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桂花

    《全国中草药汇编》:桂花拼音注音Guì Huā别名

    银桂、木犀、九里香

    来源

    木犀科木犀属植物桂花Osmanthus fragrans Lour.,以果实入药。秋季采花;冬季采果;四季采根,分别晒干。

    性味

    花:辛,温。

    果:辛、甘,温。

    根:甘、微涩,平。

    功能主治

    花:散寒破结,化痰止咳。用于牙痛,咳喘痰多,经闭腹痛。

    果:暖胃,平肝,散寒。用于虚寒胃痛。

    根:祛风湿,散寒。用于风湿筋骨疼痛,腰痛,肾虚牙痛。

    用法用量

    花1~4钱。果2~4钱。根2~3两。

    备注

    (1)另有两种变种金木犀Osmanthus fragrans Lour. var. aurantiacus Makino与淡黄木犀Osmanthus fragrans Lour. var. thunbergii Makino,均同等入药。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桂花拼音注音Guì Huā别名

    木犀花(《纲目》)。

    出处

    《纲目拾遗》

    来源

    为木犀科植物木犀。9~10月开花时采收,阴干,拣去杂质,密闭贮藏,防止走失香气及受潮发霉。

    生境分布

    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

    原形态

    木犀(《纲目》),又名:九里香、岩桂(《墨庄漫录》),桂(《花镜》)。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7米,树皮灰白色。叶对生,革质,椭圆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长3~8厘米,先端尖或渐尖,基部楔形,全缘或有锐细锯齿,叶脉6~8对,向下面突出;叶柄短。花簇生于叶腋,雌雄异株,具细弱花梗;花萼4裂,裂片齿状;花冠4裂,分裂达于基部,裂片长椭圆形,白色或黄色,芳香;雄花具雄蕊2,隐藏于花冠内;雌花有雌蕊1,花柱圆柱形,柱头头状,子房2室。核果长椭圆形,含种子1枚。花期9~10月。

    化学成分

    花含芳香物质,如γ-癸酸内酯、α-紫罗兰酮、β-紫罗兰酮、反-芳樟醇氧化物、顺-芳樟醇氧化物、芳樟醇、壬醛以及β-水芹烯、橙花醇、牻牛儿醇、二氢-β-紫罗兰酮。

    花蜡含碳氢化合物、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榈酸、硬脂酸。

    性味

    辛,温。

    ①《纲目》:"辛,温,无毒。"

    ②《本草汇言》:"味辛甘苦,气温,无毒。"

    功能主治

    化痰,散瘀。治痰饮嘲咳,肠风血痢,疝瘕,牙痛,口臭。

    ①《本草汇言》:"散冷气,消瘀血,止肠风血痢。凡患阴寒冷气,瘕疝奔豚,腹内一切冷病,蒸热布裹熨之。"

    ②《国药的药理学》:"治口臭及视觉不明。"

    ③《陆川本草》:"治痰饮喘咳。"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钱;或泡茶、浸酒。外用:煎水含漱,或蒸热外熨。

    复方

    生津,辟臭,化痰,治风虫牙痛:木厚花、百药煎、孩儿茶。作膏饼噙。(《纲目》)

    摘录《中药大辞典》
更多中药材
  • 《全国中草药汇编》:半柱花别名出泡草、白泡草来源爵床科半柱花Hemigraphis procumbens (Lour.) Merr.,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广西。性味微辛,凉。功能主治凉血解毒,消肿止痛。痢疾:全草3~5钱,水煎服。跌打肿痛:......
  • 《全国中草药汇编》:半蒴苣苔别名山白菜、天目降龙草来源苦苣苔科半蒴苣苔Hemiboea henryi Clarke,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陕西、甘肃、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功能主治清热利湿。主治湿热黄疸。用法用......
  • 拼音注音Bàn Biān Shān来源药材基源:为荨麻科植物条叶楼梯草带根茎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latostema sublineare W.T.Wang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切段,鲜用或晒干。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
  • 《全国中草药汇编》:半边旗拼音注音Bàn Biān Qí别名半边蕨、单片锯、半边牙、半边梳、半边风药来源为凤尾蕨科凤尾蕨属植物半边旗Pteris semipinnata L.,以全草入药。四季可采,洗净鲜用或晒干。性味苦、辛,凉。功能主治清......
  • 《全国中草药汇编》:半边苏拼音注音Bàn Biān Sū别名绵穗苏、野鱼香、野苏、大胡麻、天人草来源唇形科半边苏Comanthosphace ningpoensis (Hemsl.) Hand.-Mazz.,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浙江、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