中医古籍
  • 川续断

    别名

    刺芹儿、山萝卜根、黑老鸦头、和尚头、山萝卜、川断、滋油菜、川萝卜根、鼓锤草。

    英文名

    Dipsaci Radix

    来源

    川续断科植物川续断Dipsacus asperoides C.Y.Cheng et T.M. Ai.的根。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主根l条至数条,圆锥状。茎直立,具6~8棱,棱上有刺毛。基生叶羽状分裂,具长柄;茎生叶对生,柄短或近无柄。叶片羽状分裂,中央裂片最长,椭圆形或宽披针形,顶端渐尖,有疏粗齿,两侧裂片1~2对,两面被短毛。头状花序圆形,总苞片数枚,窄线形,被短毛,苞片倒卵形,顶端有尖头状长喙,被短毛;花萼浅盘状,具4较深的齿,齿间有数个小齿;花冠白色或淡黄色,基部有较短细筒,顶端4裂,裂片2大2小,外被刺毛;雄蕊4枚,伸出花冠外,花柱与之等长,子房包于小总苞内。小总苞4棱,顶端有微齿,淡褐色。瘦果。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于土壤肥沃、潮湿的山坡、草地。分布于湖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采收加工

    秋季采挖,除去根头及须根,用微火烘至半干,堆置“发汗”至内心变绿色时,再烘干。

    性状

    圆柱形,略扁,有的微弯曲,长5~15厘米,直径0.5~2厘米。表面灰褐色或黄褐色,有稍扭曲或明显扭曲的纵皱及沟纹,可见横裂的皮孔及少数须根痕。质软,久置后变硬,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皮部墨绿色或棕色,外缘褐色或淡褐色,木部黄褐色,导管束呈放射状排列。气微香,味苦、微甜而后涩。

    性味归经

    微温性,味苦、辛。归肝经、肾经。

    功能主治

    补肝肾、强筋骨、续折伤、止崩漏。属祛风湿药下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临床应用

    用量6~15克,煎服;或入丸散。外用:鲜品适量,捣烂外敷。用治腰膝酸软、风湿痹痛、崩漏、胎漏、跌扑损伤。

    药理作用

    川续断浸膏对动物在体和离体心脏均有明显正性肌力作用;对溃疡有排脓、止血、镇痛、促进组织再生作用。动物实验证明,的抗维生素E缺乏症的作用。

    化学成分

    川续断含三萜皂苷及其酯苷。根含生物碱和挥发油,挥发油有较强抗菌能力,油中主要有乙基丙酸酯、4-甲基苯酚等。

    注意

    恶雷丸。

    相关药方

    1.肾虚腰痛:川续断、杜仲各9克,狗脊、菟丝子各12克,水煎服。

    2.风湿关节痛:川续断、牛膝、防己、老鹳草各12克,水煎服。

    摘录

    其他

    摘录其他
更多中药材
  • 《中国药典》:巴豆拼音注音Bā Dòu别名双眼龙、大叶双眼龙、江子、猛子树、八百力、芒子英文名FRUCTUS CROTONIS来源本品为大戟科植物巴豆Croton tiglium L。的干燥成熟果实,根及叶亦供药用。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堆置......
  • 《中药大辞典》:巴豆叶拼音注音Bā Dòu Yè别名双眼龙叶(《岭南采药录》),大叶双眼龙叶(《岭南草药志))。出处《南宁市药物志》来源大戟科植物巴豆的叶片,植物形态详“巴豆“条。功能主治治疟疾,疮癣,跌打损伤,蛇伤。①《岭南采药录):“治......
  • 《中药大辞典》:巴豆壳拼音注音Bā Dòu Ké别名巴豆皮(《宣明论》)。出处《纲目》来源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种皮。植物形态详“巴豆“条。功能主治①《纲目》:“消积滞,止泻痢。“②《本草再新》:“杀虫,败毒。破瘰疬痰核。“复方治泻痢:巴豆皮、......
  • 《中药大辞典》:巴豆树根拼音注音Bā Dòu Shù Gēn别名大叶双眼龙根、挡蛇剑、独行千里(《岭南草药志》)。出处《纲目》来源大戟科植物巴豆的根茎,植物形态详“巴豆“条。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性味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辛,......
  • 《中药大辞典》:巴豆油拼音注音Bā Dòu Yóu出处《纲目》来源为大戟科植物巴豆种仁中的脂肪油。植物形态详“巴豆“条。性状为黄色或黄褐色液体,有粘稠性,透明,微具萤光。有辛灼的香气。性味辛,热,有毒。功能主治①《纲目》:“治中风痰厥,气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