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芙蓉菊根

    《中药大辞典》:芙蓉菊根拼音注音Fú Rónɡ Jú Gēn出处

    《福建中草药》

    来源

    为菊科植物芙蓉菊

    化学成分

    根和茎中含蒲公英赛醇乙酸酯、蒲公英赛酮和蒲公英赛醇。

    性味

    《福建中草药》:"辛苦,微温。"

    功能主治

    《福建中草药》:"祛风湿。治风谩关节痛,胃脘冷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鲜者1~2两)。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芙蓉菊根拼音注音Fú Rónɡ Jú Gēn英文名Root of Chinese Crossostephium出处

    出自《福建中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芙蓉菊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rossostephium chinense (L.) Mak. Ex Cham. Et Schltr.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洗净,切片,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芙蓉菊 半灌木,高10-40(-60)cm。茎直立,多分枝,枝、叶具密生的白色细绒毛而呈灰绿色。叶互生;叶片狭匙形或狭倒卵形,长2-3cm,宽5-8mm,先端3-5齿裂或分裂,基部渐狭,边缘无锯齿,两面密被灰白色短柔毛。头状花序黄绿色,盘状,直径4-5mm,有梗,生枝端的叶腋,多数头状花序在枝端排成总状;总苞片2-3层,花冠先端2-3齿裂,中央的花两性,花冠先端5-短裂。瘦果有5棱角,先端有撕裂状的鳞片。花期春季。

    化学成分

    根和茎中含蒲公英赛醇乙酸酯(Taraxeryl ace-tate)、蒲公英赛酮(Taraxerone)和蒲公英赛醇(Taraxerol)。

    性味

    味辛;苦;性微湿

    功能主治

    祛除除湿;温中止痛。主风湿痹痛;脖腹冷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鲜品30-60g。

    各家论述

    《福建中草药》:祛风湿。治风湿关节痛,胃脘冷痛。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中药大辞典》:巴豆油拼音注音Bā Dòu Yóu出处《纲目》来源为大戟科植物巴豆种仁中的脂肪油。植物形态详“巴豆“条。性状为黄色或黄褐色液体,有粘稠性,透明,微具萤光。有辛灼的香气。性味辛,热,有毒。功能主治①《纲目》:“治中风痰厥,气厥......
  • 拼音注音Bā Dòu Shuānɡ英文名SEMEN CROTONIS PULVERATUM来源本品为巴豆的炮制加工品。性状本品为粒度均匀、疏松的淡黄色粉末,显油性。贮藏置阴凉干燥处。炮制取净巴豆仁,照制霜法(附录Ⅱ D)制霜,或取仁碾细后,......
  • 《中药大辞典》:布朗耳蕨拼音注音Bù Lǎnɡ ěr Jué别名睬甲哈乌(藏名)出处《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来源为鳞毛蕨种植物布朗耳蕨的全草。8~9月采挖,切段,晒干。生境分布生于高寒林下阴湿地及岩石缝中。分布陕西、四川、云南等地。原形态多年......
  • 拼音注音Bù Zhā Yè别名蓑衣子、破布叶、麻布叶、烂布渣、布包木、破布树、薢宝叶来源为椴树科破布叶属植物破布树Microcos paniculata.的叶。夏秋采叶,晒干。性味淡、微酸,平。功能主治清暑,消食,化痰。用于感冒,中暑,食滞......
  • 《全国中草药汇编》:布狗尾拼音注音Bù Gǒu Wěi别名兔狗尾、狐狸尾、虎尾轮、防虫草、猫上树来源豆科狸尾草属植物长穗猫尾射Uraria crinita Desv. var. macrostachya Wall.,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洗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