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荔枝

    《全国中草药汇编》:荔枝拼音注音Lì Zhī别名

    大荔、丹荔

    来源

    无患子科荔枝属植物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以根、假种皮(果肉)及入药。夏秋收集,晒干。

    性味

    根:微苦、涩,温。

    假种皮(果肉):甘、酸,温。

    核:甘、微苦、涩,温。

    功能主治

    根:消肿止痛。用于胃脘胀痛。

    假种皮(果肉):益气补血。用于病后体弱,脾虚久泻,血崩。

    核:理气,散结,止痛。用于疝气痛,鞘膜积液,睾丸肿痛,胃痛,痛经。

    用法用量

    果、果核:3~5钱。根1两。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荔枝拼音注音Lì Zhī别名

    离支(《上林赋》),荔支(《齐民要术》),丹荔(《纲目》),火山荔(《生草药性备要》)。丽枝(《纲目拾遗》),勒荔(《广西中药志》)。

    出处

    《本草拾遗》

    来源

    为无患子种植物荔枝果实。6~7月果实成熟时采。

    生境分布

    多栽培于果园。分布福建、广东、广西、台湾、云南、四川等地。

    原形态

    常绿乔木,高达10米;树冠广阔,枝多拗曲。羽状复叶,互生;小叶2~4对,革质而亮绿,矩圆形成矩圆状披针形,长6~12厘米,宽2.5~4厘米,先端惭尖,基部楔形而稍斜,全缘,新叶橙红色。圆锥花序顶生,花小,杂性,青白色或淡黄色;尊杯状,4片,宽2.5~3毫米,边缘浅波状;无花瓣;花盘环状,肉质;雄蕊6~10枚,长5~6毫米,花丝分离。被毛;子房上位,具短柄,倒心状,2~3裂,2~3室,花柱线状,顶端2短裂。核果球形或卵形,直径约3厘米,外果皮革质,有瘤状突起,熟时赤色。种子矩圆形,褐色而明亮,假种皮肉质,白色,半透明,与种子极易分离。花期2~3月。果期6~7月。

    化学成分

    果肉含葡萄糖66%,蔗糖5%,蛋白质1.5%,脂肪1.4%,维生素C、A、B,叶酸,以及柠檬酸、苹果酸等有机酸;尚含多量游离的精氨酸和色氨酸。

    归经

    《玉楸药懈》:"入足太阴脾、足厥阴肝经。"

    性味

    甘酸,温。

    ①《食疗本草》:"微温。"

    ②《本草拾遗》:"酸。"

    ③《海药本草》:"甘酸。"

    ④《开宝本草》:"甘,平,无毒。"

    注意

    阴虚火旺者慎服。

    ①《食疗本草》:"多食则发热。"

    ②《海药本草》:"食之多则发热疮。"

    ③《纲目》:"鲜者食多,即龈肿口痛,或衄血。病齿匿及火病人尤忌之。"

    功能主治

    生津,益血,理气,止痛。治烦渴,呃逆,胃痛,瘰疬,疔肿,牙痛,外伤出血。

    ①《食疗本草》:"益智:健气,"

    ②《海药本草》:"主烦渴,头重,心躁,背膊劳闷。"

    ③《日用本草》:"生津,散无形质之滞气。"

    ④《本草衍义补遗》:"消瘤赘赤肿。"

    ⑤《纲目》:"治瘰窃,疗肿,发小/瞳疮。"

    ⑥《玉楸药解》:"暖补脾精,温滋肝血。"

    ⑦《本草从新》:"解烦渴,止呃逆。"

    ⑧《医林纂要》:"补肺,宁心,和脾。开胃。治胃脘寒痛,气血滞痛。"

    ⑨《泉州本草》:"壮阳益气,补中清肺,生津止渴,利咽喉。治产后水肿,脾虚下面,咽喉肿痛,呕逆等证。"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枚;烧存性研末或浸酒。外用:捣敷或烧存性研末撒。

    复方

    ①治呃逆不止:荔枝七个,连皮核烧存性;为末,白汤调下。(《医方摘要》)

    ②治瘰疬溃烂:荔肉敷患处。(《泉州本草》)

    ③治疔疮恶肿:荔枝肉、白梅各三个。捣作饼子,贴于疮上。(《济生秘览》)

