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地桃花

    《全国中草药汇编》:地桃花拼音注音Dì Táo Huā别名

    红花地桃花、肖梵天花、野棉花、狗脚迹、大梅花树、刺头婆、痴头婆

    来源

    为锦葵科梵天花属植物肖梵天花Urena lobata L.,以全草入药。秋季采挖,洗净切碎晒干。

    性味

    甘、淡,凉。

    功能主治

    祛风活血,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根:用于风湿关节痛,感冒,疟疾,肠炎,痢疾,小儿消化不良,白带。全草:外用治跌打损伤,骨折,毒蛇咬伤,乳腺炎。

    用法用量

    根5~8钱;全草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地桃花拼音注音Dì Táo Huā别名

    天下捶(《生草药性备要》),八卦拦路虎(《福建民间草药》),野茄子、小朝阳(《广西中兽医药植》),假桃花、野梅花、粘油子(《南宁市药物志》),羊带归、虱麻头(《广西中药志》),八卦草(《闽南民间草药》),红孩儿、石松毛、毛桐子、牛毛七(《四川中药志》),三角风、桃子草(《湖南药物志》),迷马桩、野桃花(《贵州草药》),红花地桃花、土口芪(《云南中草药》),刀伤药(南川《常用中草药手册》),大迷马桩棵、大梅花树(《文山中草药》),野棉花、油玲花、土杜仲、野桐乔、山棋菜(《福建中草药》),千下捶(江

    出处

    《广西药植图志》

    来源

    为锦葵科植物肖梵天花全草。全年可采。

    生境分布

    生长于山野、路边、荒坡、干旱旷地。分布长江南部各地。产广西、福建等地。

    原形态

    直立半灌木,有分枝,高达1米,全株被柔毛及星状毛。叶互生,下部叶心脏形或近圆形,上部叶椭圆形或近披针形,长3~8厘米,宽1~6厘米,基部近圆形、心形或楔形,先端短尖,边缘具细锯齿,有时3~5浅裂或具角,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掌状网脉,中脉基部有一腺体;叶柄长2~6厘米;托叶2枚,线形,早落。花单生叶腋或稍丛生;副萼5裂,裂片三角形;花萼5裂,裂片较副萼小,二者表面均被星状毛;花瓣5,粉红色,呈椭圆形,基部与雄蕊管相连合;雄蕊合生,花丝连成管状,管口具浅齿,花药紫红色;雌蕊1,花柱圆柱状,先端10裂,柱头头状,红色,被短毛,子房5室,外被短毛,每室胚珠1粒。蒴果扁球形,纵向直径约5毫米,横向直径约8毫米,自中轴分裂为5,每一分蒴呈球状五等分楔形,具细毛和勾刺,钩呈星状,分蒴中各有种子1粒。花期5~12月。果期6月至次年1月。

    性状

    干燥的根呈圆柱形,略弯曲,支根少数,上生多数须根,表面淡黄色,具纵皱纹;质硬,断面呈破裂状。茎灰绿色至暗绿色,具粗浅的纵纹,密被星状毛和柔毛,上部嫩枝具数条纵棱;顶硬,木部断面不平,皮部富纤维,难以折断。叶多卷曲,上面深绿色,下面粉绿色,密被短柔毛和星状毛,掌状网脉,下面突出,叶腋有宿存的副萼。

    化学成分

    全草含酚性成分、氨基酸、甾醇。茎皮含戊聚糖21.92%、木质素6.87%。种子含油13~14%。

    归经

    《闽东本草》:"入肺、脾二经。"

    性味

    甘辛,平。

    ①《生草药性备要》:"味淡,性平。"

    ②《福建民间草药》:"甘辛,微温。"

    ③《闽南民间草药》:"苦辛,平。"

    注意

    《广西药植图志》:"虚寒者忌服。"

    功能主治

    祛风利湿,清热解毒。治感冒发热,风湿痹痛,痢疾,水肿,淋病,白带,吐血,痈肿,外伤出血。

    ①《生草药性备要》:"治跌打,根煲酒饮。"

    ②《福建民间草药》:"逐痹驱风,活血解热。"

    ③《广西药植图志》:"全草,治毒蛇伤,急惊风,破伤风,哮喘。根,治淋病,双单喉蛾,外感热,痢疾。"

    ④《陆川本草》:"破积,散毒。治跌打损伤,疮痈。"

    ⑤《南宁市药物志》:"有消炎解毒、止血止痛、排脓生肌之功。治红白痢。"

