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冬虫夏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冬虫夏草拼音注音Dōnɡ Chónɡ Xià Cǎo别名

    虫草、冬虫草、夏草冬虫

    来源

    本品为麦角菌科真菌冬虫夏草菌Cordyceps sinensis (Berk.)Sacc. 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复合体。夏初子座出土、孢子未发散时挖取,晒至六七成干,除去似纤维状的附着物及杂质,晒干或低温干燥。

    注:蛹草(北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 (L.) Link.的子实体及虫体也可作冬虫夏草入药。

    性状

    本品由虫体与从虫头部长出的真菌子座相连而成。虫体似蚕,长3~5cm,直径0.3~0.8cm;表面深黄色至黄棕色,有环纹20~30个,近头部的环纹较细;头部红棕色,足8对,中部4对较明显;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淡黄白色。子座细长圆柱形,长4~7cm,直径约0.3cm;表面深棕色至棕褐色,有细纵皱纹,上部稍膨大;质柔韧,断面类白色。气微腥,味微苦。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 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磷酸盐缓冲液(PH6.5)〔取0.01mol/L磷酸二氢钠68.5ml与0.01mol/L磷酸氢二钠31.5ml,混合(PH6.5)〕-甲醇(17:3)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60nm。理论板数按腺苷峰计算应不低于2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腺苷对照品适量,加90%甲醇制成每1ml含20μg的溶液,摇匀,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0.5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90%甲醇10ml,密塞,摇匀,称定重量,加热回流3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90%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含腺苷(C10H13N5O4)不得少于0.010%。

    归经

    归肺、肾经。

    性味

    甘,平。

    功能主治

    补肺益肾,止血化痰。用于久咳虚喘,劳嗽咯血,阳痿遗精,腰膝酸痛。

    用法用量

    3~9g。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冬虫夏草拼音注音Dōnɡ Chónɡ Xià Cǎo别名

    夏草冬虫(《黔囊》),虫草(《本草问答》)。

    出处

    《本草从新》

    来源

    为麦角菌科植物冬虫夏草菌的子座及其寄主蝙蝠蛾科昆虫虫草蝙蝠蛾等的幼虫尸体的复合体。夏至前后,当积雪尚未溶化时入山采集,此时子座多露于雪面,过迟则积雪溶化,杂草生长,不易找寻,且土中的虫体枯萎,不合药用。挖起后,在虫体潮湿未干时,除去外层的泥土及膜皮,晒干。或再用黄酒喷之使软,整理平直,每7~8条用红线扎成小把;用微火烘干。

    生境分布

    主产四川、青海、贵州、云南,以四川产量最大。此外,西藏、甘肃等地亦产。

    原形态

    子囊菌之子座出自寄主幼虫的头部,单生,细长如棒球棍状,长4~11厘米;不育柄部长3~8厘米,直径1.5~4毫米;上部为子座头部,稍膨大,呈圆柱形,长1.5~4厘米,褐色,除先端小部外,密生多数子囊壳;子囊壳大部陷入子座中,先端凸出于子座之外,卵形或椭圆形,长250~500微米,直径80~200微米,每一子囊壳内有多数长条状线形的子囊;每一子囊内有8个具有隔膜的子囊孢子。

    寄主为鳞翅目、鞘翅目等昆虫的幼虫,冬季菌丝侵入蛰居于土中的幼虫体内,使虫体充满菌丝而死亡。夏季长出子座。分布四川、云南、贵州、甘肃、青海、西藏等地。

    性状

    冬虫夏草为虫体与菌座相连而成,全长9~12厘米。虫体如三眠老蚕,长约3~6厘米,粗约0.4~0.7厘米。外表呈深黄色,粗糙,背部有多数横皱纹,腹面有足8对,位于虫体中部的4对明显易见。断面内心充实,白色,略发黄,周边显深黄色。菌座自虫体头部生出,呈棒状,弯曲,上部略膨大。表面灰褐色或黑褐色,长可达4~8厘米,径约0.3厘米。折断时内心空虚,粉白色。臭微,味淡。以虫体色泽黄亮、丰满肥大、断面黄白色、菌座短小者为佳。

