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苦芺

    拼音注音Kǔ ǎo别名

    钩芺、苦板、苦菜、败酱、败酱草

    英文名Herb of Linearleaf Thitle出处

    出自《本草经集注》。

    1.《尔雅》郭璞注:钩芺,大如拇指,中空,茎头有薹似蓟,初生可食。

    2.陶弘景:苦芺,处处有之,人取茎生食之。五月五日采,暴干。

    3.《唐本草》:苦芺,今人以为漏芦,非也。

    4.《食疗本草》:苦芺,生食治漆疮。不堪多食尔。

    5.《蜀本草》:《图经》有云,苦芺子若猫蓟,茎圆无刺。所在下湿地有之。

    6.《本草纲目》:《尔雅》钩芺,即此苦芺也。许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蒙山莴苣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actuca tatarica (L.) C.A. Mey.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挖,除净泥土,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粘土或砂质土壤上,常风于河边、湖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及西北等地。

    原形态

    蒙山莴苣 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茎分枝。叶互生;下部叶长圆形,灰绿色,基部收窄,半抱茎,羽状或倒向羽状深裂或浅裂,质厚,稍肉质;茎中部叶与下部叶同形,但披针形或狭披针形,不分裂,全缘;上部叶全缘,抱茎;有时全部叶全缘而不分裂。头状花序多数,有20个小花,在茎枝顶端排成开展圆锥状花序;舌状花紫色或淡紫色。瘦果长圆状条形,秒压扁或不扁,灰色至黑色,无边缘或有不明显的狭窄边缘,有5-7条纵肋,果颈渐窄,较长,灰白色,冠毛白色。

    化学成分

    开花的地上部分含山莴苣苦素(lactupicrin),山莴苣素(lactucin),α-香树脂醇(α-amyrin)[1]。

    性味

    味苦;性微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主暑热烦闷;津疮;丹毒;痈肿;痔疮;外伤出血;跌打损伤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生嚼。外用:适量,捣敷;或烧灰敷;或煎汤洗。

    各家论述

    1.《名医别录》:主面目通身漆疮。

    2.陶弘景:烧作灰以疗金疮。

    3.《日华子本草》:治丹毒。

    4.汪颖《食物本草》:煎汤洗痔。

    5.《本草纲目》:下气,解热。

    6.《医林纂要》:解暑去热。

    7.《湖南药物志》:破宿血,生新血,解热毒,利胸膈,除烦闷,补虚损。

    8.《广西药植名录》:凉血,止血,活血,解毒。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Bā Jiǎo Fēnɡ别名白金条[侧根名]、白龙须[须状根名]、八角王、八角梧桐、八角将军、割舌罗、五角枫、七角枫、野罗桐、花冠木来源为八角枫科八角枫属植物华瓜木Alangium chinense (Lour.) Rehd. 及瓜......
  • 《中药大辞典》:八角枫叶拼音注音Bā Jiǎo Fēnɡ Yè出处《南宁市药物志》来源为八角枫科植物八角枫或瓜木的叶。植物形态详“八角枫根“条。功能主治《南宁市药物志》:“跌打接骨。“复方①治乳结疼痛:八角枫叶数十张,抽去粗筋,捣烂敷中指(......
  • 《中药大辞典》:八角枫根拼音注音Bā Jiǎo Fēnɡ Gēn别名白龙须(《简易草药》),白金条(《分类草药性》),白筋条(《四川中药志》)。出处《简易草药》来源为八角枫科植物八角枫或瓜木的根、须根或根皮。全年可采,挖取支根或须根,洗净,......
  • 《中药大辞典》:八角枫花拼音注音Bā Jiǎo Fēnɡ Huā别名牛尾巴花(《浙江民间常用草药》)。出处《四川中药志》来源为八角枫科植物八角枫或瓜木的花。植物形态详“八角枫根“条。6月采。功能主治《四川中药志》:“治头风痛及胸腹胀满。研末......
  • 《中国药典》:八角茴香拼音注音Bā Jiǎo Huí Xiānɡ英文名FRUCTUS ANISI STELLATI来源本品为木兰科植物八角茴香Illicium verum Hook. f. 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冬二季果实由绿变黄时采摘,置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