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芦笋

    《中药大辞典》:芦笋拼音注音Lú Sǔn别名

    芦尖(《要药分剂》)。

    出处

    《本草图经》

    来源

    为禾本科植物芦苇嫩苗。春、夏挖取。

    性味

    ①《本草图经》:"味小苦。"

    ②《日用本草》:"味甘,寒,无毒。"

    注意

    宁原《食鉴本草》:"忌巴豆。"

    功能主治

    治热病口渴,淋病,小便不利。

    ①《日用本草》:"治膈寒客热;止渴,利小便,解诸鱼之毒。"

    ②《纲目》:"解诸肉毒。"

    ③《玉楸药解》:"清肺止渴,利水通淋。"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芦笋拼音注音Lú Sǔn别名

    虇、芦尖

    英文名Reed shoot出处

    出自《本草图经》。

    来源

    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嫩苗。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hragmites communis Trin.[P.australis(Cav.)Trin.]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挖,洗净,晒干或鲜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河流、池沼岸边浅水中。

    资源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

    原形态

    芦苇,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3m。地下茎粗壮,横走,节间中空,节上有芽。茎直立,中空。叶2列,互生;叶鞘圆筒状,叶舌有毛;叶片扁平,长15-45cm,宽1-3.5cm,边缘粗糙。穗状花序排列成大型圆锥花序,顶生,长20-40cm,微下垂,下部梗腋间具白色柔毛;小穗通常有4-7花,长10-16cm;第1花通常为雄花,颖片披针形,不等长,第1颖片长为第2颖片之半之半或更短;外稃长于内稃,光滑开展;两性花,雄蕊3,雌蕊1,花柱2,柱头羽状。颖果椭圆形,与内稃分离。花、果期7-10月。

    化学成分

    绿色植析含腐殖酸(humic acid)。

    性味

    甘;寒

    注意

    脾胃虚寒者慎服。

    功能主治

    清热生津;利水通淋。主热病口渴心烦;肺痈;肺痿;淋病;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g,或鲜品捣汁。

    各家论述

    1.《日用本草》:治膈寒客热,止渴,利小便,解诸鱼之毒。

    2.《本草纲目》:解诸肉毒。

    3.《玉楸药解》:清肺止渴,利水通淋。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Cì Yù别名野茨菇、山茨菇来源天南星科刺芋属植物刺芋Lasia spinosa (L.)Thwaites [L. heterophylla Schott],以根状茎入药。全年可采,切碎晒干。性味辛,平。功能主治消炎,止痛,消食,健......
  • 拼音注音Cì Yuán Suī别名马刺、香信、假芫荽、簕芫荽、山芫荽、大叶芫荽来源伞形科刺芫荽属植物刺芫荽Eryngium foetidum L.,以全草入药。夏秋采,阴干或鲜用。性味辛、微苦,温。功能主治疏风解热,健胃。用于感冒,麻疹内陷......
  • 别名野花椒、岩椒来源芸香科刺花椒Zanthoxylum acanthopodium DC.,以根、果入药。生境分布云南。化学成分果实含挥发油0.57~2.0%。性味辛、麻,温。功能主治温中散寒,止痛,杀虫,避孕。主治胃痛,风湿关节痛,避孕,......
  • 拼音注音Cì Xiàn Cài别名刺苋、野苋菜、野刺苋、假苋菜、猪母刺、白刺苋来源苋科苋属植物刺苋Amaranthus spinosus L.,以全草或根、茎、叶入药。夏秋采挖,分别晒干备用。性味甘、淡,凉。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消肿,凉血......
  • 《全国中草药汇编》:刺苞南蛇藤拼音注音Cì Bāo Nán Shé Ténɡ别名爬山虎来源卫矛科南蛇藤属植物刺苞南蛇藤Celastrus flagellaris Rupr.,以根、茎和果实入药。全年采根,春秋割取茎,秋采果实,晒干。性味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