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鳡鱼

    《中药大辞典》:鳡鱼拼音注音Gǎn Yú别名

    黄颊(《山海经》),生母鱼(《岭表录异》),鳏鱼(《太平御览》),黄颊鱼(《纲目》),竹鱼(《脊椎动物分类学》),竿鱼(《鱼类分类学》),杆条鱼(《黑龙江流域鱼类》),黄鱄(《中国经济动物志·淡水鱼类》)。

    出处

    《纲目》

    来源

    为鲤科动物鳡鱼

    生境分布

    生活于江河、湖泊中,游泳力强,性凶猛。我国除西北、西南外,门北至南平原地区的河流中均有分布。

    原形态

    体细长,稍侧扁,腹部圆,无腹棱。体长约80厘米,最大者可达2米。头长而前端尖,吻长远超过吻宽。口大,端位,口裂末端可达眼缘的下方。下颌前端有一坚硬的骨质突起,与上颌前缘的凹陷相吻合,上下颌均粗壮。眼小,鳞细,侧线鳞110~117。背鳍Ⅲ9~10,很小,起点位于腹鲭之后。臀鳍Ⅲ10~11。尾鳍分叉很深。体微黄,腹部银白色;背鳍、尾鳍青灰色,颊及其他各鳍淡黄色。

    归经

    《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阳明经。"

    性味

    ①《纲目》:"甘,平,无毒。"

    ②《随息居饮食谱》:"甘,温。"

    功能主治

    《纲目》:"食之已呕,暖中益胃。"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鳡鱼拼音注音Gǎn Yú别名

    鳏、魠、哆口鱼、黄颊、黄颊鱼、鳏鱼、竿鱼、杆条鱼、大口鳡、水老虎

    英文名Yellowcheek carp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纲目》:鳡鱼生江湖中,体似鲤而腹平,头似鲩而口大,颊似鲇而色黄,鳞似鳟而稍细,大者三、四十斤。啖鱼最毒,池中有此,不能畜鱼。

    来源

    药材基源:为鲤科动物鳡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lopichthys bambusa (Richardson.)

    采收和储藏:春夏用网捕捞,捕杀后,剖腹,除去内脏,洗净,取肉鲜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活于江河水的中上层,性凶锰。游泳力极强,行动敏捷,常袭击和捕食其他鱼类。鱼苗在卵黄囊消失后,就开始吞食其他鱼苗,也食浮游动物。

    资源分布:我国除西北、西南之外,从北至南平原地区的水系中皆有分布。

    原形态

    鳡鱼,体延长,稍侧扁,腹部圆,无腹棱。头长而尖,口大,端位,口裂末端可达眼前缘的下方,吻尖,呈喙状,吻长远超过吻宽。下颌前端有一坚硬的骨质突起。眼中等大,向两侧突出。头上于眼径的比例变化范围很大。下咽齿3行。鳃耙排列稀疏。无须。鳞小,侧玫鳞110-117。背鳍3,9-10,很小,起点位于腹鳍之后,臀鳍3,10-11,尾鳍分叉很深。生活时体色微黄,背部灰黑,腹部银白色,背鳍、尾鳍浓灰色,颊部和其他各鳍呈淡黄色。

    归经

    脾;胃经

    性味

    味甘;性温

    注意

    疮疥患者慎服。

    功能主治

    健脾益胃;温中止呕。主脾胃虚弱;反胃呕吐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100-200g。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Bái Jīn Gǔ Lǎn别名百解薯、千金薯、竹叶薯、金银带(《广西药植名录》)。出处《广西中草药》来源为马兜铃科植物三筒管的块根。夏季采集,洗净切片,晒干。生境分布生于深山林中。分布广西、贵州等地。原形态三筒管,又名:青藤。多年......
  •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金果榄别名山总管、百解薯、银袋、苦凉藤来源马兜铃科马兜铃属植物百解马兜铃Aristolochia westlandii Hemsl.,以块根入药。夏秋采挖,洗净切片,晒干。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于肠炎腹泻,菌......
  • 别名耿马钩藤、双钩藤、无柄果钩藤、双钩来源茜草科白钩藤Uncaria sessilifructus Roxb.,以带钩的藤入药。生境分布广东、广西、云南。性味甘,微寒。功能主治清热平肝,活血通经。用于头痛眩晕,感冒夹惊,惊痫抽搐,妊娠子痫;......
  •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铃子别名一面锣、小一面锣来源兰科白铃子Nervilia tibetensis Rolfe,以块茎入药。生境分布四川、西藏。功能主治主治红崩,淋病,白浊,白带。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白铃子拼音注音Bái L......
  • 《中国药典》:白附子拼音注音Bái Fù Zǐ别名禹白附子、独角莲、独脚莲、牛奶白附、鸡心白附、疔毒豆、麻芋子、雷振子英文名RHIZOMA TYPHONII来源本品为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Typhonium giganteum Engl. 的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