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全国中草药汇编》:菱拼音注音Línɡ别名

    菱角、水菱角、风菱

    来源

    菱科菱属植物乌菱Trapa bicornis Osbeck,以果壳、果柄、果、茎叶柄入药。秋末采集,除果鲜用外,其余分别晒干。

    同属植物野菱(四角野菱)Trapa quadrispinosa Roxb.也做菱角入药;还有Trapa bispinosa Roxb;格菱Trapa natans L. var. komarovii V. Vassil。

    性味

    甘、涩,平。

    功能主治

    健胃止痢,抗癌。用于胃溃疡,痢疾,食道癌,乳腺癌,子宫颈癌。

    菱柄外用治皮肤多发性疣赘;菱壳烧灰外用治黄水疮,痔疮。

    用法用量

    1~1.5两。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菱拼音注音Línɡ别名

    蕨攗(《尔雅》),水栗(《风俗通》),芰(《尔雅》郭璞注),芰实(《别录》),菱角(《周礼义疏》),水菱(《品汇精要》),菱、沙角(《纲目》)。

    出处

    《别录》

    来源

    为菱科植物果肉。8~9月采收。

    生境分布

    生池塘河沼中。各地多有种植。

    原形态

    一年生水生草本。根二型,除吸收根外,尚有同化根;同化根含叶绿素,生自茎节,羽状细裂。茎细长,因水之深浅不同而长短不等。叶集生茎顶,成莲座状,菱状三角形,长2.5~4厘米,宽2~4.5厘米,边缘上半部有粗锯齿,近基部全缘,绿色,上面无毛,下面幼时有细毛,后渐脱落,沿脉有毛;叶柄长2.5~5厘米,有毛或无毛,近顶处有胖大海绵状的气室。花两性,单生叶腋;萼管短,有毛,裂片引花瓣4;雄蕊4;子房半下位,2室,每室胚珠1,花柱钻状,柱头头状,花盘鸡冠状。果实为稍扁的倒三角形,两端有刺,两刺间距离3~4厘米,腹背的萼裂片脱落。种子一颗。花期6~7月,果期9~10月。

    化学成分

    果肉略有抗腹水肝癌AH-13的作用。另含丰富的淀粉葡萄糖、蛋白质。

    药理作用

    在以艾氏腹水癌作体内抗癌的筛选试验中,发现种子的醇浸水液有抗癌作用。

    归经

    《本草求真》:"入肠、胃。"

    性味

    甘,凉。

    ①《别录》:"味甘,平,无毒。"

    ②孟诜:"生食性冷。"

    ③《滇南本草图说》:"甘淡,性平,微苦涩。"

    ④《随息居饮食谱》:"鲜者甘凉,熟者甘平。"

    注意

    《本经逢原》:"患疟、痢人勿食。"

    功能主治

    生食:清暑解热,除烦止渴;熟食:益气,健脾。

    ①《别录》:"主安中补脏。"

    ②《滇南本草》:"治一切腰腿筋骨疼痛,周身四肢不仁,风湿入窍之症。"

    ③《滇南本草图说》:"醒脾,解酒,缓中。"

    ④《纲目》:"解暑(及)伤寒积热,止消渴,解酒毒、射罔毒。"

    用法用量

    内服:生食或煮熟。

    备注

    尚有一种乌菱(《纲目》),果实具两角,平展,先端向下弯曲,两角间直径4~6厘米。长江以南各地均有栽培。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菱拼音注音Línɡ别名

    芰、水栗、芰实、菱角、水菱、沙角、菱实

    英文名Water Calptrop Base Peel出处

    出自《名医别录》。

    1.《酉阳杂俎》:茎,今人但言菱芰,诸解草木书亦不分别。唯王安贫《武陵记》言四角、三角曰芰,两角曰菱。

    2. 孟诜:菱实多食令人腹胀满者,可暖酒和姜饮一两盏即消。

    3.《本草衍义》:芰,煮熟取仁食之,代粮,不益脾。和合治疗,未闻其用。有入食生芰多则痢及难化,是亦性冷。

    4.《纲目》:芰、菱,有湖泺处则有之。菱落泥中,最易生发,有野菱、家菱。其实有数种,或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菱科植物家种的菱、乌菱、无冠菱及格菱等的果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Trapa bispinosa Roxb.2.Trapa bicornis Osbeck3.Trapa korshinskyi V.Vassil. [T.japonica Fler.]4.Trapa natans L.var. komarouii V.Vassil. [T. pseudonicisa Nakai]

