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丁癸草根

    《中药大辞典》:丁癸草根拼音注音Dīnɡ Guǐ Cǎo Gēn出处

    《生草药性备要》

    来源

    豆科植物丁癸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治痈疽,疗疮,脚气浮肿,瘰疬。

    ①《生草药性备要》:"煲酒解热毒,散痈疽。治疔疮,亦治蛇伤。"

    ②《本草求原》:"治牙痛。"

    ③《岭南采药录》:"治瘰疬。"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外用:煅存性研末撒。

    复方

    ①治脚气浮肿酸痛:鲜丁癸草根一两半,猪脚节一个炖服,连服三、五次。(《泉州本草》)

    ②治瘰疬:丁癸草根四两,酒八两。同煎服。(《岭南采药录》)

    ③消蛇疮,理蛇伤:丁癸草根,煅存性掺之。(《本草求原》)

    ④治毒蛇咬防:鲜丁癸草根或全草,捣绞汁内服一小杯,渣敷患处,六小时后,再服再敷。(《泉州本草》)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丁癸草根拼音注音Dīnɡ Guǐ Cǎo Gēn英文名Root of Twinleaf Zzornia出处

    出自《生草药性备要》

    来源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丁癸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Zornia gibbosa Spanoghe [Zornia diphylla (L.)pers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挖,除去茎叶、泥土,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少旱的山野地上。

    资源分布:分布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

    原形态

    丁癸草,多年生小草本,高15-60cm。茎纤细,分枝,披散或直立,无毛。小叶2枚,生于叶轴顶端,叶片披针形,长2-3.5cm,宽0.5-1cm,先端急尖,基部圆形,厚纸质,两边无毛;托叶狭披针形,基部有长约3mm的距。总状花序腑生,长2-6cm;花无梗;苞片2,盾状着生,革质,卵形,基部延伸成距,有明显脉纹,边缘有白色缘毛;花萼钟状,二唇形,有短柔毛;花冠黄色,极突出,旗瓣圆形,翼瓣倒卵形或长圆形,龙骨瓣内弯,短尖,雄蕊10,一体,花药二型;子房上位,无柄,花柱线形。荚果不开裂,由2-6荚节组成,荚节圆形,有明显的细脉及侧。花期6-8月。

    归经

    脾经。

    性味

    味甘;性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主痈疽;疔疮;脚气浮肿;瘰疬;蛇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煅存性研末撒。

    复方

    1、治脚气浮肿酸痛:鲜丁癸草根一两半,猪脚节一个炖服,连服三、五次。(《泉州本草》)2、治瘰疬:丁癸草根四两,酒八两。同煎服。(《岭南采药录》)3、消蛇疮,理蛇伤:丁癸草根,煅存性掺之。(《本草求原》)4、治毒蛇咬伤:鲜丁癸草根或全草,捣绞汁内服一小杯,渣敷患处,六小时后,再服再敷。(《泉州本草》)

    各家论述

    1.《生草药性备要》:煲酒解热毒,散痈疽。治疔疮,亦治蛇伤。2.《本草求原》:治牙痛。3.《岭南采药录》:治瘰疬。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Cì Línɡ别名野菱(《纲目》)出处《纲目拾遗》来源为菱科植物野菱的果实。生境分布野生于水塘中或田沟内。分布长江流域。原形态一年生水生草本。浮生叶通常斜方形,或三角状菱形,长2~5厘米,宽2~7厘米,上面光滑,下面的主脉上略有长绒......
  • 拼音注音Cì Línɡ Gēn出处《纲目拾遗》来源为菱科植物野菱的根。功能主治利水通淋。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摘录《中药大辞典》......
  • 《全国中草药汇编》:刺萆薢拼音注音Cì Bì Xiè别名大菝葜、红萆薢来源百合科菝葜属植物刺萆薢Smilax ferox Wall. Ex Kunth,以根状茎入药。秋冬春采集,洗净切片,晒干。性味苦,平。功能主治祛风利湿,解毒。用于风湿筋......
  • 拼音注音Cì è Xuán Gōu Zi别名黄琐梅、小红袍英文名Spinycalyx Raspberry出处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补编》。来源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刺萼悬钩子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ubus alexeterium F......
  • 拼音注音Cì Pú Tɑo别名山葡萄来源葡萄科刺葡萄Vitis davidii (Roman.)Foex,以根入药。生境分布中南和西南地区。功能主治祛风湿,利小便。主治慢性关节炎,跌打损伤。用法用量鲜根4两,水煎或泡酒服。摘录《全国中草药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