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海通

    《中药大辞典》:海通拼音注音Hǎi Tōnɡ别名

    白灯笼、木常山(《广西植物名录》)。

    出处

    《中国药植志》

    来源

    为马鞭草种植物海通枝叶

    生境分布

    分布湖北、四川、贵州,福建、广东、广西等地。

    原形态

    小乔木。小枝略呈四棱形,密被黄褐色绒毛。单叶对生,具叶柄;叶片卵状披针形,长15~18厘米,宽6~13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至心脏形,全缘或波状,上面细毛疏生,下面密生黄色绒毛,沿叶脉较密,叶脉基部3出,每侧5~9条,于近叶缘处向上弯曲。阔圆锥状花序,顶生;花柄短;花萼杯状,先端5齿,齿狭披针形;花冠管状,先端5裂,裂片长卵形,外被白色短软毛;雄蕊5,花丝伸出,花药背着,2室纵裂;雌蕊1,子房上位,花柱伸出,柱头2裂。浆果倒卵形,深蓝色,包于宿萼内。

    功能主治

    《中国药植志》:"治半边风。"

    复方

    治小儿麻痹症:鲜海通草二两。冬蜜、开水炖服。(福建)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海通拼音注音Hǎi Tōnɡ别名

    白灯笼、木常山

    英文名Twig and leaf of Tomentose Glorybower出处

    出自《中国药植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马鞭草科植物海通的枝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lerodendrum mandarinorum Diels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切段,晒干或鲜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50-2200m的溪边、路旁、山坡林缘或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原形态

    灌木或乔木,高2-20m。幼枝近四棱形,密被黄褐色绒毛,髓部具黄色薄片状横隔。单叶对生;叶柄长1.5-5cm;叶片一近革质,宽卵形,卵状披针或微偏斜,背密被灰白色绒毛。伞房聚花序疏散,顶生,我分枝,花有香气,花序梗及花柄均密被黄褐色绒毛;苞片未见;小苞片小,线形;花萼钟状,淡绿色,长3-4mm,密被短柔毛和少数盘状腺体,结果时变为红色而毛渐少,萼齿5裂,钻形,长1.5-2.5mm;花冠白色或稀为淡紫色,外被短柔毛,花冠管纤细,长约1cm,裂片5,长圆形,长约3.5mm;雄蕊4,与花柱均伸出花冠外。核果近球形,幼时绿色,成熟后蓝黑色,干后果皮常皱缩呈网状,宿萼约包被果一半以上。花期7-12月,果期9-12月。

    归经

    肝;肾经

    性味

    苦;辛;平

    功能主治

    祛风通络。主半身不遂;小儿麻痹后遗症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鲜品加倍。

    复方

    治小儿麻痹症:鲜海通草二两。冬蜜、开水肫服。(福建)

    各家论述

    《中国药植志》:治半边风。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全国中草药汇编》:壁钱拼音注音Bì Qián别名壁茧、壁蟢窝来源壁钱科动物壁钱虫Uroctea compactilis Koch,以活个体或所结的卵囊入药。四季可采,开水烫死,晒干或焙干即得。性味咸、苦,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止血。用于咽......
  • 《中药大辞典》:壁钱幕拼音注音Bì Qián Mù别名壁茧(《本草拾遗》),白蟢窠(《海上方》),壁钱窠幕、白蛛窠(《纲目》),壁蟢窠(《外科全生集》),喜儿窠(《温热经纬》),壁钱茧(《陆川本草》),壁蚕茧(《药材学》)。出处《本草拾遗》......
  • 《全国中草药汇编》:宝盖草拼音注音Bǎo Gài Cǎo别名接骨草[昆明]、蜡烛扦草、莲台夏枯草、佛座草、灯笼草来源唇形科野芝麻属植物宝盖草Lamium amplexicaule L.的全草。春夏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性味辛、苦,平。功能......
  • 拼音注音Bēnɡ Chuānɡ Yào别名山暗册、山崩砂、黄京木、山暗赤、黄金稍、白筋、白暗赤、白泡、山阴木、四大天王、山甜娘。来源药材基源:为野牡丹科植物柏拉木的根、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lastus cochinchinensis ......
  • 《全国中草药汇编》:巴东岩白菜别名岩白菜[湖北巴东]来源玄参科巴东岩白菜Triaenophora rupestris (Hemsl.) Solereder,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湖北、四川。功能主治明目补肾。用法用量全草炖肉服,用量3~5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