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假苦瓜

    拼音注音Jiǎ Kǔ Guā别名

    假蒲达(《本草求原》),包袱草、风船葛(《广州植物志》),鬼灯笼、三角泡、三角灯笼(《广西中药志》),金丝苦楝、眼睛草(《泉州本草》)。

    出处

    《生草药性备要》

    来源

    为无患子科植物倒地铃全草。夏、秋季采收。

    生境分布

    生于旷野、村边及灌丛中。分布我国西南及广东、广西、台湾等地。产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原形态

    一或二年生缠绕草本,质柔,高约4米,多少被柔毛。茎和枝有明显的槽纹。叶通常2回3出复叶,互生,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约5~9厘米,锐尖头,边缘具粗大锯齿,光滑无毛。花序腋生,梗长5~7厘米,近顶端部分枝处有2、3枝卷须。花数朵成近伞形的聚伞花序;两性花,萼4片,外2片稍小;花瓣白色,4片,大小不等,其中两片特大,常与萼片粘合,基部之上有大而扁平的鳞片1枚,其他2片有冠状鳞片1枚;雄蕊8,子房上位,3室;雄花与两性花相似,而雌蕊退化。蒴果,膜质,膨胀成倒卵形,有三棱,先端截头状,常被柔毛。种子黑色,球形。花期7月。

    性状

    干燥全草,茎粗2~4毫米,黄绿色,有深纵沟槽,分枝纤细,多少被毛,质脆,易折断,断面粗糙。叶多脱落、破碎而仅存叶柄,2回3出复叶,小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暗绿色。花淡黄色,干枯,与未成熟的三角形蒴果附于花序柄顶端,下方有卷须。气微,味稍苦。以全草叶多、足干为好。

    化学成分

    风干的种子含水分11%,灰分3%,总氮量2%,有机磷酸化物2%和脂肪油32%。

    种子油的甘油酯中含廿(碳)烯-11-酸42%,棕榈酸3%,亚麻酸8%,亚油酸8%,油酸22%露,硬脂酸2%,花生酸10%,低分子量的酸和C22酸,共5%。种子油的特点是含氰脂约55%,其中49%是1-氰-2-羟甲基丙烯-2-醇-1的甘油二酯。6%是1-氰-2-羟甲基丙烯-1-醇-3的甘油二酯。

    种子中尚含丰富的粘液质、皂甙。

    药理作用

    种子油对麻醉狗有降压作用,开始快,持续1.5小时;种子的醇提水溶液的降压作用能持续2~4小时。

    归经

    《泉州本草》:"入肝、肾二经。"

    性味

    ①《生草药性备要》:"味苦,性寒。"

    ②《泉州本草》:"辛甘淡,微寒,无毒。"

    功能主治

    清热,利水,凉血,解毒。治黄疸,淋病,疔疮,水泡疮,疥癞,蛇咬伤。

    ①《生草药性备要》:"凉血消疮,去黄气,理蛇伤。"

    ②《岭南采药录》:"煎水洗疥痛,少入服剂。"

    ③《南宁市药物志》:"消炎解毒,内服外敷治蛇伤及小儿睾丸热肿。煎水洗涤治白泡疮及阴囊肿痛。"

    ④《广西中药志》:"治小儿头疮及水泡疮。"

    ⑤《泉州本草》:"清热解毒,逐血祛瘀,通五淋,利小便。主治诸淋,大小便不通,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鲜者1~2两)。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复方

    ①治诸淋:干倒地铃三钱,金钱薄荷二钱。煎汤服。

    ②治大小便不通:干倒地铃五钱。煎汤冲黄酒服。

    ③治糖尿病:棕仔草鲜草二两。煎服。

    ④治跌打损伤:倒地铃三至五钱。研末,泡酒服。

    ⑤治疔毒:倒地铃鲜草合冷饭粒及食盐少许捣敷患处。(①方以下出《泉州本草》)

    ⑥治百日咳:倒地铃干草三至五钱。水煎调冰糖服。(《闽南民间草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
更多中药材
  • 来源夹竹桃科催吐萝芙木Rauvolfia vomitoria Afzel. ex Spreng.,以根、茎皮入药。生境分布广东、广西有栽培。功能主治根:可提取利血平生物碱,治高血压;并可提制呕吐、下泻药物。茎皮:可治高热,消化不良,疥癣。乳......
  • 拼音注音Chōnɡ Tiān Sǎn别名蜈蚣草、泥鳅草。来源药材基源:为堇菜科植物南山堇菜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iola chaerophylloides(Regel) W.Beck.[V.pinnataL.var.chaeroph......
  • 《全国中草药汇编》:冲天果别名闹鱼藤、冲天子、毒鱼藤来源豆科冲天果Millettia ichthyoctona Drake,以根、叶、果入药。生境分布云南。性味苦、辛,凉。有大毒。功能主治消肿拔毒,止痒。治秃顶:煎水外洗。疮疖红肿,异物入肉......
  • 拼音注音Chū Shān Hǔ别名边耳草来源药材基源:为茜草科植物爱地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eophila herbacea (L.) 0.Kuntze[G.reniformisD.Den]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收,鲜用或晒干。生......
  • 拼音注音Cì Sān Jiǎ别名五加皮(《滇南本莩》),白竻根(《生草药性备要》),白茨根、山五甲(《草木便方》),苦竻蔃(《岭南采药录》),刺三加、苦刺头(《贵州民间药物》),三甲皮(《四川中药志》),土三加皮、三加皮(《广西药植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