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黄荆根

    《中药大辞典》:黄荆根拼音注音Huánɡ Jīnɡ Gēn出处

    《草木便方》

    来源

    为马鞭草料植物黄荆。2月或8月采挖。

    药理作用

    根煎剂对小鼠有镇咳作用(氨水喷雾引咳法),并有祛痰作用(酚红法)。尚有扩张支气管及抑菌作用,参见"黄荆子"条。

    归经

    《得配本草》:"入手少阴经。"

    性味

    《南宁市药物志》:"辛,温。"

    功能主治

    解表,祛风湿,理气止痛,截疟,驱虫。治感冒,咳喘,风湿,胃痛,痧气腹痛,疟疾。蛲虫病。

    ①《草木便方》:"治心头风,牙疳。"

    ②《分类草药性》:"治刀伤,止痛,并治痧症,盗汗。"

    ③《贵州民间方药集》:"镇咳,解热,驱风。治惊痫,除风湿。"

    ④《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头风,肢体诸风,顺气。"

    ⑤《南宁市药物志》:"温经散瘀,解肌发汗。治感冒,疟疾,哮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4钱。

    复方

    ①治疟疾:黄荆根一两。于发作前三小时煎服。(南京《常用中草药》)

    ②治风湿关节痛、腰痛:黄荆根一两,八角枫根一两,枸骨根一两。水煎服。(《农村常用草药手册》)

    ③治胃溃疡、慢性胃炎:黄荆根-两,红糖适量,煎服。(南京《常用中草药》)

    ④治蛲虫病:黄荆根一两.切片,同甜酒炒至黄色,用水两碗,煎至一碗,晚饭前服。(《农村常用草药手册》)

    临床应用

    治疗慢性气管炎:以黄荆根煎剂治疗335例,总有效率为84.2%,显效率为34.2%。对喘、咳、痰、炎及哮鸣音均有较好疗效。尤其平喘起效时间较止咳、祛痰为快。实践证明,病情轻、病程短者比病情重、病程长者疗效好;凡夹杂有其他慢性病症(如高血压,肺心、冠心、肺气肿)者疗效差或无效;中医分型观察,以虚寒型疗效最好,痰热型次之,肺燥型较差。经验认为,本品作用属于"治标",故体质差者疗效不佳;如采取"标本兼治"并用健脾补肾等药物,则疗效可能提高。对合并严重心脏病的患者,不宜服用本品,尤以心力衰竭者更属禁忌。曾有患者服后心悸,病情加重,故须注意。制剂及用法:五叶黄荆根鲜品5两或干品2两,加水煮沸后用文火熬2~3小时,约得煎液100毫升。每日2次分服,10天为一疗程。连服二个疗程。副作用:部分病例有腹泻、腹痛、腹胀、恶心、胃纳不好,及头晕、头痛、心跳,均较轻微,不影响治疗。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黄荆根拼音注音Huánɡ Jīnɡ Gēn英文名Root of Negundo Chastetree出处

    出自于《草木便方》

    来源

    药材基源:为马鞭草科植物黄荆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itex negundo L.

    采收和储藏:2月或8月采根,洗净鲜用;或切片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路旁或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以地南各地。

    原形态

    黄荆,直立灌木,植株高1-3m。小枝四棱形,与叶及花序通常被灰白色短柔毛。叶柄长2-5.5cm;掌状复叶,小叶5,稀为3,小叶片长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基部楔形,全缘或有少数粗锯齿,先端渐尖,表面绿色,背面密生灰白色绒毛,中间小叶长4-13cm,宽1-4cm,两侧小叶渐小,若为5小叶时,中间3片小叶有柄,最外侧2枚无柄或近无柄,侧脉9-20对。聚伞花序排列成圆锥花序式顶生,长10-27cm;花萼钟状,先端5齿裂,外面被灰白色绒毛;花冠淡紫色,外有微柔毛,先端5裂,二唇形;雄蕊伸于花冠管外;子房近无毛。核果褐色,近球形,径约2mm,等于或稍短于宿萼。花期4-6月,果期7-10月。

