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黄颔蛇骨

    《中药大辞典》:黄颔蛇骨拼音注音Huánɡ Hàn Shé Gǔ出处

    《纲目》

    来源

    为游蛇科动物黑眉锦蛇

    功能主治

    《纲目》:"治久疟,劳疟。炙,入丸、散用。"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黄颔蛇骨拼音注音Huánɡ Hàn Shé Gǔ英文名Striped racer bone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

    来源

    药材基源:为游蛇科动物黑眉锦蛇的骨。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laphe taeniurus Cope

    采收和储藏:春至秋季捕捉。加工时取骨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活于海拔300-3000m的平原,丘陵及山地。以鼠、鸟、蛙等为食。

    资源分布:分布于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原形态

    黑眉锦蛇,体形较大,全长可达2m以上。头颈区分明显,上唇和咽喉部黄色,背面黄绿、灰绿或棕灰色,体前部背正中具黑色梯状横纹,体后黑色纵线延伸至尾末端,眼后具黑色眉纹,腹灰白色,但前端、尾部及体侧为黄色。眶前鳞1(2),其下方常有1-2枚小鳞,眶后鳞2(3);颞鳞2(1、3)+3(4、2、5),上唇鳞4-2-3(3-2-3、5-2-3)式。背鳞25(23)-25(23、21)-19-(17)行,中段9-17行微棱;腹鳞225-267;肛鳞2分,尾下鳞76-122对。

    归经

    脾经

    性味

    甘;温

    功能主治

    补虚截疟。主久疟;劳疟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适量。

    各家论述

    《纲目》:治久疟,劳疟。炙,入丸、散用。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Bái Sān Qī别名打不死、还阳参、三面七、接骨丹、三步接骨丹、三匹七。出处《陕西中草药》来源为景天科植物豌豆七的全草。夏季采收全草,晒干用或鲜用。生境分布生于山地林下岩石上的腐殖土或石隙,常生在石灰岩地区.分布陕西、河南、湖北......
  • 拼音注音Bái Sān Qī Gēn出处《陕西中草药》来源为景天科植物碗豆七的根。性味味苦涩,性凉。功能主治理气,收涩,消肿。治痢疾,腹泻,喉炎,劳伤,跌打损伤,红肿疼痛。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4钱。摘录《中药大辞典》......
  • 拼音注音Bái Sān Bǎi Bànɡ别名红三百棒出处《云南中草药》来源为堇菜科植物如意草的全草。秋季采集。洗净晒干。生境分布生于山间。分布于云南等地。原形态宿根直立草本,高约15厘米。根长圆锥形。基生叶有长柄,淡绿色微带红晕,叶片阔心形......
  •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九股牛别名牛角七、蜜油参来源五加科楤木属植物丛林楤木Aralia dumetorum Hand.-Mazz.,以根入药。秋冬采集,洗净切片晒干。性味辛、微甘,平。功能主治托毒外出,补中益气。用于淋巴腺炎,疖,痈,慢性化......
  •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乳菇别名辣味乳菇、蘑菇来源真菌类担子菌纲伞菌目红菇科白乳菇Lactarius piperatus (L. ex Fr.) Gray,以子实体入药。生境分布生于阔叶林内地上。分布于河北、陕西、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