    化学成分

    含水分10.84%,脂肪8.4%,粗蛋白25.32%,粗纤维18.53%,碳水化物28.90%,灰分4.10%。脂肪含饱和脂肪酸13.00%,不饱和脂肪酸82.2%。此外,还含虫草酸约7%,是奎宁酸的异构物。又含冬虫夏草素,是一种淡黄色结晶粉末,在试管内能抑制链球菌、鼻疽杆菌、炭疽杆菌、猪出血性败血症杆菌及葡萄状球菌的生长。另含维生素B120.29微克/100克。

    归经

    《本草再新》:"入肺、肾二经。"

    性味

    甘,温。

    ①《本草从新》:"甘,平。"

    ②《药性考》:"味甘,性温。"

    ③《本草再新》:"有小毒。"

    ④《青海药材》:"味甘酸,性平,气香。"

    注意

    《四川中药志》:"有表邪者慎用。"

    功能主治

    补虚损,益精气,止咳化痰。治痰饮喘嗽,虚喘,痨嗽,咯血,自汗盗汗,阳痿遗精,腰膝酸痛,病后久虚不复。

    ①《本草从新》:"保肺益肾,止血化痰,已劳嗽。"

    ②《药性考》:"秘精益气,专补命门。"

    ③《柑园小识》:"以酒浸数枚啖之,治腰膝间痛楚,有益肾之功。"

    ④《纲目拾遗》:"潘友新云治膈症,周兼士云治蛊胀。"

    ⑤《现代实用中药》:"适用于肺结核、老人衰弱之慢性咳嗽气喘,吐血、盗汗、自汗;又用于贫血虚弱,阳痿遗精,老人畏寒,涕多泪出等证。"

    ⑥《云南中草药》:"补肺,壮肾阳。治痰次喘咳。"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

    复方

    ①治病后虚损:夏草冬虫三、五枚,老雄鸭一只,去肚杂,将鸭头劈开,纳药于中,仍以线扎好,酱油酒如常蒸烂食之。(《纲目拾遗》)

    ②治虚喘:冬虫夏草五钱至一两,配老雄鸭蒸服。(《云南中草药》)

    ③治贫血,阳痿,遗精:冬虫夏草五钱至一两,炖肉或炖鸡服。(《云南中草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冬虫夏草拼音注音Dōnɡ Chónɡ Xià Cǎo别名

    夏草冬虫、虫草、冬虫草

    英文名Chinese Caterpillar Fungus出处

    1.出自《本草从新》:冬虫夏草,四川嘉定府所产者最佳,云南、贵州所出者次之。冬在土中,身活如老蚕,有毛能动,至夏则毛出土上,连身俱化为草。

    2.《文房肆考》:孔裕堂,桐乡乌镇人,述其弟患怯,汗大泄,虽盛暑,处密室帐中,犹畏风甚,病三年,医药不效,症在不起,适有戚自川解组归,遗以夏草冬虫三斤,遂日和荤蔬作肴炖食,渐至痊愈,因信此物之保肺气,实腠理,确有征验,嗣后用之俱奏效。

    来源

    药材基源:为麦角菌科真菌冬虫夏草菌的子座及其寄主蝙蝠蛾科昆虫虫草蝙蝠蛾等的幼虫体(菌核)的复合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rdyceps sinensis(Berk.)Sacc.[Sphaeria sinensis Berk.]

    采收和储藏:夏至前后,当积雪尚未溶化时入山采集,此时子座多露于雪面,过迟则积雪溶化,杂草生长,不易找寻,且土中的虫体枯萎,不合药用。挖起后,在虫体潮湿未干时,除去外层的泥土及膜皮,晒干。或再用黄酒喷之使软,整理平直,每7-8条用红线扎成小把,用微火烘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虫草蝙蝠蛾等的幼虫体上,常见于海拔4000m以上的高山上,尤多见于具有积雪、排水良好的高寒草甸。

