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楮茎

    《中药大辞典》:楮茎拼音注音Chǔ Jīnɡ出处

    《别录》

    来源

    为桑种植物构树树枝

    功能主治

    治风疹,目赤肿痛,小便不利。

    ①《别录》:"主癌疹痒,单煮洗浴。"

    ②《纲目》:"捣浓汁饮半升,治小便不通。"

    复方

    治暴赤眼痛,碜涩者:嫩楮枝去叶,放地上火烧.以碗覆之一日,取灰泡汤,澄清温洗。(《圣惠方》)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楮茎拼音注音Chǔ Jīnɡ别名

    楮枝

    出处

    出自《名医别录》

    来源

    药材基源:为桑科植物构树的树条。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roussonetia papyrifera (L.)Vent.[Marus papyrifera L.]

    采收和储藏:春季采收枝条,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林缘或村寨道旁。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华南、西南及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湖北、湖南等地。

    原形态

    落叶乔木,高达14-16m。有乳汁。小枝粗壮,密生绒毛。单叶互生;叶柄长1.5-10cm,密被柔毛;叶片膜质或纸质,阔卵形至长圆状卵形,长5.5-15(-20)cm,宽4-10(-15)cm,不分裂或3-5裂,尤以幼枝或小树叶较明显,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浅心形,略偏斜,边缘有细锯齿或粗锯齿,上面深绿色,被粗伏毛,下面灰绿色,密被柔毛。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序为葇荑花序,直径l-1.5cm,总花梗长l-1.5cm;雄花具短柄,有2-3小苞片,花被4裂,基部合生,雄蕊4;雌花苞片棒状,被毛,花被管状,雌蕊散生于苞片间,花柱细长,线形,被短毛,具粘性。聚花果肉质,呈球形,直径约2cm,成熟时橙红色。花期4-7月,果期7-9月。

    化学成分

    含螺楮树宁(spirobroussonin)A、B[1],还含楮树素(broussin)和楮树宁C[2]。

    功能主治

    祛风;明目,利尿。主风疹;目赤肿痛;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g;或捣汁饮。外用:适量,煎水洗。

    复方

    治暴赤眼病,碜涩者: 嫩楮枝去叶,放地上火烧,以碗覆之一日,取灰泡汤,澄清温洗。(《圣惠方》)

    各家论述

    1.《别录》:主瘾疹痒,单煮洗浴。

    2.《纲目》:捣浓汁饮半升,治小便不通。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Chuàn Zhū ěr Yè Tái别名列胞耳叶苔、地蓬草、树青苔来源药材基源:为耳叶苔科植物串珠耳叶苔的植物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Frullania tamarisci(L.)Dum.subsp.moniliata(Reinw......
  • 拼音注音Chuàn Línɡ别名万年、小羊芋。来源药材基源:为凤仙花科植物块节风仙花茎基部膨大的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Impatiens pinfanens Hook.f.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收,取下基部茎节的膨大部分,洗净,鲜用或晒干。生......
  • 拼音注音Chuàn Línɡ Cǎo别名毛尖茶、野洋芋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串铃草的根或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hlomis mongolica Turcz.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全草,洗净,切段晒干。秋后花萎谢后挖根,洗净,切片......
  • 《中药大辞典》:侧子拼音注音Cè Zǐ别名即子(《本经》),荝子(《说文》),荝(《太平御览》)。出处《雷公炮炙论》来源为毛莨科植物乌头子根之小者。性味辛,热,有毒。①《吴普本草》:“神农、岐伯:有大毒。“②《别录》:“味辛,大热,有大毒。......
  • 《中国药典》:侧柏叶拼音注音Cè Bǎi Yè别名扁柏、香柏、柏树、柏子树英文名CACUMEN PLATYCLADI来源本品为柏科植物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 (L.)Franco 的干燥枝梢及叶。多在夏、秋二季采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