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豇豆

    《全国中草药汇编》:豇豆拼音注音Jiānɡ Dòu别名

    姜豆、长豆

    来源

    豆科豇豆Vigna sinensis (L.)Sav.,以种子、叶、果皮、根入药。

    生境分布

    全国各地。

    性味

    甘,平。

    功能主治

    健脾利湿,清热解毒,止血。

    血尿:种子研末,每服1钱,水或酒送服。

    小便不通:叶4两,水煎服。

    小儿疳积:根1两,研末蒸鸡蛋吃。

    疔疮:根适量,捣烂敷或研末撒。

    毒蛇咬伤:生豇豆适量,捣敷伤口。

    盗汗:豇豆子2两,冰糖1两,水煎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豇豆拼音注音Jiānɡ Dòu别名

    羊角、豆角(《医林纂要》),角豆、饭豆、腰豆、长豆、裙带豆(《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浆豆(《贵州民间方药集》)。

    出处

    《救荒本草》

    来源

    为豆科植物豇豆种子。秋季果实成熟后采收。

    生境分布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

    原形态

    一年生缠绕性草本。茎无毛或近于无毛。托叶棱形,两端渐狭急尖,基部着生茎上; 3出复叶互生,顶生小叶菱卵形,两侧小叶斜卵形。花序较叶短,着生2~3朵花;小苞片匙形,早落;萼钟状,无毛,皱缩,萼齿5,披针形;花冠蝶形,淡紫色或带黄白色,旗瓣、翼瓣有耳,龙骨瓣无耳;雄蕊10,2体;雌蕊1,子房无柄,花序顶部被髯毛。荚果长20~30厘米,下垂;种子肾形或球形。花期6~7月。果期8月。

    化学成分

    种子含大量淀粉、脂肪油、蛋白质、烟酸、维生素B1、B2。鲜嫩豇豆含抗坏血酸22毫克%。

    归经

    入脾、肾经。

    ①《得配本草》:"入足太阴经气分。"

    ②《本草求真》:"入肾,兼入胃。"

    性味

    甘,平。

    ①《滇南本草》:"味平。"

    ②《纲目》:"甘咸,平,无毒。"

    ③《本草从新》:"甘涩,平。"

    注意

    《得配本草》:"气滞便结者禁用。"

    功能主治

    健脾补肾。治脾胃虚弱,泻痢,吐逆,消渴,遗精,白带,白浊,小便频数。

    ①《滇南本草》:"治脾土虚弱,开胃健脾。"

    ②《纲目》:"理中益气,补肾健胃,和五脏,调营卫,生精髓。止消渴,吐逆,泄痢,小便数,解鼠莽毒。"

    ③《本草从新》:"散血消肿,清热解毒。"

    ④《医林纂要》:"补心泻肾,渗水,利小便,降浊升清。"

    ⑤《四川中药志》:"滋阴补肾,健脾胃,消食。治食积腹胀,白带,白浊及肾虚遗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或煮食。

    复方

    ①治食积腹胀,嗳气:生豇豆适量,细嚼咽下,或捣绒泡冷开水服。(成都《常用草药治疗手册》)

    ②治白带,白浊:豇豆、藤藤菜。炖鸡肉服。(《四川中药志》)

    ③治蛇咬伤:豇豆、山慈姑、樱桃叶、黄豆叶。捣绒外敷。(成都《常用草药治疗手册》)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豇豆拼音注音Jiānɡ Dòu别名

    羊角、豆角、角豆、饭豆、腰豆、长豆、茳豆、裙带豆、浆豆。

    英文名Cowpea出处

    出自《救荒本草》。《纲目》:昔卢廉夫教人补肾气,每日空心煮豇豆,入少盐食之。又《袖珍方》云,中鼠莽毒者,以豇豆煮汁饮即解。

    来源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豇豆的种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igna unguiculata (L.)Walp.[Dolichos unguiculata L.;Vigna sinensis (L.)Savi]

