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冬里麻

    《中药大辞典》:冬里麻拼音注音Dōnɡ Lǐ Má别名

    柳莓(《植物学大辞典》),水麻(《中国树木分类学》),水麻柳(《贵州植药调查》),水苏麻(《贵州草药》)。

    出处

    《峨嵋药植》

    来源

    为荨麻科植物水麻枝叶。全年可采。

    生境分布

    生于溪涧边或林缘隙地。分布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湖北、湖南、台湾等地。

    原形态

    落叶灌木,高达1~2米。小枝缅,灰褐色,密被贴生短柔毛。叶披针形或狭披针形,长6~16厘米,宽2~3毫米,基部圆形或楔形,先端渐尖,边缘有细锯齿,上面粗糙,具皱纹,下面密被白柔毛,基出3脉,侧脉5~6对;叶柄长3~6毫米,具毛;托叶卵状披针形,比叶柄长。小穗球形头状,再组成稀疏的聚伞花序;花单性,雄花花被4裂,雄蕊4,苞片较萼片长;雌花花被片4,合生。瘦果多数,集成球状,花被肉质,橙黄色,直径7毫米。花期6月。果期8~10月。

    性味

    甘,凉。

    ①《贵州植药调查》:"酸涩,平。"

    ②《四川常用中草药》:"性凉,味甘。"

    功能主治

    解表清热,活血,利湿。治小儿急惊风,麻疹不透,风湿性关节炎,咳血,痢疾,跌打损伤,毒疮。

    ①《峨嵋药植》:"发表。"

    ②《贵州植药调查》:"解热,利湿,止血,治痢,外治痞毒。"

    ③《四川常用中草药》:"枝叶:祛风散寒。治跌打损伤,麻疹未透及妇女腹中包块。"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两;或捣汁。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复方

    ①治小儿急惊风:水麻柳嫩尖十个,葱一钱,煎水服。

    ②治风湿性关节炎:水麻柳、红禾麻根各一两,煎水服,并洗患处。

    ③治咳血:水麻柳嫩尖一两,捶取汁,兑白糖服。

    ④治无名毒疮:水麻柳根一两,家麻根五钱捣缄敷患处。(选方出《贵州民间方药集》)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冬里麻拼音注音Dōnɡ Lǐ Má别名

    红烟;柳梅;水麻根;水麻柳;水苏麻;大水麻;水麻秧

    出处

    出自《峨嵋药植》

    来源

    药材基源:为荨麻科植物水麻的枝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ebregeasia orientalis C.J.Chen[D.edulis auct.non(Sieb.et Zucc .)Wedd.]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丘陵或低山溪边或林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陕西、甘肃、湖北湖南、广西等地。

    原形态

    落叶灌木,高达1-3m。小枝细,密生短伏毛。叶互生;叶柄长3-6mm;叶片披针形或狭披针形,长4-16cm,宽1-3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钝,边缘密生小牙齿,上面粗糙,下面密生白色短绒毛;基生脉3条,侧脉5-6对。雌雄异株;花序通常生叶痕腋部,有短梗,常两叉状分枝,每分枝顶端各生一球形花簇;雄花花被片4,长约1.5mm,雄蕊4;雌花簇直径约2mm。果序球形,直径达7mm,瘦果小,宿存管状花被橙黄色,肉质。花期4-7月,果期6-8月。

    性状

    性状鉴别 嫩茎枝短细,顶端常有小芽,灰褐色,密生短毛。叶皱缩,展平后披针形或狭披针形,长3-16cm,宽1-3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圆形,边缘有细锯齿,上面粗糙,下面密被白色毛,侧脉5-6对;叶柄长0.3-1cm,有短毛托叶卵状披针形。气微,味微甜。

    性味

    辛;微苦;性凉

    功能主治

    疏风止咳;清热透疹;化瘀止血。主外感咳嗽;咳血;小儿急惊风;麻疹不透;跌打伤肿;妇女腹中包块;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捣汁。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或煎水洗。

    各家论述

    1.《峨嵋药植》:发表。

    2.《贵州植药调查》:解热,利湿,止血,治痢,外治疮毒。

    3.《四川常用中草药》:枝叶:祛风散寒。治跌打损伤,麻疹未透及妇女腹中包块。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Bànɡ Ké Cǎo别名咳嗽草、大铁树把、半灌木千斤拔来源豆科蚌壳草Moghania fruticulosa (Wall. ex Call.) Wang et Tang,以根入药。生境分布广东、广西、云南。性味微苦、甘,凉。功能主......
  • 《中药大辞典》:蚌壳草根拼音注音Bànɡ Ké Cǎo Gēn别名咳嗽草、大铁扫把出处《红河中草药》来源为豆科植物半灌木千斤拔的根。秋、冬采。洗净,晒干。生境分布生于高山区半山坡灌木林中。分布云南、广东、广西等地。原形态半灌木,幼枝被毛。单......
  • 《中药大辞典》:蚌泪拼音注音Bànɡ Lèi别名活蚌水(《本经逢原》),蚌清水(《泉州本草》)。出处《纲目拾遗》来源为蚌科动物背角无齿蚌、褶纹冠蚌或三角帆蚌等蚌类的体内分泌液。功能主治清热,明目,解毒。治消渴,赤眼,烫伤。①《日华子本草》:......
  • 《中药大辞典》:蚌粉拼音注音Bànɡ Fěn别名蚌蛤灰(《千金方》),蜃灰(《纲目》),蚌壳粉(《本草述》),蚌壳灰(《中国医学大辞典》)。出处《日华子本草》来源为蚌科动物背角无齿蚌、褶纹冠蚌或三角帆蚌等贝壳制成的粉。取蚌壳洗净,刮去黑皮,......
  • 《中药大辞典》:蚌肉拼音注音Bànɡ Ròu别名河歪(《本草再新》),河蛤蜊(《吉林中草药》)。出处《食疗本草》来源为蚌科动物背角无齿蚌或褶纹冠蚌、三角帆蚌等蚌类的肉。全年均可捕捉。原形态①背角无齿蚌贝壳2片,呈具有角突的卵圆形,壳长约为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