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黄接骨丹

    《中药大辞典》:黄接骨丹拼音注音Huánɡ Jiē Gǔ Dān出处

    《陕西中草药》

    来源

    为石竹科植物山马菜。秋季采挖。

    生境分布

    生长于山地及平原。分布江苏、陕西及华北各地。

    原形态

    山马菜,又名:尖叶丝石竹、石栏菜、尖叶霞草。

    多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根粗壮,黄褐色。茎多分枝,光滑无毛。单叶对生,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2~5厘米,宽1~3毫米,先端钝尖,基部稍狭,全缘;无柄。圆锥状聚伞花序顶生;花小,白色或粉红色;萼钟状,5裂,裂片边缘膜质;花瓣5,长圆形,长于萼;雄蕊10;花柱2(3),子房1室,胚珠多数。蒴果卵圆形,花期夏、秋间。

    化学成分

    含尖叶丝石竹甙,系棉根皂甙元与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阿拉伯糖、木糖、岩藻糖、鼠李糖、葡萄糖所成的多糖甙。

    性味

    《陕西中草药》:"味淡,性凉。"

    功能主治

    《陕西中草药》:"活血散瘀,消肿止痛,化腐生肌。治跌打损伤,骨折,外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3钱。外用:捣敷。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黄接骨丹拼音注音Huánɡ Jiē Gǔ Dān别名

    过路黄、石栏菜、银柴胡

    出处

    出自《陕西中草药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石竹科植物山马菜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rpsophila acutifolia Fisch.

    采收和储藏:春、秋两季均可采挖。抖净泥土,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地及平原。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北及陕西。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30-50cm。根粗壮,圆锥形,黄褐色。茎直立,多分枝,光滑无毛。单叶对生;无柄;叶片线状披针形,长2-5cm,宽1-3cm,先端钝尖,基部稍狭,全缘。圆锥状聚伞花序顶生,直径1-3cm;花小,白色或粉红色,具短柄,长1-3mm;萼钟状,5裂,边缘膜质;花瓣5,长圆形,长于萼;雄蕊10;花柱2(3),子房1室,胚珠多数。蒴果卵圆形。花果期夏、秋季。

    性味

    淡;性凉

    功能主治

    散瘀消肿;生肌止痛。主跌打损伤;骨折;外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g。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

    《陕西中草药》:活血散瘀,消肿止痛,化腐生肌。治跌打损伤,骨折,外伤。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中药大辞典》:驳骨草拼音注音Bó Gǔ Cǎo别名小功劳(《云南中草药选》)出处《广西药植名录》来源为茜草科植物花叶九节木的全株。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生境分布生于杂木林中阴湿处,及山坡下部。分布云南、广西等地。原形态矮小常绿灌木,......
  • 《中药大辞典》:鲃鱼拼音注音Bà Yú出处姚可成《食物本草》来源为鲤科动物锯倒刺鲃的肉。生境分布生活于江河的上游,栖息于乱石间隙和深水石洞处。食物主要为腐败的植物碎片和丝状藻类。产卵期约在4月间。分布云南元江流域、西江上游及海南。原形态锯倒......
  • 《中药大辞典》:鳖卵拼音注音Biē Luǎn出处《本草蒙筌》来源为鳖科动物中华鳖的卵。性味《医林纂要》:“咸,寒。“功能主治①《本草蒙筌》:“盐淹煮吞,补阴虚亦验。“②《纲目》:“盐藏煨食,止小儿下痢。“③《医林纂要》:“治久泻久痢。“摘录......
  • 《中药大辞典》:鳖头拼音注音Biē Tóu别名鳖首(《中药志》)出处《唐本草》来源为鳖科动物中华鳖的头。加工鳖甲时,割下鳖头,洗净晒干。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地区均产。性状干燥的鳖头,略呈长圆柱形,吻端尖,颈部向上弯曲,约成90度角。外表呈灰棕色......
  • 《中国药典》:鳖甲拼音注音Biē Jiǎ别名团鱼盖、脚鱼壳、上甲、甲鱼英文名CARAPAX TRIONYCIS来源本品为鳖科动物鳖Trionyx sinensis Wiegmann的背甲。全年均可捕捉,以秋、冬二季为多,捕捉后杀死,置沸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