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火秧竻叶

    《中药大辞典》:火秧竻叶拼音注音Huǒ Yānɡ Lè Yè出处

    《生草药性备要》

    来源

    大戟科植物金刚纂叶片。全年可采。

    功能主治

    清热化滞,解毒行瘀。治热滞泄泻,痧秽吐泻转筋,疔疮,跌打积瘀。

    ①《生草药性备要》:"能去毒,治热滞泻。"

    ②《本草求原》:"解毒,洗骨痛,焙热治无名肿毒。"

    ③《岭南采药录》:"治泄泻。跌打积瘀而大小便不通,取其叶切细,和生米炒至米黄色为度,随下酒煮之,饮其酒即下瘀血。"

    ④《福建中草药》:"拔脓攻毒。"

    复方

    ①治霍乱:火秧竻叶,开水洗净,嚼烂咽下,以食至舌头有难过时即止。(《岭南草药志》)

    ②治蛇头疔:火秧竻叶捣碎,用冷开水洗去汁,取渣加蜂蜜或红糖捣匀外敷。(《福建中草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火秧竻叶拼音注音Huǒ Yānɡ Lè Yè英文名Leaf of Ancients Euphorbia出处

    出自《生草药性备要》。

    来源

    药材基源:为大戟科植物金刚纂Euphorbia antiquorum L.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uphorbia antiquorum L.

    采收和储藏:随用随采。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村舍附近或园地,多栽培作观赏或绿篱。

    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原形态

    金刚纂 灌木,高达1m。含白色乳汁;分枝圆柱状或具不明显的3-6棱,小枝肉质,绿色,扁平或有3-5个肥厚的翅,翅的凹陷处有一对利刺。单叶互生;具短柄;托叶皮刺状,坚硬;叶片肉质,倒卵形,卵状长圆形至匙形,长4-6cm,宽1.5-2cm,先端钝圆有小尖头,基部渐狭,两面光滑无毛。杯状聚伞花序,每3枚簇生或单生,总花梗短而粗壮,长约4mm;总苞半球形,直径约1cm,黄色,5浅裂,裂片边缘撕裂;雌雄花同生于总苞内;雄花多数,有一具柄雄蕊,鳞片倒披针形,边缘撕裂,中部以下合生;腺体4枚,2唇形,下唇大,宽倒卵形,无花瓣状附属物;雌花无柄,生于总苞中央,仅有一个3室的上位子房,花柱分离,基部多少合生,先端2裂。蒴果球形,光滑无毛,直径约1cm,分果爿稍压扁。花期4-5月。

    性状

    性状鉴别 叶对生,托叶野硬刺状,成对宿存;叶片倒卵形、卵状长园形或匙形,长4-6cm,宽1.45-2cm,先端圆,有小尖。气微,味苦涩。

    归经

    肝经

    性味

    味苦;辛;微酸;性寒;有毒

    功能主治

    泻热导滞;活血解毒。主热滞泄泻;痢疾;痧秽吐泻转筋;跌打瘀积;乳痈;疔疮

    用法用量

    内服:去净乳汁,加米共炒焦,煎汤,3-6g。外用:适量,捣烂加热敷;或调敷。

    各家论述

    1.《生草药性备要》:能去毒,治热滞泻。

    2.《本草求原》:解毒,洗骨痛,焙热治无名肿毒。

    3.《岭南采药录》:治泄泻。跌打积瘀而大小便不通,取其叶切细,和生米炒至米黄色为度,随下酒煮之,饮其酒即下瘀血。

    4.《福建中草药》:拔脓攻毒。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中药大辞典》:楮头红拼音注音Chǔ Tóu Hónɡ出处《四川中药志》来源为野牡丹科植物楮头红的全草。秋季采,鲜用或晒干。生境分布生于林下或沟边阴湿处。分布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江西、湖北、贵州、四川、云南等地。原形态直立草本,高10~......
  • 《中药大辞典》:楮实拼音注音Chǔ Shí别名谷实、谷子(《千金方》),楮实子(《素问病机保命集》),楮桃(《濒湖集简方》),角树子、野杨梅子(《江苏植药志》),构泡(《重庆草药》),谷木子、谷树子、谷树卵子(《上海常用中草药》)。出处《别......
  • 拼音注音Chǔ Shí Zǐ英文名FRUCTUS BROUSSONETIAE来源本品为桑科植物构树Broussoneria papyrifera (L.) Vent.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洗净,晒干,除去灰白色膜状宿萼及杂质。......
  • 《中药大辞典》:楮树根拼音注音Chǔ Shù Gēn别名谷树子根(《本经逢原》),谷木蔃(《生草药手册》)。出处《分类草药性》来源为桑科植物构树的嫩根或根皮。9~10月采。性味①《重庆草药》:“味甘,性微寒,无毒。“②《广西中草药》:“味微......
  • 《中药大辞典》:楮树白皮拼音注音Chǔ Shù Bái Pí别名谷木皮(《吴普本草》),楮树皮(《别录》),谷白皮(《千金方》),楮白皮(《圣济总录》),构皮(《草木便方》)。出处《纲目》来源为桑科植物构树树皮的韧皮部。性味①《药性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