    资源分布:分布于甘肃、青海、湖北、四川、云南、西藏。

    原形态

    子座单个,罕2-3个从寄主前端发出,全长4-11cm,长棒形或圆柱形,基部粗1.5-4mm,向上渐细。头部近圆柱形,褐色,初期内部充实,后变中空,长1-4.5cm,粗2.5-6mm,尖端有1.5-5.5mm的不孕顶部。子囊壳近表面生,基部稍陷于子座内,椭圆形至卵形。子囊多数,细长,产生在子囊壳内。每个子囊内具有子囊孢子,通常1-3个,少数为4个或更多,长线形,有多数横隔,不断裂为小段,大小(160-470)μm×(5-6.5)μm。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冬虫夏草为兼性腐生菌,以鳞翅目蝙蝠蛾科虫草蝙蝠蛾的幼虫为寄主,染菌致病幼虫冬季潜入土中,死亡后虫体上形成菌核,翌年春季在较温暖、潮湿的环境下,虫体头部生长出有柄棒状棕色的子实体。

    培育技术 (1)菌种分离 采新鲜虫草菌核,在无菌条件下,进行表面消毒后用无菌水冲洗,后用解剖刀分成小块,接种子斜面培养基上,培养基成分为蛋白胨10g,葡萄糖40g,磷酸二氢钾1g,硫酸镁0.5g,鸡蛋黄1g,维生素B1溶液20ml,琼脂20g,水1000ml,pH自然。置于24~26℃温度条件下,约15d可发出形似青霉的虫草菌。

    (2)蝙蝠蛾幼虫的饲养与接菌 蝙蝠蛾幼虫喜食含淀粉较丰富的山高粱及珠芽蓼,首先应用该种饲料大量饲养蝙蝠蛾幼虫,在28~30℃条件下幼虫化蛹变为成虫,在幼虫变蛹之前,向虫体喷洒虫草菌,染病幼虫死亡后,再继续培养即可生长出虫草。除人工培养虫草外,现还有采用液体深层培养的方法,获得菌体入药。斜面菌种培养基用玉米粉、蔗糖、琼脂各20g,加入水1000ml,pH自然,在25℃下约7d即可转接一级摇瓶。摇瓶和发酵罐培养基配方为玉米粉2%(煮沸30min,用纱布过滤取汁),蔗糖2%,蛋白胨1%,酵母粉0.5%,磷酸二氢钾0.1%,硫酸镁0.05%。摇瓶培养用500ml三角瓶装培养基100~150ml,接入斜面菌种,在摇床培养,150r/min,于25℃下振荡4d即可长好,可继续用1000ml或5000ml三角瓶扩大培养至需用液量,即可转入发酵罐培养。用500L发酵罐,投料300L,接种量10%,温度24~26℃,罐压29.4~49.1kPa(0.3~0.5kg/cm2),搅拌速度180r/min,用菜子油消泡,培养90~120h,菌丝浓度不再增加,即可终止发酵。冬虫夏草菌体发酵液,置于浓缩罐内,其真空浓度为77.14~79.5kPa(580~600mmHg),蒸发量为300kg/h,温度60~62℃,真空减压浓缩至原液体积的1/5左右,浓缩完毕,将提取物制成膏或胶囊入药。

    性状

    性状鉴别 本品由虫体及从头部长出的真菌子座组成。虫体似蚕,长3-5cm,直径3-8mm,表面深棕黄色至黄棕色,有环纹20-30个,近头部的环纹较细;头部红棕色,足8对,中部4对较明显;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淡黄白色。子座单生,细长圆柱形,长4-7cm,直径约3mm;表面深棕色至棕褐色,有细纵皱纹,上部稍膨大,头部与柄无明显区别;质柔韧,断面类白色。气微腥,味淡。以虫体色泽黄亮,丰满肥大,断面黄白色,子座短小者为佳。

    显微鉴别 子座头部横切面:子囊壳大部陷入子座内,先端突出于子座之外,大小(250-280)μm×(90-150)μm,每一个子囊壳内有多数线形的子囊,大小(120-160)μm×(2.5-4)μm,子囊内有数个具有横隔膜的子囊孢子。

    毒性

    1.毒性小鼠腹腔注射水浸剂30-50g/kg者全部死亡,5g/kg者未有死亡。中毒症状为安静、呼吸变深而慢,随之发生痉挛,呼吸抑制而死。小剂量引起不同程度镇静、以至睡眠,可维持数小时。本品浸剂毒性低,小鼠ip5g(生存)/kg时,仅部分死亡;30-50g/kg时,全部死亡。

