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苦蒿

    《中药大辞典》:苦蒿拼音注音Kǔ Hāo别名

    克可日(维名)

    出处

    《新疆中草药手册》

    来源

    为菊科植物苦蒿全草。夏、秋采收。

    生境分布

    生于路旁、田野等较干旱处。分布新疆。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约50厘米,多分枝,叶互生,无柄,披针形,先端锐尖,基部有稀疏齿或裂片。头状花序单生于小枝顶端;总苞多数,排列为数层,边缘膜质,象鱼鳞;花淡紫红色。

    化学成分

    本品含生物碱0.033~0.037%、树脂状物质6.8%、鞣质3.03%。

    功能主治

    《新疆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活血消肿。治痈疽疖疮,无名肿毒,关节炎。"

    用法用量

    外用:煎水洗或熬膏敷贴。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苦蒿拼音注音Kǔ Hāo英文名all-grass of Creeping Acroptilon出处

    出自《新疆中草药手册》。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顶羽菊的地上部分。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croptilon repens (L.) DC.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切段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干燥山坡、路旁、田野等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北及陕西、宁夏、甘肃、新疆等地。

    原形态

    顶羽菊 多年生草本,高约60cm。茎直立,多分枝,有纵棱,有淡灰色绒毛,地下部分黑褐色。叶互生;无柄;叶片披针形至条形,长2-10cm,先端锐尖,边缘有稀锐齿或裂片,或全缘,两面生灰色绒毛,有腺点,有时边缘有糙毛。头状花序单生枝端,直径1-1.5cm;总苞片形或宽卵圆形;苞片数层,覆瓦状排列,外层宽卵形,长约5mm,上半部透明,膜质,有柔毛,下半部绿色,质厚,内层披针形或宽披针形,长约1cm,先端狭尖,必生长柔软毛;花冠淡红紫色,长15-20mm。瘦果宽卵圆形,长约4mm,略扁平;冠毛白色,长8-10mm。

    化学成分

    地上部分含倍半萜内酯成分顶羽菊素(re-pin)[1]。

    药理作用

    以食入顶羽菊,可引起黑质中性细胞坏死。所含的顶羽菊素对鸡胚感觉神经有较高的毒性[1]。

    性味

    味辛;苦;性平微寒

    功能主治

    祛风湿;解热毒。主风湿关节炎;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外用:适量,煎水熏洗。

    各家论述

    《新疆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活血消肿。治痈疽疖疮,无名肿毒,关节炎。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中药大辞典》:斑茅拼音注音Bān Máo别名大密(《岭南科学》),芭茅(江西《草药手册》)。出处江西《草药手册》来源为禾本科植物斑茅的根。夏、秋采收。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和河岸草地及村落附近。分布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南、湖北、四川、江西......
  • 《中药大辞典》:斑茅花拼音注音Bān Máo Huā出处江西《草药手册》来源为禾本科植物斑茅的花穗。夏、秋季采收。功能主治止血。治咯血,呕血,衄血,创伤出血。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2两。外用:适量,捣敷。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
  • 《中国药典》:斑蝥拼音注音Bān Móu别名花斑蝥、花壳虫来源本品为芫菁科昆虫南方大斑蝥Mylabris phalerata Pallas 或黄黑小斑蝥Mylabris cichorii Linnaeus 的干燥体。夏、秋二季捕捉,闷死或烫......
  • 《中药大辞典》:斑鸠拼音注音Bān Jiū别名斑鵻、锦鸠(《范汪方》),斑鹪(《本草衍义》),鹁鸠(《六书故》),祝鸠(《纲目》)。出处《嘉佑本草》来源为鸠鸽科动物山斑鸠等的肉。生境分布栖于树林间,常成群活动,营巢于树枝。繁殖期4~7月。分......
  • 《全国中草药汇编》:斑鸠占拼音注音Bān Jiū Zhàn别名神仙豆腐柴、狐臭柴来源马鞭草科斑鸠占Premna fulva Graib,以根、叶入药。生境分布贵州。功能主治清湿热,解毒,调经。主治风湿关节痛,水肿疮毒。用法用量1~2两。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