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灵猫肉

    《中药大辞典》:灵猫肉拼音注音Línɡ Māo Ròu出处

    《纲目》

    来源

    为灵猫科动物大灵猫

    性味

    《纲目》:"甘,温,无毒。"

    功能主治

    《本草求原》:"暖胃。"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灵猫肉拼音注音Línɡ Māo Ròu英文名civet as food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

    来源

    药材基源:为灵猫科动物大灵猫和小灵猫的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Vierra zibetha Linnaeus2.Viverricula indica Desmarest[Veverra indica Desmarest]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活于丘陵山地的树林或灌木丛地带。夜行性,杂食,但以动物性食料为主。

    2.栖息于多树的山地、灌丛、草丛等地。昼伏夜出,杂食。

    资源分布:1.分布于我国秦岭和长江流域以南及西藏等地。

    2.分布于我国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以及福建、台湾、湖南、海南、云南、西藏等地。

    原形态

    1.大灵猫,大小与家犬相似,体长60-80cm,体重6-10kg。吻部略尖,四肢较短,必长过之半。体毛粗硬,尾毛柔软致密。雌雄体于肛门与外生殖器间均有发达的外分泌腺(香腺囊)。腺口有一突出的片状薄瓣,可启闭。体气浅棕色,并点缀有不甚规则的黑褐色斑纹;头、额、唇均为灰白色;沿中央从头后直到尾基部,有一条黑色的鬣毛纵纹;四肢黑褐色;尾有黑白相间的闭锁色环,白窄黑宽。

    2.小灵猫,体开小于大灵猫,个体几与家猫相近,体长40-60cm,体重2-4kg。耳短宽,双耳前缘甚为靠近;前额较窄;尾长约为头及体长的1/3;背部无黑色鬣毛带纹。香囊不如大灵猫发达,但仍能分泌灵猫香。体毛为深灰棕色。背中与两侧的5条棕黑色带纹较为明显,其体两侧带纹下方具有大小不等的黑纵列斑点;尾有6-8个黑色环,其间隔有灰白色环;尾尖为灰白色。

    归经

    胃经

    性味

    味甘;性温

    功能主治

    温中;助阳。主脾胃虚寒;脘腹冷痛;阳痿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125-250g。

    各家论述

    《本草求原》:暖胃。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全国中草药汇编》:鼻血草拼音注音Bí Xiě Cǎo别名红活美、滇荆芥、土荆芥来源唇形科滇荆芥属植物蜜蜂花Melissa axillaris (Benth.) Bakh. f. [M. parviflora Benth. non. Sal......
  • 《中药大辞典》:鼻血雷拼音注音Bí Xiě Léi别名鼻血连(《中草药土方土法战备专辑》)出处《中草药土方土法战备专辑》来源为马兜铃科植物管花马兜铃的根。冬季采挖,洗净切段,晒干或鲜用。生境分布生于山坡阴湿处。分布福建、浙江、江西、湖南、湖......
  • 《中药大辞典》:丛枝蓼拼音注音Cónɡ Zhī Liǎo别名水红辣蓼、辣蓼(《全展选编·传染病》)。出处《全展选编·内科》来源为蓼科植物丛枝蓼的全草。生境分布生于溪边或阴湿处。分布我国南北各地。原形态丛枝蓼,又名:簇蓼。平卧或斜生草本,高3......
  • 拼音注音Cónɡ Máo Rónɡ别名铁牛入石、竹叶牛奶仔、母猪精、细叶牛奶树、石榕、奶汁草来源桑科丛毛榕Ficus comata Hand.-Mazz.,以根入药。生境分布福建、广东、贵州。性味甘、微辛,温。功能主治祛风行气,健脾利湿。主......
  • 《中药大辞典》:丛毛榕根拼音注音Cónɡ Máo Rónɡ Gēn别名铁牛入石、竹叶牛奶仔、小叶钻石风、奶汁草(《福建中草药》)。出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来源为桑科植物丛毛榕的根。生境分布生于山林阴处。分布贵州、广西、福建、浙江等地。原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