    ④治风火牙痛:大荔枝一个,剔开,填盐满壳,煅研,搽之。(《孙天仁集效方》)

    ⑤止外伤出血,并防止疮口感染溃烂,得以迅速愈合:荔枝晒干研末(浸童便晒更佳)备用。每用取末掺患处。(《泉州本草》)

    ⑥治老人五更泻,粪便溏软:荔枝干,每次五粒,春米一把,合煮粥食,连服三次;酌加山药或莲子同煮更佳。(《泉州本草》)

    ⑦治孕妇堕胎后下血不止及产后出血:荔枝干七个(连壳和核一起打破),用两碗水煎至一碗服下。

    ⑧治小儿遗尿:每天吃荔枝干十个。

    ⑨治妇女虚弱贫血:荔枝干、大枣各七个,水煎服,每日一剂。

    ⑩治气虚寒痛:荔枝肉5枚,煮酒1杯服用,屡服有效。

    ⑾荔枝莲子淮山粥:干荔枝肉50克,淮山、莲子各10克(捣碎),水煮至软烂时,加入大米100克,同煮粥,用油盐或白糖调味食用,可治老人晨起腹泻(五更泻),大便溏稀等症。

    各家论述

    《玉楸药解》:"荔枝,甘温滋润,最益脾肝精血,阳败血寒,最宜此味。功与龙眼相同,但血热宜龙眼,血寒宜荔枝。干者味减,不如鲜者,而气质和平,补益无损,不至助火生热,则大胜鲜者。"

    备注

    鲜荔枝味甜鲜美,汁多肉嫩,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实为水果中之绝品。荔枝不宜多食,若连续、大量地食用鲜荔枝会产生头晕、心慌、脸色苍白、饥饿感、出冷汗、恶心、手足无力等症,严重者还可出现眩晕、抽搐、呼吸不规则甚至突然昏迷、脉搏细弱、类近低血糖症状,医学上称为荔枝急性中毒,即荔枝病。若出现上述症状时,可让病人平卧休息,轻者立即冲服浓糖水一杯,重者应马上送医院救治。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荔枝拼音注音Lì Zhī别名

    离支、荔支、荔枝子、离枝、丹荔、火山荔、丽枝、勒荔。

    英文名Lychee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1.《纲目》:荔枝,炎方之果,性最畏寒,易种而根浮,其木甚耐久,有经数百年犹结实者。其实生时肉白,干时肉红,日晒、火烘,卤浸、蜜煎,皆可致远,成朵晒干者,谓之荔锦。

    2.《纲目拾遗》:保和枝,产泉郡北陈岩山莲花峰,实大色黄,可消胸膈烦闷,调逆气,导营卫;其核烧灰酒下,可己痢,止腹痛。回春果,产漳郡康仙祠,叶大如掌,色翠与众荔殊,其实味苦涩酸辣,不可口,采以浸酒,

    来源

    药材基源:为无患子科植物荔枝的假种皮或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itchi chinensis Sonn.

    采收和储藏:6-7月果实成熟时采摘,鲜用或晒干备用。

    生境分布

    分布于华南和西南等地,尤以广东和福建南部、台湾、栽培最盛。

    原形态

    荔枝 常绿乔木,高10-15m。偶数羽状复叶,互生,叶连柄长10-25cm,或过之;小叶2或3对,少4对,小叶柄长7-8mm,叶片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6-15cm,宽2-4cm,先端骤尖或尾状短渐尖,全缘,无毛,薄革质或革质。圆锥花序顶生,阔大,多分枝;花草性,雌雄同株;萼浅杯状,深5裂,被金黄色短绒毛;花瓣5,基部内侧有阔而生厚毛的鳞片;雄蕊6-7,有时8,花丝长约4mm;子房密被小瘤体和硬毛。果卵圆形至近球形,长2-35cm,成熟时通常暗红色至鲜红色。种子全部被肉质假种皮包裹。花期春季,果期夏季。

    性状

    性状鉴别 果实球形,红色,有多数尖锐的疣状突起。气微,味甜。

    化学成分

    果肉含葡萄糖60%,蔗糖5%,蛋白质1.5%脂肪1.4%,维生素C、A、B,叶酸(folic acid),以及枸橼酸(citric acid),苹果酸(malic acid)等有机酸。尚含多量游离的精氨酸(arginine)和色氨酸(tryptophane)。