    ⑥《四川中药志》:"治肺痨吐血。"

    ⑦《闽东本草》:"治筋骨不利,风湿痹痛,阳虚自汗,水肿,泄泻,产后风,带下,胃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鲜者1~2两;或捣汁。外用:捣敷。

    复方

    ①治感冒:野桃花根八钱。水煎服。(《云南中草药》)

    ②治风湿性关节炎:肖梵天花鲜根一至二两,猪脚一只。酒水各半,炖三小时服。(《福建民间草药》)

    ③治风湿痹痛,肠炎痢疾:地桃花干根一至二两。水煎服。(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④治双单喉蛾、淋病、外感寒热、痢疾:地桃花根二两。煎汤含漱及内服。(《广西药植图志》)

    ⑤治肺出血:八卦草鲜草头一至二两。洗净切碎,猪赤肉(数量不拘)和水适量炖服,每日一次。(《闽南民间药草》)

    ⑥治白浊、白带:肖梵天花鲜根一至二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⑦治肾炎水肿:肖梵天花鲜根一至二两。酌加水煎,日服二次。(《福建民间草药》)

    ⑧治妇人乳痈:八卦草鲜叶,用冷开水洗净,和酒糟捣烂敷患处,干即换。(《闽南民间草药》)

    ⑨治痈疮,拔脓:生地桃花根捣烂敷。(《广西药植图志》)

    ⑩治毒蛇伤、急惊风、破伤风、哮喘:生地桃花二两,捣烂,糯米泔水(如无糯米,普通米亦可)四两,和匀,滤取汁,内服。蛇伤须用渣敷伤口周围。(《广西药植图志》)

    ⑾治刀佩疮毒、蛇咬:刀伤药鲜叶捣绒敷。(南川《常用中草药手册》)

    临床应用

    治疗急性痢疾:取鲜地桃花根1斤,洗净切片,加水煎煮2次,过滤,药液混合浓缩至500毫升,加安息香酸钠1.5克,瓶装备用。1~3岁每日80毫升,4~9岁120毫升,10~15岁200毫升,16岁以上250毫升,2次分服。亦可取地桃花根3~5两(干品2~3两)煎水3次分服。共治73例,临床治愈(自觉症状消失,体力恢复,便次每日在2次以下,肉眼观察无粘液脓血)69例,好转10例,无效3例,不明1例。平均治愈时间(以59例计)为4.5天,最长为12天。5例发热患者服药后8小时内降至正常者1例,24小时内退热者3例,48小时退热者1例;腹痛者67例,于服药后24小时消失者36例;脓血便及里急后重多数在3天内消失。

    备注

    肖梵天花的变种粗叶梵天花的根,在广西民间亦同等入药,当地称铁包金、乌云盖雪。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地桃花拼音注音Dì Táo Huā别名

    天下捶、八卦拦路虎、假桃花、粘油子、八卦草、迷马桩、野挑花、梵尚花、羊带归、虱麻头、奇马桩、红孩儿、石松毛、牛毛七、半边月、拔脓膏、大梅花树、野茄子、山茄簸、油玲花、土杜仲、野桐乔、山棋菜、刀伤药、肖梵天花、三角风、桃子草、刺头婆、千下锤、大迷马桩棵、土黄芪、巴巴叶、窝吼、地马格。

    英文名Rose Mallow Root, Root or herb of Rose Mallow, Root or herb of Cadillo出处

    出自《广西药植图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锦葵科植物地桃花或粗叶地桃花的根或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Urena lobata L.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于干热的空旷地、草坡或疏林下。

    2.生于海拔500-1500m的草坡、山边灌丛和路旁。

    资源分布:1.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均有分布。

    2.分布于西南及福建、广东、广西等地。

    原形态

    1.小枝被星状绒毛。叶互生;叶柄长1-4cm,被灰白色星状毛;托叶线形,长约2mm,早落;茎下部的叶近圆形,长4-5cm,宽5-6cm,先端浅3裂,基部圆形或近心形,边缘具锯齿;中部的叶卵形,长5-7cm,宽3-6.5cm;上部的叶长圆形至披针形,长4-7cm,宽1.5-3cm;叶上面被柔毛,下面被灰白色星状绒毛。花腋生,单生或稍丛生,淡红色,直径约15mm;花梗长约3mm,被绵毛;小苞片5,长约6mm,基部合生;花萼杯状,裂片5,较小苞片略短,两者均被星状柔毛;花瓣5,倒卵形,长约15mm,外面被星状柔毛;雄蕊柱长约15mm,无毛;花柱枝10,微被长硬毛。果扁球形,直径约1cm,分果爿被星状短柔毛和锚状刺。花期7-10月。

