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黄颡鱼颊骨

    《中药大辞典》:黄颡鱼颊骨拼音注音Huánɡ Sǎnɡ Yú Jiá Gǔ出处

    《纲目》

    来源

    为鮠科动物黄颡鱼颊骨

    功能主治

    《普济方》:"治喉痹,黄颡鱼颊骨烧灰出火毒,以茶清调下三钱匕。"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黄颡鱼颊骨拼音注音Huánɡ Sǎnɡ Yú Jiá Gǔ英文名cheek-bone of Yellow catfish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

    来源

    药材基源:为鮠科动物黄颡鱼的颊骨。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seudobagrus fulvidraco(Richardson)[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

    采收和储藏:常年均可捕捞。捕后,剥取其颊骨,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为生活于江河、湖泊常见的1种底层鱼类。喜栖于有腐败物质的静水或缓流的浅滩处。食性广,主要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

    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黄河、珠江及黑龙江等流域。

    原形态

    黄颡鱼,体长约20cm,腹面平直,体后半部侧扁,尾柄较细长。头大且扁平,吻短,圆钝,上、下颌略等长,口大,下位,两颜及腭骨上有绒毛状齿带。眼小,侧位。须4对,鼻须末端可伸至眼后,上颌须1对,最长,颐须2对,较上颌须短。体裸露无鳞,侧线完全。背鳍1,6-7;不分枝鳍条成为硬棘,棘后缘有锯齿。胸鳍I,7,硬棘前后缘均有锯齿,前缘为36-47个,后缘为11-16个。臀鳍21-25。脂鳍末端游离,较臀鳍短。体呈黄色,背部黑褐色,腹部为淡黄色,尾鳍分叉,上、下叶各有黑色的纵纹。

    归经

    肺经

    性味

    甘;咸;平

    功能主治

    解毒开痹。主喉痹

    用法用量

    内服:烧存研末,每次3g。

    各家论述

    《普济方》:治喉痹,黄颡鱼颊骨烧灰出火毒,以茶清调下三钱匕。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别名托柄菇、平缘托柄菇、蘑菇来源真菌类担子菌纲伞菌目伞菌科白托柄菇Amanitopsis volvata Sacc.,以子实体入药。生境分布夏秋两季生于林内地上。分布于河北、陕西、江苏、安徽。性味苦,温。功能主治追风,散寒,舒筋,活络。备注......
  •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接骨拼音注音Bái Jiē Gǔ别名接骨草、玉接骨、接骨丹、金不换、橡皮草、白龙骨、六厘草、猢狲节根、血见愁[浙江]来源爵床科白接骨属植物白接骨Asystasiella chinensis (S. Moore) E. ......
  • 拼音注音Bái Jì Tún别名白旗、白鳍、白鳍豚、白江猪英文名suckling pig出处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来源药材基源:为淡水豚科白暨豚的脂肪。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ipotes Vexillifer Miller采收和储藏:白......
  • 《中药大辞典》:白木拼音注音Bái Mù别名野黄皮、鸡卵黄(《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小柑、小郎伞、搽散、野辣椒(《广西药植名录》)。出处《陆川本草》来源为芸香科植物大管的根或根皮。生境分布生于旷野,丛林。分布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原形态小......
  • 拼音注音Bái Mù ěr别名白耳子(《贵州民间方药集》)。出处《本草再新》来源为银耳科植物银耳的子实体。4~9月间采收。以5月与8月为盛产期。采时宜在早、晚或阴雨天,用竹刀将银耳刮入竹笼中;淘净,拣去杂质,晒干或烘干。宜冷藏或贮藏于阴凉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