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短柄菝葜

    《中药大辞典》:短柄菝葜拼音注音Duǎn Bǐnɡ Bá Qiā别名

    土茯苓、金刚豆藤

    出处

    《贵州草药》

    来源

    为百合科植物短柄菝葜根茎。夏、秋采收。

    生境分布

    生于向阳山坡。分布贵州、四川、云南、湖北、陕西等地。

    原形态

    落叶攀援灌木。地下茎块状,茎疏生小倒钩刺或无刺。叶革质,互生,狭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3~7厘米,宽1.5~3厘米,先端短尖,基部圆形或微心形,基出脉5条;叶柄鞘状,红褐色;托叶呈阔垂耳形。伞形花序腋生,总花梗着生小花2朵;花被裂片6,分离。浆果球形,蓝黑色。花期5月。

    性味

    淡微涩,平。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补虚益损,活血止血。

    复方

    ①治痨弱干瘦:土茯苓、饿蚂蟥根各一两,阎王树根五分。炖鸡或炖鳖一个吃。

    ②治风湿:土茯苓、海金沙根各五钱,龙须草五分,铁筷子三分,松树根三钱,泡酒服。

    ③治血崩:土茯苓、大夜关门、算盘子根。朱砂莲根各五钱,煨水服。

    备注

    本植物的根茎,在陕西地区有时作萆薢使用。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短柄菝葜拼音注音Duǎn Bǐnɡ Bá Qiā别名

    土茯苓、金刚豆藤、土萆薢

    英文名rhizome of Broadsheath Greenbrier出处

    出自《贵州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百合科植物托柄菝葜的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milax descotis Warb.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挖,洗净,切片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650-2100的林下、灌丛中或山坡阴湿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陕西、甘肃、安徽、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等地。

    原形态

    托柄菝葜 灌木,多少攀援。茎疏生刺或近无刺。叶互生;叶柄长3-5mm,脱落点位于近顶端,有时有卷须;鞘与叶柄等长或稍长,宽3-5mm,近半圆形或卵形,多少呈贝壳状;叶片纸质,近椭圆形长4-10cm,宽2-5cm,先端急尖,基部心形,下面苍白色。伞形花序生于叶尚幼嫩的小枝上,通常具几朵花;总花梗长1-4cm,花序托稍膨大;花单性,雌雄异株;花被片6,绿黄色;雄花外花被片长约4mm,宽约1.8mm,内花被片宽约1mm,雄蕊6;雌花比雄花略小,具3枚退化雄蕊,子房3室,柱头3裂。浆果球形,直径6-8mm,熟时黑色,具粉霜。花期4-5月,果期10月。

    性味

    辛;苦;凉

    功能主治

    祛风;清热;利湿;凉血止血。主风湿热痹;足膝肿痛;血淋;崩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

    复方

    ①治痨弱干瘦: 土茯苓、饿蚂蟥根各一两,阎王刺根五分。炖鸡或炖鳖一个吃。②治风湿: 土茯苓、海金沙根各五钱,龙须草五分,铁筷子三分,松树根三钱,泡酒服。③治血崩: 土茯苓、大夜关门、算盘子根、朱砂莲根各五钱,煨水服。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Cì Qiū Shù Yè别名鸟不宿叶、刺楸叶英文名Kalopanax septemlobus (Thunb.)Kondz.来源药材基源:为五加科植物刺祛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Kalopanax septemlobus (Thu......
  • 《中药大辞典》:刺楸树根拼音注音Cì Qiū Shù Gēn别名刺五加(《贵州民间药物》)出处《四川中药志》来源为五加科植物刺楸的根或根皮。夏末秋初采挖,洗净晒干。化学成分根含多糖,水解后得半乳糖醛酸、葡萄糖、阿拉伯糖、半乳糖、鼠李糖、木糖......
  • 《中药大辞典》:刺楸树皮拼音注音Cì Qiū Shù Pí别名丁桐皮、钉皮(《四川中药志》),刺楸皮(《陕西中草药》)。出处《四川中药志》来源为五加科植物刺楸的树皮。全年可采,剥取树皮,洗净,晒干。生境分布生长在山谷、溪旁、林缘或疏林中。分......
  • 拼音注音Cì Qiū Jīnɡ来源药材基源:为五加科植物刺楸的茎枝。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Kalopanax septemlobus (Thunb.) Koidz.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洗净,切片,鲜用或晒干。原形态落叶大乔木,高约10m......
  • 拼音注音Cì Yú别名枢(《诗经》),荎(《尔雅,),柘榆、梗榆(《广雅》),钉枝榆(《中国树木分类学》),刺梅(《浙江天目山药植志》)。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榆科植物刺榆的根皮、树皮或嫩叶。生境分布生于山麓、路旁、村落附近。分布吉林、辽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