    2.粗叶地桃花 本变种与上种极相似,主要区别是:叶密被粗短绒毛和绵毛,下部的叶较宽而很少分裂,先端通常3浅裂,基部近心形,上部的叶卵形或近圆形,具锯齿;小苞片线形,密被绵毛,略长过于萼片;花瓣长10-13mm。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适应性强,较干旱贫瘠的土地也能生长。一般土壤均可种植,但以向阳、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为好。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于3-4月播种,直播,按行株距33cm×33cm开穴点播,穴深约3cm,每穴播4-5粒种子,每1hm2用种量15-22.5kg。播后覆盖薄细土2cm,浇水保湿。亦可播种育苗,撒播,当苗高15-20cm时移栽。

    田间管理 直播苗高约7-10cm时,结合中耕除草进行间苗,每穴留苗2-3株。生长期间需追肥2-3次,以人畜粪水或堆肥为主。

    性状

    性状鉴别 干燥根呈圆柱形,略弯曲,支根少数,上生多数须根,表面淡黄色,具纵皱纹;质硬,断面呈破裂状。茎灰绿色至暗绿色,具粗浅的纵纹,密被星状毛和柔毛,上部嫩枝具数条纵棱;质硬,木部断面不平坦,皮部富纤维,难以折断。叶多破碎,完整者多卷曲,上表面深绿色,下表面粉绿色,密被短柔毛和星状毛,掌状网脉,下面突出,叶腋有宿存的托叶。气微,味淡。

    化学成分

    地上部分含杧果甙(mangiferin),槲皮素(quercetin)。

    归经

    肺;脾经

    性味

    甘;辛;凉

    注意

    《广西药植图志》:虚寒者忌服。

    功能主治

    祛风利湿;活血消种;消热解毒。主感冒;风湿痹痛;痢疾;泄泻;淋证;带下;月经不调;跌打肿痛;喉痹;乳痈;疮疖;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

    1.《生草药性备要》:治跌打,根煲酒饮。

    2.《福建民间草药》:逐痹驱风,活血解热。

    3.《广西药植图志》:全草,治毒蛇伤,急惊风,破伤风,哮喘。根,治淋病,双单喉蛾,外感热,痢疾。

    4.《陆川本草》:破积,散毒。治跌打损伤,疮痈。

    5.《南宁市药物志》:有消炎解毒、止血止痛、排脓生肌之功。治红白痢。

    6.《四川中药志》:治肺痨吐血。

    7.《闽东本草》:治筋骨不利,风湿痹痛,阳虚自汗,水肿,泄泻,产后风,带下,胃痛。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别名托柄菇、平缘托柄菇、蘑菇来源真菌类担子菌纲伞菌目伞菌科白托柄菇Amanitopsis volvata Sacc.,以子实体入药。生境分布夏秋两季生于林内地上。分布于河北、陕西、江苏、安徽。性味苦,温。功能主治追风,散寒,舒筋,活络。备注......
  •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接骨拼音注音Bái Jiē Gǔ别名接骨草、玉接骨、接骨丹、金不换、橡皮草、白龙骨、六厘草、猢狲节根、血见愁[浙江]来源爵床科白接骨属植物白接骨Asystasiella chinensis (S. Moore) E. ......
  • 拼音注音Bái Jì Tún别名白旗、白鳍、白鳍豚、白江猪英文名suckling pig出处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来源药材基源:为淡水豚科白暨豚的脂肪。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ipotes Vexillifer Miller采收和储藏:白......
  • 《中药大辞典》:白木拼音注音Bái Mù别名野黄皮、鸡卵黄(《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小柑、小郎伞、搽散、野辣椒(《广西药植名录》)。出处《陆川本草》来源为芸香科植物大管的根或根皮。生境分布生于旷野,丛林。分布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原形态小......
  • 拼音注音Bái Mù ěr别名白耳子(《贵州民间方药集》)。出处《本草再新》来源为银耳科植物银耳的子实体。4~9月间采收。以5月与8月为盛产期。采时宜在早、晚或阴雨天,用竹刀将银耳刮入竹笼中;淘净,拣去杂质,晒干或烘干。宜冷藏或贮藏于阴凉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