    2.中毒症状是先抑制后兴奋,随后因痉挛和呼吸抑制而死亡。本品浸剂经iv或sc,对兔及小鼠均呈抑制作用,大剂量使呼吸和脉搏增速,最终因痉挛而死,但加热煮沸后,不论浸剂或醇提取物均无毒性。小鼠sc虫草多糖50、100mg/kg,对照组注同量生理盐水,共注射14次,停药第2天称体重,大剂量组体重增加11.5%,小剂量组增加13.6%,对照组增加9.8%,未见其它不良反应,可见虫草多糖毒性较小。虫草小鼠ipLD50为23.7±0.37g/kg,ip为38.01±5.18g/kg;人工发酵培养的青海虫草菌小鼠ipLD50为17.88±1.74g/kg,sc为17.11±1.36g/kg。取18-19g小鼠,每组10只,po虫草及人工发酵培养的青海虫草菌生药粉悬浮液10g/kg,每日1次,连续5天,观察10天,小鼠活动正常,无死亡。人工发酵虫草菌小鼠iv的LD50为24.5±2.2g/kg,ip为35.2±1.2g/kg。Sc80g/kg,无1只死亡。人工发酵虫草菌丝体的Ames试验和微核试验均为阴性。

    化学成分

    冬虫夏草含粗蛋白25.32%,其水解所得的氨基酸有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谷氨酸(glutamic acid),丝氨酸(serine),组氨酸(histidine),甘氨酸(glucine),苏氨酸(threonine),精氨酸(arginine),酪氨酸(tyrosine),丙氨酸(alanine),色氨酸(TCMLIByptophane),蛋氨酸(methboine),缬氨酸(val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异亮氨酸(isoleucine),亮氨酸(leucine),鸟氨酸(ornithine),赖氨酸(lysine)。还含脂肪8.4%,其中含饱和脂肪酸(硬脂酸)13.0%,不饱和脂肪酸(油酸占31.69%,β-亚油酸占68.13%)82.2%。又含虫草酸(cordycepic acid)即是D-甘露醇(D-mannitol),维生素A、C、B12,烟酸(nicotinic acid),烟酚胺(nicotinic amide),麦角甾醇(ergosterol),尿嘧啶(uracil),腺嘌呤(adenine),腺嘌呤核苷(adenine nucleoside),麦角甾醇过氧化物(ergosterol peroxide),胆甾醇软脂酸酯(cholesteryl palmitate)及水溶性多糖即半乳甘露聚糖(galactomannan)系由D-半乳糖(D-galactose)与D-甘露糖(D-mannose)各1mol所组成。还含多种微量元素,以磷的含量最高,其次是钠、钾、钙、镁、铝、锰、铁、铜、锌、硼、镍等。预试还含生物碱。近从子座部分除分得大量氨基酸和甘露醇外,还分得次黄嘌呤核甙(hypoxantine nucleoside),胸腺嘧啶(thymine),尿嘧啶,及含有少量鸟嘌呤(guanine)的次黄嘌呤(hypoxanthine)混合物;从虫体除分得大量氨基酸和甘露 醇外,还分得次黄嘌呤,鸟嘌呤,腺嘌呤和腺苷(adenosine)。

    药理作用

    1.免疫药理作用:1.1.对免疫器官的影响:虫草、虫草菌浸剂可明显增加小鼠脾重并拮抗强松龙与环磷酰胺引起的脾重减轻,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脾脏DNA的生物合成,增加核酸与蛋白质含量,促使脾细胞增殖。拮抗皮质激素与环磷酰胺引起的脾萎缩是通过虫草多糖增加脾脏营养性血流量的作用实现的。虫草与虫草菌浸剂还可使小鼠胸腺缩小,并加重强的松龙与环磷酰胺引起的胸腺萎缩作用,但它们所致的胸腺萎缩作用是可复性的,组织化学分析仅见萎缩胸腺的髓质细胞稍增大、质疏松,有核分裂现象,而未发现组织萎缩、细胞破坏等抑制现象,因而虫草致胸腺缩小可能与趋赶和释放作用有关,在摘除双侧肾上腺的小鼠,虫草诱使胸腺萎缩的作用消失,说明该作用是通过肾上腺皮质实现的。引起胸腺缩小的成分既存在于虫草的虫体,也存在于子座部分。此外,使用虫草、虫草菌的小鼠肝脏会轻度肿大。这主要是通过增大肝ffer氏细胞体积实现的,而对肝细胞内的DNA、RNA及蛋白质合成均无明显的影响。

