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寄居蟹

    《全国中草药汇编》:寄居蟹拼音注音Jì Jū Xiè别名

    真寄居蟹、寄居虾、寄居虫、寄生虾、海寄生

    来源

    甲壳纲寄居虾科寄居蟹Eupaqurus bernhardus,以去螺壳的全体入药。

    生境分布

    辽宁沿海。

    性味

    甘,温。

    功能主治

    消炎,活血。

    治血瘀腹痛:寄居蟹5个,瓦焙研面,黄酒冲服,日服2次。

    治跌打损伤,淋巴结炎:干寄居蟹适量,磨醋外涂患处。

    治眩晕,耳鸣:寄居蟹2~3两,酒炒后加冰糖煎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寄居蟹拼音注音Jì Jū Xiè别名

    寄居、寄居虫、巢螺、寄居虾、寄生虾、海寄生、白住房

    英文名Soldier crab出处

    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活额寄居蟹科艾氏活额寄居蟹下齿细螯寄居蟹及寄居蟹科动物长腕寄居蟹等多种寄居蟹去螺壳的全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Diogenes edwardsii(de Haan)2.Clibanarius infraspinatus Hilgendorf3.Pagurus samuelis(Stimpson)[P.geminus Mclaughlin]

    采收和储藏:退潮后于岩石间捕捉,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栖息于潮间带低潮区的沙质或泥沙质海底,常在海滨石块间或浅水内负壳爬行,喜寄居于阔口螺壳内。

    2.栖息于沿岸半咸水中。

    3.多于海滨潮间带活动,繁殖很多。

    资源分布:1.我国分布于沿海各海区。

    2.分布于黄海、东海及南海。

    3.分布于全国沿海。

    原形态

    1.艾氏活额寄居蟹,形态较大的个体头胸甲长约30mm。额角为一位置在两眼柄基部的鳞片之间的活动刺所代替。头胸甲劲沟前方部分富有钙质,两侧具有横皱褶。左螯特大,无毛,其长节及腕节均呈三角形,背面散布有小颗粒突起近两缘有1列粒,外缘有1列棘,较显着,掌部扁平,侧面平滑,外面常有1小海葵附着共生,上下两缘及指部具有小刺状颗粒突起。右螯较小,两指及掌部有金黄色毛。第2、3步足的腕节及掌节背缘有1列小棘,指节、掌节上生长毛,稍为弯曲,其两侧缘也有毛。寄住的螺壳外面也常有小海葵附着共生。

    2.下齿细螯寄居蟹,头胸甲长约35mm,宽28mm左右,额角尖,两柄细长,达第1触角柄第3节中部,而与第2触角柄等长,第2触角鞭长,两螯大小、形状相同,腕节、掌节、指节密生小疣状突起及毛,螯足长节下内缘有一强大的齿。第2、第3、对步足及眼柄上有显着纵条纹,第4、第5对步足指节似螯形,腹部左面有不等二分叉腹肢。头胸甲及腹部淡黄色,鳃部及眼柄中间深绿色,两边绿黄色。步足纵条纹黄色。

    3.长腕寄居蟹,头胸甲长约10mm,宽9mm左右。额角中央尖。眼柄达第1触角柄末节的中部,与第2触角棘等长。第2触角棘长,达柄的末节1/3或2/3处,向外侧弯贡,内侧多毛。第2触角鞭比头胸甲长约1.5倍。左螯比左螯大,指、掌、腕节的表面均密布尖或圆齿突,并有稀细短毛。腕节长于掌部,似长方形。左螯小掌部外面很少毛。第1、第2步足指节短于掌节。

    性状

    性状鉴别,全体似蟹,额角为一活动刺所代零星。左螯特大,无毛,右螯较小,两指和掌部有金黄色毛。腹部柔软,向上歪斜。有海腥味。

    性味

    味甘;微辛;性温

    功能主治

    活血散瘀;止痛消肿。主瘀血腹痛;跌打损伤;淋巴结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或焙干研末。外用:适量醋磨涂敷。

    各家论述

    《中国药用动物志》:有活血散瘀的功能。主治瘀血腹痛,眩晕等症。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Cuì Lán Cǎo别名樱草根、野白菜、翠蓝报春来源报春花科报春花属植物樱草Primula sieboldii E. Morren [P. patens Turcz. ex Trautv.],以根入药。夏秋采,洗净晒干。性味甘,温......
  • 拼音注音Cuì Què Huā别名小草乌(《植物名实图考》),猫眼花(《中药通报》(3)6:251,1957),鸡爪连(《吉林中草药》),百部草(《中国高等植物图鉴》),飞燕草(《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鸽子花(《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鹦......
  • 拼音注音Cuì Niǎo别名鱼狗来源佛法僧目翠鸟科翠鸟Alcedo atthis (L.),以肉入药。生境分布全国各地。功能主治解毒,通淋。主治痔疾,淋病及鱼骨哽喉等。治淋病:翠鸟肉适量,煮食。痔疮:翠鸟肉焙焦,研细面,香油调涂。摘录《全国......
  • 《全国中草药汇编》:脆蛇拼音注音Cuì Shé别名碎蛇、银蛇来源蛇蜥科动物蛇蜥Ophisaurus harti Boulenger 的干燥全体。春秋捕捉。炮制放入瓦缸中用酒醉死,或放在锅内用微火烧死,取出将头朝内,尾朝外,盘成圆盘状,以竹签......
  • 《全国中草药汇编》:脆骨风别名碎骨风、吊钟花、鸡白柴、茶条树、羊脆骨、青皮木来源铁青树科脆骨风Schoepfia jasminodora Sieb. et Zucc.,以全株入药。生境分布长江以南各地。性味甘、淡、微涩,平。功能主治散瘀,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