    采收和储藏:秋季果实成熟后采收,晒干,打下种子。

    生境分布

    全国均有栽培。

    原形态

    豇豆 一年生缠绕草本。茎无毛或近无毛。三出复叶,互生;顶生小叶片菱状卵形,长5-13cm,宽4-7cm,先端急尖,基部近圆形或宽楔形,两面无毛,侧生小叶稍小,斜卵形;托叶菱形,长约1cm,着生处下延成一短距。总状花序腋生,花序较叶短,着生2-3朵花;小苞片匙形,早落;萼钟状,萼齿5,三角状卵形,无毛;花冠蝶形,淡紫色或带黄白色,旗瓣、翼瓣有耳,龙骨瓣无耳;雄蕊10,二体,(9)+ l;子房无柄,被短柔毛,花柱顶部里侧有淡黄色髯毛。荚果条形,下垂,长20-30cm,宽在1cm以内,稍肉质而柔软。种子多颗,肾形或球形,褐色。花期6-9月,果期8-10月。

    化学成分

    种子含多种氨基酸:胱氨酸(cystine),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苏氨酸(threonine),丝氨酸(serine),谷氨酸(glutamic acid),脯氨酸(proline),甘氨酸(glycine),丙氨酸(alanine),缬氨酸(valine),蛋氨酸(methionine),异亮氨酸(isoleucine),亮氨酸(leucine),酪氨酸(tyros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赖氨酸(lysine),组氨酸(histidine),精氨酸(arginine)和色氨酸(tryptophane)。种子还含一种能抑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的蛋白质。嫩豇豆和发芽种子含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

    归经

    脾;肾经

    性味

    味甘;咸;性平

    注意

    《得配本草》:气滞便结者禁用。

    功能主治

    健脾利湿;补肾涩精。主脾胃虚弱;泄泻;痢疾;吐逆;消渴;肾虚腰痛;遗精;白带;白浊;小便频数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g;或煮食;或研末,6-9g。外用:适量,捣敷。

    复方

    ①治食积腹胀,嗳气:生豇豆适量。细嚼咽下,或捣绒泡冷开水服。(成都《常用草药治疗手册》)②治白带,白浊:豇豆、藤藤菜。炖鸡肉服。(《四川中药志》)③治蛇咬伤;豇豆、山慈姑、樱桃叶、黄豆叶。捣绒外敷。(成都《常用草药治疗手册》)

    各家论述

    1.《滇南本草》:治脾土虚弱,开胃健脾。

    2.《纲目》:理中益气,补肾健胃,和五脏,调营卫,生精髓。止消渴,吐逆,泄痢,小便数。解鼠莽毒。

    3.《本草从新》:散血消肿,清热解毒。

    4.《医林纂要》:补心泻肾,渗水,利小便,降浊升清。

    5.《四川中药志》:滋阴补肾,健脾胃,消食。治食积腹账,白带,白浊及肾虚遗精。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中药大辞典》:艾实拼音注音ài Shí别名艾子(《食疗本草》)。出处《药性论》来源为菊科植物艾的果实。9~10月,果实成熟后采收。原形态植物形态详“艾叶“条。性味①《日华子本草):“暖,无毒。“②《纲目》:“苦辛,热,无毒。“功能主治①《......
  • 拼音注音ài Piàn别名艾脑香(《现代实用中药》),艾粉、结片(《药材资料汇编》)。出处《增订伪药条辨》来源为菊科植物艾纳香叶片的加工品。植物形态参见“艾纳香“条。生境分布主产广东,广西、贵州等地。性状为半透明的结晶,直径5~15毫米,厚......
  • 《中药大辞典》:艾纳香拼音注音ài Nà Xiānɡ别名大风艾、牛耳艾、大风叶、紫再枫(《生草药性备要》),再风艾(《岭南采药录》),大艾、大枫草(《中国树木分类学》),大骨风(《南宁市药物志》),大黄草(《中药志》),大毛药(《贵州植药调......
  • 《中药大辞典》:艾纳香根拼音注音ài Nà Xiānɡ Gēn出处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来源菊科植物艾纳香的根,植物形态详“艾纳香“条。性味辛,温。功能主治祛风消肿,活血散瘀。治风湿痛,跌打瘀痛,产后骨痛,受凉腹痛,腹泻。用法用量内服:......
  • 拼音注音ài Hǔ别名地狗、艾鼬、两头乌、臭狗子英文名Weasel出处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来源药材基源:为鼬科动物艾鼬的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ustela eversmanni Lesson.采收和储藏:捕杀后,剥皮,剖腹,除去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