    1.2.对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功能的增强作用:组织学检查与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表明,使用虫草或虫草菌制剂的小鼠,腹腔粘附细胞、脾巨噬细胞、肝Kupffer氏细胞体积增大、胞浆增多、核质疏松、细胞内酸性磷酸酶活性增强,呈激发状态。虫草的脂质体制剂对胞壁二酰肽(MDP)具有强烈的激活作用。由于脂质体的主要成分是类脂,与细胞膜的脂质成分相似,因此极易为巨噬细胞膜所接受,脂质体在体内停留时间较单纯虫草长可使激活维持时间延长。碳粒廓清试验表明虫草及其制剂能明显增大小鼠血碳清除率和肝、脾吞噬系数。体内吞噬试验,证明虫草与虫草菌能显着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指数与吞噬百分率,并能对抗可的松引起的膜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降低。它们还能增加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表面Fc受体数目,从而增强其对抗原信息的识别、处理、传递的能力和通过Fc受体实现的对靶细胞的ADCC效应。此外,虫草还能通过刺激小鼠腹腔粘附细胞分泌高滴度的IL,参与调节免疫反应。虫草与虫草菌激活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机制还不清楚,可能是直接激活本系统,也可能通过包括TLC和补体备解素系统在内的各种级联活化得以实现。

    1.3.对体液免疫功能的增强作用:虫草在体外可直接刺激小鼠胸腺细胞增殖,刺激作用与剂量相关,最适剂量为10mg/kg。与ConA对胸腺细胞的刺激作用相比,虫草的作用不强,刺激指数仅是ConA的1/56。虫草刺激脾细胞增殖反应与剂量有关,8mg/ml为最适剂量,但其作用明显低于ConA的作用。小鼠脾细胞经抗Thy-l血清和补体处理,以3H一TdR掺入法证实T淋巴细胞已全部破坏,但经处理的细胞经虫草刺激仍有增殖反应,刺激指数为18.6,说明虫草有直接刺激脾脏Thy-l细胞,即B淋巴细胞增殖作用。使用虫草菌或虫草多糖的小鼠,其血清IgG含量明显增加。给小鼠服用虫草菌制剂,检测以鸡血球兔疫后血清溶血素的含量,结果虫草菌组比对照组的半数溶血值(HC50)显着增大(P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Cāo Yè Wǔ Jiā来源药材基源:为五加科植物糙叶五加的根皮。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canthopanax henryi (Oliv.)Harms采收和储藏:秋季挖根,洗净,除去须根,趁鲜用木槌敲击,使木心和皮部分离,抽去木心......
  • 《全国中草药汇编》:糙叶千里光别名毛叶红杆草来源菊科糙叶千里光Senecio asperifolius Franch.,以根入药。生境分布四川、云南。性味苦、辛,平。功能主治健胃消炎。主治喉炎,扁桃体炎,胃痛,腹胀。外治湿疹,皮疹。用法用量......
  • 拼音注音Cāo Yè Shù别名牛筋树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来源为榆科植物糙叶树的根皮及树皮。生境分布生于路旁、河边。分布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和山西。原形态落叶乔木,高可达20米。树皮黄褐色,有灰斑与皱纹,老时纵裂,幼枝被平伏硬毛,后脱......
  • 拼音注音Cāo Yè Shù Pí来源药材基源:为榆科植物糙叶树的根皮、树皮。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phananthe aspera(Thunb.)Planch.[Prunus aspera Thunb.]采收和储藏:春、秋季剥取,晒干。生......
  • 拼音注音Cāo Yè Shuǐ Zhù Má出处始载于《中国树木分类学》。来源药材基源:为荨麻科植物糙叶水苎麻的茎叶或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oehmeria platyphylla D. Don var.scabrella(Rox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