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路旁菊

    《中药大辞典》:路旁菊拼音注音Lù Pánɡ Jú别名

    其米(藏名)

    出处

    《西藏常用中草药》

    来源

    为菊科植物圆齿狗哇花全草。7~8月采收。

    生境分布

    生河滩、山坡、林缘。分布西藏、云南、四川、青海、甘肃。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1.5~60厘米。上部有分枝,被有开展的毛。叶狭长或匙形,下部叶常有圆齿,上部叶常全缘,先端钝或圆形。头状花序单生于枝端;总苞片2~3层,先端钝;舌状花1层,舌片浅紫色或蓝色,管状花黄色,5个裂片中常1个较长。冠毛稍带红褐色。

    性味

    苦,寒。

    功能主治

    解毒消炎,止咳。治感冒咳嗽,咽痛,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4钱。外用:捣敷。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路旁菊拼音注音Lù Pánɡ Jú英文名Herb of Grenateleaf Hetreopappus出处

    出自《西藏常用中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圆齿狗娃花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eteropappus crenatifolius (Hand.-Mazz.) Griers.[Aster crenatifolius Hand.- Mazz.]

    采收和储藏:7-8月采收,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900-3900m的开旷山坡、田野、路旁。

    资源分布:分布于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原形态

    圆齿狗娃花 一年或二年生草本,高10-60cm。茎直立,单生,从上部或下部起有分枝,被腺及长密毛。叶互生;基部叶莲座状;下部叶倒披针形、长圆形或匙形,长2-10cm,宽0.5-1.6cm,先端钝或近圆形,基部渐狭成细或有翅的长柄,全缘或有圆齿或密齿;中部叶较小,无柄,常全缘;上部叶小,条形;全部叶两面被伏为且毛,具常有腺。头状花序,径2-2.5cm,单生枝顶或排成疏伞房状;总苞半球形,径1-1.5cm;总苞片2-3层,条形或条状披针形,外层草质,被密腺及细毛,内层边缘宽膜质;舌关花35-40个,管部长1.2-1.8mm,舌片蓝紫色或红白色,长8-12mm,宽1.6-2.4mm;管部长1.4-1.6mm,裂片5,其中1裂片较长,冠毛黄色或近褐色,较果倒卵形,长2-2.8mm,稍扁,淡褐色,有黑色条纹,上部有腺,全部被疏绢毛。花、果期5-10月。

    性状

    性状鉴别 全草长15-60cm。茎上部分枝,被毛。叶互生,多卷曲,完整叶展平后呈倒披针形、长圆形或匙形,全缘或有圆齿。常见头状花序生于枝顶,花灰黄色或带蓝紫色。气微,味苦。

    性味

    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止咳。主感冒咳嗽;咽痛;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2g。外用:适量,捣敷。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Cì Pú Tɑo Gēn来源药材基源:为葡萄科植物刺葡萄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itis davidii(Roman.)Foex.[Spinovitisdavidii Roman.;Vitisarmata Dielset Gi......
  • 《中药大辞典》:刺蒺藜拼音注音Cì Jí Lí别名茨(《诗经》),蒺藜(《毛诗传》),蒺藜子、旁通、屉人、止行、豺羽、升推(《本经》),即藜(《别录》),白蒺藜(《药性论》),杜蒺藜(《圣惠方》),休羽(《纲目》),旱草(《本草经解》),三......
  • 拼音注音Cì Pénɡ Huā别名铁海棠、番鬼刺、万年刺、虎刺来源为大戟科植物铁海棠Euphorbia milii Ch.des Moulins的茎叶。全年可采,晒干或鲜用。生境分布多栽培于庭圃。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贵州。原形态多年生肉......
  • 拼音注音Cì Liǎo别名廊茵、急解素、蛇不钻、猫舌草、红火老鸦酸草来源蓼科蓼属植物刺蓼Polygonum senticosum (Meisn.)Franch. et Sav.,以全草入药。夏秋采集,除去泥土晒干。性味酸、微辛,平。功能主治......
  • 《全国中草药汇编》:刺藜拼音注音Cì Lí别名红小扫帚苗、铁扫帚苗、鸡冠冠草、刺穗藜来源藜科藜属植物刺藜Chenopodium aristatum L.[Teloxys aristata (L.) Moq.],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收,洗净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