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葛蕈

    《中药大辞典》:葛蕈拼音注音Gě Xùn别名

    葛乳、葛花菜(《纲目》),葛菌、红血莲(《四川中药志》),螺丝起(《湖南药物志》)。

    出处

    《纲目拾遗》

    来源

    为蛇菇种植物蛇菇全草。八月采。

    生境分布

    寄生于林中木本植物的根上。分布我国中南、西南部。

    原形态

    一年或多年生寄生内质草本,高10~15厘米。茎为块状球形,粗厚肥大,不规则分裂,淡黄褐色,具淡白色星状小突起;花茎粗壮而直立,红色,由块茎顶端抽出,高8~12厘米,径1~1.5厘米。叶螺旋互生,着生于花茎上,退化,呈鳞片状,卵形、阔卵形或狭卵形,橙黄色。花单性,雌雄异株,为顶生内穗状花序;花小形,无数,深红色,密集于序轴表面;雄花的花被4~6瓣,深裂,雄蕊4~6。花丝连合为单体;雌花无花被,雌蕊1,子房椭圆形,有柄,1室,1胚珠。坚果。花期6~7月。

    化学成分

    根茎和花的脂质部分中分离出蒲公英甾醇、β-香树脂醇和棕榈酸。

    性味

    苦甘,凉。

    ①《纲目》:"苦甘,无毒。"

    ②《纲目拾遗》:"性凉。"

    ③《四川中药志》:"味涩苦,性寒,无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醒酒。治风热癍疹,肺热咳嗽吐血,血崩,痔疮。

    ①《纲目》:"醒酒,治酒积。"

    ②《纲目拾遗》:"解肌热,散风火及阳明风热癍疹。"

    ③《四川中药志》:"清肺热,解热毒。治咳嗽吐血,血崩及痔疮肿痛。"

    ④《湖南药物志》:"指生蛇头疔,小儿阴茎肿,捣烂敷患处。"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钱;或炖肉。外用:捣敷。

    复方

    ①治肺热咳嗽吐血:葛菌、肺筋草、鹿衔草、岩白菜、白茅根、狗地芽根。炖肉服。(《四川中药志》)

    ②治肠风下血:葛菌、老君须、棕树根。煎水去药渣,取药液炖黄蟮服。(《四川中药志》)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葛蕈拼音注音Gě Xùn别名

    葛花菜、葛乳、蛇菰 、螺丝起、葛菌、红血莲、葛蕈药、菌藤菌、地重楼、红冬菰、铺地开花、深山不出头、石莲花、土心肝、角菌、角花、菖菌、地红果、列当、球穗蛇菰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1.《纲目》:葛花菜,诸名山皆有之,惟太和山采取,云乃葛之精华也。秋霜浮空,如芝菌涌生地上,其色赤脆,盖蕈类也。

    2.《纲目拾遗》:葛花菜,名山皆有,亦产高州。《粤志》,高州多种葛,雷州人市之为XIGU。

    来源

    药材基源:为蛇菰科植物红冬蛇菰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alanophora harlandii Hook. F.[Balania harlandii (Hook.f.)van Tiegh.」

    采收和储藏:八月采。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600-2100m的荫蔽林下较湿润的腐殖土壤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原形态

    草本,高2.5-9cm。根茎苍褐色,扁球形或近球形,直径2.5-5cm,分枝或不分枝,表面粗糙,密被小斑点,呈脑状皱褶。花茎长2-5.5cm,淡红色;鳞状苞片多少肉质,红色或淡红色,长圆状卵形,聚生于花茎基部,呈总苞状。花雌雄异株(序);花序近球形或卵圆状椭圆形;雄花序轴有凹陷的蜂窠状洼穴,雄花3数,花被裂片3,聚药雄蕊有3枚花药,花梗自洼穴伸出;雌花子房黄色,着生于附属体基部或花序轴表面上,花柱丝状,附属体暗褐色,倒圆锥形或倒卵形,顶端截形或中部突起,无柄或有极短的柄。花期9-11月。

    化学成分

    同属植物日本蛇菰(Balanophora japonica Makino)中含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ol),β-香树脂醇(β-amyrin),棕桐酸(palmitic acid)[1,2],阿魏醛(ferulaldehyde),对香豆酸甲酯(methyl p-coumarate),咖啡酸(caffeic acid),咖啡酸甲酯(methyl caffeate),主旋松脂酚(pinoresionol),没食子酸甲酯(methyl gal-late),左旋落叶松脂醇(lariciresinol),蛇菰脂醛素(balanophonin),松柏成(coniferin),阿魏醛β-D-葡萄糖甙(ferulaldebgde β-D-glu-coside),左旋松脂酚β-D-葡萄糖甙(pinoresinol β-D-glucoside)[3],咖啡酸-β-D-葡萄糖酯(caffeic acid-β-D-glucosylester)[4]。日本蛇菰所含的(-)松脂酚-β-D-葡萄糖甙及咖啡酸卡-β-D-葡萄糖酯能抑制刀豆球蛋白A(Con A)诱导的大鼠肥大细胞释放组胺,从而减轻炎症反应[1]。

    归经

    肺;大肠经

    性味

    苦;涩;性寒

    功能主治

    凉血止血;清热解毒。主咳嗽咯血;血崩;肠风下血;痔疮肿痛;梅毒;疗疮;小儿阴茎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敷。

    复方

    ①治肺热咳嗽吐血:葛菌、肺筋草、鹿衔草、岩白菜、白茅根、狗地芽根。 炖肉服。 (《四川中药志》)②治肠风下血: 葛菌、老君须、棕树根。煎水去药渣,取药液炖黄鳝服。 (《四川中药志》)

    各家论述

    1.《纲目》:醒酒,治酒积。

    2.《纲目拾遗》:解肌热,散风火及阳明风热癍疹。

    3.《四川中药志》:清肺热,解热毒。治咳嗽吐血,血崩及痔疮肿痛。

    4.《湖南药物志》:指生蛇头疔,小儿阴茎肿,捣烂敷患处。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Bā Xiān Huā别名粉团花、紫阳花(《现代实用中药》)。出处《植物名实田考》来源为虎耳草科植物绣球的根、叶、花。春、夏季采收。生境分布我国各地园林与民间常有栽培,变种很多。原形态落叶灌木。小枝粗壮,有明显的皮孔与叶迹。叶大而稍......
  • 《中药大辞典》:八仙草拼音注音Bā Xiān Cǎo别名猪殃殃(《野菜谱》),小锯藤、锯子草(《贵州民间方药集》),小茜草、小飞扬藤、红丝线、血见愁(《广西中药志》),细茜草(《云南中草药》)。出处《滇南本草》来源为茜草科植物拉拉藤或粗叶拉......
  • 拼音注音Bā Xiān Guò Hǎi英文名Yunna Cryptocoryne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来源药材基源:为天南星科植物八仙过生活费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ryptocoryne yunnanensis H. Li采收......
  • 拼音注音Bā Gē别名寒皋(《淮南万毕术》),鸲鹆(《唐本草》),花鹆(《荆楚岁时记》),哵哵鸟(《广韵》)。出处《纲目》来源为椋鸟科动物八哥的肉。生境分布常见于平原的村落、园田和山林边缘。雄鸟普鸣,笼养训练,能效人言。分布我国华南及西南一......
  • 拼音注音Bā Bǎo Chá别名甘青卫矛。英文名root of Przewalsk Euonymus出处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来源药材基源:为卫矛科植物八宝茶的带翅枝。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uonymus przewalskii 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