    药理作用

    1.镇咳、平喘作用 黄荆根煎剂对豚鼠支气管平滑肌有扩张作用。小鼠离体肺灌流实验也表明,前景剂可解了作气管、支气管痉挛。 2.抗菌作用 黄荆根煎剂体外抗菌试验表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有抑制作用,煎煮时间延长效果会更佳。

    归经

    心经

    性味

    味辛;微苦;性温

    功能主治

    解表;止咳;祛风除湿;理气止痛。主感冒;慢性气管炎;风湿痹痛;胃痛;痧气;腹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根皮用量酌减。

    复方

    ①治疟疾: 黄荆根一两。于发作前三小时煎服。(南京《常用中草药》)②治风湿关节痛、腰痛: 黄荆根一两,八角枫根一两,枸骨根一两。水煎服。(《农村常用草药手册》)③治胃溃疡、慢性胃炎: 黄荆根一两,红糖适量, 煎服。(南京《常用中草药》)④治蛲虫病: 黄荆根一两,切片,同甜酒炒至黄色,用水两碗,煎至一碗,晚饭前服。 (《农村常用草药手册》)

    临床应用

    治疗慢性气管炎。以黄荆根煎剂治疗335例,总有效率为84.2%,显效率为34.2%。对喘、咳、痰、炎及哮鸣音均有较好疗效。尤其平喘起效时间较止咳、祛痰为快。实践证明,病情轻、病程短者比病情重、病程长者疗效好;凡夹杂有其他慢性病症(如高血压、肺心、冠心、肺气肿)者疗效差或无效;中医分型观察,以虚寒型疗效最好,痰热型次之,肺燥型较差。经验认为,本品作用属于治标'故体质差者疗效不佳;如采取标本兼治并用健脾补肾等药物,则疗效可能提高。对合并严重心脏病的患者,不宜服用本品,尤以心力衰竭者更属禁忌。曾有患者服后心悸,病情加重,故须注意。制剂及用法:五叶黄荆根鲜品5两或干品2两,加水煮沸后用文火熬2-3小时,约得煎液100ml。每日2次分服,10天为一疗程,连服二个疗程。副作用:部分病例有腹泻、腹痛、腹胀、恶心、胃纳不好,及头晕、头痛、心跳,均较轻微,不影响治疗。

    各家论述

    1.《草木便方》:治心头风,牙疳。

    2.《分类草药性》:治刀伤,止痛,并治愈症,盗汗。

    3.《贵州民间方药集》:镇咳,解热,驱风。治惊痫,除风湿。

    4.《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头风,肢体诸风,顺气。

    5.《南宁市药物志》:温经散瘀,解肌发汗。治感冒,疟疾,哮喘。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Cū Cāo Fènɡ Wěi Jué别名井口边草[云南]来源蕨类凤尾蕨科粗糙凤尾蕨Pteris laeta Wall.,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西南地区。性味微苦、淡,寒。功能主治消炎止痢,舒筋接骨。主治慢性肝炎,痢疾;腰背痛,骨折。......
  • 拼音注音Cū Kānɡ Chái别名香桂树、香檀、痢灵树、吕宋楸荚粉[腺体粉末]来源大戟科野桐属植物粗糠柴Mallotus philippinensis (Lam.)Muell.-Arg.,以果实表面的粉状毛茸和根入药。根随时可采,腺毛及毛......
  • 别名皱柄羊肚菌、粗腿羊肚菌、羊肚菜来源真菌类子囊菌纲盘菌目马鞍菌科粗腿羊肚菜Morchella crassipes (Vent.) Pers.,以子实体入药。生境分布春夏之交雨后产生于混交林内地上。性味甘,平。功能主治益肠胃,化痰理气。用于......
  • 拼音注音Cū Jīnɡ Luó Guō Dǐ别名锣锅底、蛇莲、曲莲。来源药材基源:为葫芦科植物异叶赤瓟的块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hladiantha hookeri C.B Clarke采收和储藏:秋、冬季采挖,除去芦头及须根,洗净切块......
  • 别名大黄草、黄草、密花石斛来源兰科粗黄草Dendrobium densiflorum Lindl ex Wall.,以茎入药。生境分布云南、广东、广西。性味甘、淡、微咸,寒。功能主治滋阴益肾,生津止渴。蜘蛛热病,伤津,口干烦渴,病后虚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