    归经

    脾;肝经

    性味

    甘;酸;温

    注意

    阴虚火旺者慎服。

    1.《食疗本草》:多食则发热。

    2.《海药本草》:食之多则发热疮。

    3.《纲目》:鲜者食多,即龈肿口痛,或衄血。病齿NI及火病人尤忌之。

    功能主治

    养血健脾;行气消肿。主病后体虚,津伤口渴;脾虚泄泻;呃逆;食少;瘰疬;疔肿;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枚;烧存性研末;或浸酒。外用:适量,捣烂敷;或烧存性研末撒。

    复方

    ①治呃逆不止:荔枝七个,连皮核烧存性,为末,白汤调下。(《医方摘要》)②治瘰疬溃烂:荔肉敷患处。(《泉州本草》)③治疔疮恶肿:荔枝肉、白梅各三个。捣作饼子,贴于疮上,(《济生秘览》)④治风火牙痛:大荔枝一个,剔开,填盐满壳,煅研,搽之。(《孙天仁集效方》)⑤止外伤出血,并防止疮口感染溃烂,得以迅速愈合:荔枝晒干研末(浸童便晒更佳)备用。每用取末掺患处。(《泉州本草》)⑥治老人五更泻:荔枝干,每次五粒,春米一把,合煮粥食,连服三次;酌加山药或莲子同煮更佳。(《泉州本草》)

    各家论述

    1.《玉揪药解》:荔枝,甘温滋润,最益脾肝精血,阳败血寒,最宜此味。功与龙眼相同,但血热宜龙眼,血寒宜荔枝。干者味减,不如鲜者,而气质和平,补益无损,不至助火生热,则大胜鲜者。

    2.《食疗本草》:益智,健气。

    3.《海药本草》:主烦渴,头重,心躁,背膊劳闷。

    4.《日用本草》:生津,散无形质之滞气。

    5.《本草衍义补遗》:消瘤赘赤肿。

    6.《纲目》:治瘰疬,疔肿,发小儿痘疮。

    7.《玉揪药解》:暖补脾精,温滋肝血。

    8.《本草从新》:解烦渴,止呃逆。

    9.《医林纂要》:补肺,宁心,和脾,开胃。治胃脘寒痛,气血滞痛。

    10.《泉州本草》:壮阳益气,补中清肺,生津止渴,利咽喉,治产后水肿,脾虚下血,咽喉肿痛,呕逆等证。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全国中草药汇编》:半夏拼音注音Bàn Xià别名三叶半夏、三叶老、三步跳、麻玉果、燕子尾英文名RHIZOMA PINELLIAE来源本品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 的干燥块茎。夏、秋......
  • 拼音注音Bàn Xià Qǔ出处《韩氏医通》来源为半夏加面粉、姜汁等制成的曲剂。性状本品成长方形块状,长约3.5厘米,宽约2厘米,厚约1厘米。质硬,色白。上面印有品名,底面平滑。性味《饮片新参》:“苦辛,平。“注意《饮片新参》:“内热烦渴者......
  • 《中药大辞典》:半截叶拼音注音Bàn Jié Yè别名锅铲叶、金边莲(《云南中草药选》),半节叶、半节观音(《云南思茅中草药选》),牙喃坝(傣名)。出处《云南中草药》来源为西番莲科植物镰叶西番莲的全草。全年可采。晒干。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路边......
  • 拼音注音Bàn Bǎ Sǎn别名搜山虎、虎爪搜山虎、箐鸡尾、野蕨菜来源蕨类水龙骨科扇蕨属植物扇蕨Neocheiropteris palmatopedata (Baker)Christ,以根状茎入药。四季可采,去毛,晒干。性味甘、微苦、涩,凉......
  • 《全国中草药汇编》:半拉子别名见风干来源榛科鹅耳枥属植物千金榆Carpinus cordata Blume.,以果穗入药。秋季采,晒干。性味甘、淡,平。功能主治健胃消食。用于胸腹胀满,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用法用量3~5钱。备注(1)华鹅耳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