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臭黄荆根

    《中药大辞典》:臭黄荆根拼音注音Chòu Huánɡ Jīnɡ Gēn出处

    《分类草药性》

    来源

    为马鞭草科植物臭黄荆。9~10月采。

    性味

    ①《分类草药性》:"性凉。"

    ②《四川中药志》:"性凉,味苦,无毒。"

    功能主治

    治久痢,虚肿,痔疮,脱肛,牙痛。

    ①《分类草药性》:"清火,治牙痛。"

    ②《四川中药志》:"除风湿,清邪热。治痢疾日久肿胀,痔疮,脱肛,牙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两;或炖肉。

    复方

    ①治红白痢疾:臭黄荆根、红斑鸠窝各一两。煎水服。

    ②治虚肿:臭黄荆根四两,小茴香根一两。炖肉吃。

    ③治痔疮:臭黄荆根、八月瓜根、黑丁香根(鲜)各一斤。切成片,炖猪大肠头服。五天一剂,治愈为限。(选方出《重庆草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臭黄荆根拼音注音Chòu Huánɡ Jīnɡ Gēn英文名Root of Privet-like Premna出处

    出自《分类草药性》

    来源

    药材基源:为马鞭草科植物臭黄荆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remna ligustroides Hemsl.

    采收和储藏:秋后采收,洗净,切片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0-1000m的山坡林中或林缘。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西、湖北、四川、贵州。

    原形态

    臭黄荆,灌木,植株高1-3m。多分枝,细弱,幼时有短柔毛,老时无毛。单叶对生;有短柄或近无柄;叶片卵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长1.5-8cm,宽1-3cm,基部楔形,全缘或中部有3-5钝齿,先端急尖至尾状尖,两面疏生柔毛,背面有紫红色腺点。聚伞花序顶生,呈圆锥花序状,被柔毛,长3.5-6cm,宽2-3cm;花萼杯状,长约2mm,5浅裂,裂片长约1mm,圆形或三角形;花冠黄色,长3-5mm,两面均被茸毛和黄色腺点,先端4裂,略呈二唇形,上唇1裂片宽,先端截平或微凹,下唇3裂片稍不相等;雄蕊4,2枚稍长;子房无毛,上部有黄色腺点。核果倒卵球形,长2.5-5mm,宽2.5-4mm。花、果期5-7月。

    归经

    脾;胃;大肠经

    性味

    味苦;性凉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主痢疾;痔疮;脱肛;牙痛;水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g。

    复方

    ①治红白痢疾:臭黄荆根、红斑鸠窝各一两。煎水服。②治虚肿:臭黄荆根四两,小茴香根一两。炖肉吃。③治痔疮:臭黄荆根、八月瓜根、黑丁香根(鲜)各一斤。切成片,炖猪大肠头服。五天一剂,治愈为限。(选方出《重庆草药》)

    各家论述

    1.《分类草药性》:清火,治牙痛。

    2.《四川中药志》:除风湿,清邪热。治痢疾曰久肿胀,痔疮,脱肛,牙痛。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中药大辞典》:笔筒草拼音注音Bí Tǒnɡ Cǎo别名通气草(《草木便方》),眉毛草、土木贼(《分类草药性》),节节菜、接骨草(《福建民间草药》),锁眉草(《四川中药志》),节骨草(《湖南药物志》),锉刀草、木贼草、土麻黄、笔头草、野麻黄......
  • 拼音注音Bǐ Guǎn Rónɡ别名笔管树、漆娘舅、鸟榕、雀榕来源桑科笔管榕Ficus wightiana Wall.,以根、叶入药。生境分布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性味甘、微苦、平。功能主治清热解毒。主治漆疮,鹅儿疮、乳腺炎。用法用......
  • 《全国中草药汇编》:笔罗子拼音注音Bǐ Luó Zǐ别名野枇杷、粗糠柴来源清风藤科笔罗子Meliosma rigida Sieb. et Zucc.,以根皮入药。生境分布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性味酸,平。功能主治解毒,利水,消肿。主......
  • 拼音注音Bì Zǐ Sān Jiān Shān来源药材基源:为三尖杉科植物篦子三尖杉的种子和枝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ephalotaxus oliveri Mast.采收和储藏:枝叶全年均可采;种子在秋季成熟时采收,晒干。生境分布生态环......
  • 《全国中草药汇编》:篦子舒筋草拼音注音Bì Zǐ Shū Jīn Cǎo别名牛肋巴、舒筋草来源蕨类蹄盖蕨科篦子舒筋草Cyclosorus dentatus (Forsk.) Ching,以根状茎入药。生境分布四川。性味微苦,平。功能主治舒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