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大山黧豆

    《全国中草药汇编》:大山黧豆别名

    茳茫香豌豆、山豇豆

    来源

    豆科大山黧豆Lathyrus davidii Hance,以种子入药。

    生境分布

    东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

    功能主治

    镇痛。主治子宫内膜炎及痛经。

    用法用量

    0.4~1两。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大山黧豆拼音注音Dà Shān Lí Dòu别名

    茳芒山黧豆、大豌豆。

    英文名all grass of David vetchling出处

    始载于《东北植物检索表》。

    来源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茳芒香豌豆的种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athyrus davidii Hance

    采收和储藏:秋季果实成熟后采收,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地林下或林缘、草坡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陕西、甘肃、山东、河南等地。

    原形态

    茳芒香豌豆 多年生草本,高80-100cm。茎近直立或斜升,圆柱状。叶直生;托叶大,半箭头形,全缘或下缘稍有锯齿;偶数羽状复叶,小叶6-8片,上部叶轴顶端常具分歧的卷须,下部叶轴多为单一的卷须或成长刺状;小叶片卵形或椭圆形,有时为菱状卵形或长卵形,长4-10cm,宽1.5-6cm,先端钝或圆形,具短刺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两面无毛,下面带苍白色;叶脉网状。总状花序腋生,通常有花10余朵;萼钟形,萼齿三角形至锥形,花黄色,长1.6-2cm,雄蕊10,二体,子房无毛。荚果条形,两面膨胀,长6-10cm,宽约5mm,无毛。种子多数,近球形,径约3mm。花期6-7月,果期8-9月。

    归经

    肝经

    性味

    辛;温

    功能主治

    疏肝理气;调经止痛。主痛经;有经不调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

    各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种子:有镇痛的功能。用于子宫内膜炎及月经痛。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Chuí Sī Wèi Máo Guǒ来源药材基源:为卫矛科植物垂丝卫矛Euonymus oxyphyllus Miq.的果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uonymus oxyphyllus Miq.采收和储藏:9月后果实成熟时采收,晒......
  • 《中药大辞典》:垂丝海棠拼音注音Chuí Sī Hǎi Tánɡ出处《纲目》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垂丝海棠的花。2月采收。生境分布产我国西南部,现已广为栽培。原形态乔木,高达5米,树冠疏散。小枝幼时紫色,初有毛,后脱落。叶卵形、椭圆形,或椭圆状卵......
  • 《全国中草药汇编》:垂果南芥拼音注音Chuí Guǒ Nán Jiè来源十字花科垂果南芥Arabis pendula L.,以果实入药。生境分布内蒙古、东北、华北、西北、西南。性味辛,平。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主治疮疡肿毒。用法用量1~3......
  • 拼音注音Chuí Guǒ Dà Suàn Jiè出处据《晶珠本草》记载:垂果大蒜芥可治肉毒症和骚热病。原植物果荚同侧悬垂是其特征。《形态比喻》记载:垂果大蒜芥生长在旱滩、田边地头。叶像萝卜叶;根细;茎单一,分枝多,枝头开黄花;果荚长,状如松......
  • 拼音注音Chuí Liǔ别名柳树、清明柳、吊杨柳、线柳、倒垂柳、青龙须[根名]来源杨柳科柳属植物垂柳Salix babylonica L.,以枝、叶、树皮、根皮、须根等入药。枝、叶夏季采,须根、根皮、树皮四季可采。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