    采收和储藏:8-9月采收,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各地均有栽培。

    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以南。

    原形态

    一年生水生草本。根二型,除吸收根外,尚有同化根;同化根含叶绿素,生自茎节,羽状细裂。茎细长,因水之深浅不同而长短不等。叶集生茎顶,成莲座状,菱状三角形,长2.5-4cm,宽2-4.5cm,边缘上半部有粗锯齿,近基部全缘,绿色,上面无毛,下面幼时有细毛,后渐落,沿脉有毛;叶柄长2.5-5cm,有毛或无毛,近顶处有胖大海绵状的气室。花两性,单生叶腋;萼管短,有毛,裂片4;花瓣4;雄蕊4;子房半下位,2室,每室胚珠1,花柱钻状,柱头头状,花盘鸡冠状。果实为梢扁的倒三角形,两端有刺,两刺间距离3-4cm,腹背的萼裂片脱落。种子一颗。花期6-7月。果期9-10月。

    性状

    性状鉴别 菱果实为稍扁的倒三角形,顶端中央稍突起,两侧有刺,两刺间距离约4-5cm,刺角长约1cm,表面绿白或紫红色,果壳坚硬,木化。除去果壳,果肉青灰色或类白色,富粉性。气微,味甜而涩。菱果实两角较弯曲,宽约7-8cm。

    化学成分

    菱的果肉中含4,6,8(14),22-麦角甾四甾四烯-3-酮(22-dihydrostigmast-4-en-3,6-,β-sitoste-rol)[1]。

    药理作用

    在以艾氏腹水癌作体内抗癌的筛选试验中,发现种子的醇浸水液有抗癌作用。

    归经

    归脾;胃经

    性味

    昧甘;性凉

    注意

    《本经逢原》:患疟、痢入勿食。

    功能主治

    健脾益胃;除烦目渴;解毒。主脾虚泄泻;暑热烦渴;饮酒过度;痢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大剂量可用至60g;或生食。清暑热、除烦渴,宜生用;补脾益胃,宜熟用。

    各家论述

    1.《别录》:主安中补脏。

    2.《滇南本草》:治一切腰腿筋骨疼痛,周身四肢不仁,风湿入窍之症。

    3.《滇南本草图说》:醒脾,解酒,缓中。

    4.《纲目》:解暑(及)伤寒积热,止消渴,解酒毒、射罔毒。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Bái Méi Huā别名绿萼梅(《纲目拾遗》),绿梅花(《药材学》)。出处《纲目》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梅的花蕾。1~2月间采集含苞待放的花蕾,摊置席上,晒干。雨天可用炭火烘干。性状干燥花蕾,呈圆球形,直径4~8毫米,基部常带有小梗。苞......
  • 拼音注音Bái Duàn来源椴树科南京椴Tilia miqueliana Maxim.,以树皮、根。生境分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功能主治痨伤初起:树皮或根半斤,水煎,加红糖,冲黄酒或白酒,早晚饭前分服。久咳:根7~8钱,晒干蜜炙,水煎,......
  • 拼音注音Bái Nán Mù别名美人柴、粘柴来源药材基源:为樟科植物刨花润楠的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achilus pauhoi Kanehira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用宽刨刀刨成宽约4cm的薄片,晒干备用。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土壤......
  • 拼音注音Bái Lǎn Gēn出处《岭南采药录》来源为橄榄科植物橄榄的根。功能主治清咽,解毒,利关节。治咽喉肿痛,脚气,筋骨疼痛。①《岭南采药录》:“治脚气,白浊。“②《泉州本草》:“治关节风湿。“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两。外用:煎水含......
  • 拼音注音Bái Lánɡ Pí别名色告白、榔皮树。来源药材基源:为梧桐科植物绒毛苹婆的树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terculia villosa Roxb.[Sterculia lantsangensis Hu]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