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露蕊乌头

    《全国中草药汇编》:露蕊乌头拼音注音Lù Ruǐ Wū Tóu别名

    罗砧巴

    来源

    毛茛科露蕊乌头Aconitum gymnandrum Maxim.,以根、花、叶入药。

    生境分布

    青海、甘肃、四川、西藏。

    性味

    辛,温。有大毒。

    功能主治

    祛风镇痛,关节疼痛。主治风湿麻木。花治麻疯;叶研末撒布,治疥癣并可灭蛆。

    用法用量

    根配方用。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露蕊乌头拼音注音Lù Ruǐ Wū Tóu别名

    罗砧巴(藏名)

    出处

    《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

    来源

    为毛茛种植物露蕊乌头根、叶、花。花期采花和叶,秋季挖根,晒干。

    生境分布

    生于草坡或林边草地。分布西藏、四川西部、青海和甘肃。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木,具直根。茎高25~100厘米,有短柔毛,通常分枝。叶互生,具长叶柄,基部膨大,但不成鞘状;叶片宽卵形,长3.5~6.4厘米,宽4~5厘米,3全裂,裂片细裂,小裂片狭卵形,全缘或生1~2牙齿,两面无毛,唯有叶下面脉上有稀疏毛。总状花序具6~16花,疏生柔毛;下部花梗长2~9厘米;小苞片生于花梗上部与花邻接,条形,有时下部的叶状;萼片5,蓝紫色,具长爪,外面有柔毛,上萼片船形,高约1.8厘米;花瓣2~5,爪粗,瓣片扇形,具纤毛,距极短;雄蕊多数,露出花被之外;花丝有微柔毛;心皮6~13。蓇葖果3~5个,长0.8~1.2厘米;无柄。种子多数。

    归经

    入肺、脾、肾经。

    性味

    辛,温,有大毒。

    功能主治

    驱风镇痛。根:治关节疼痛。花:治麻风。叶:内服驱虫;碾末撒布,治疥癣。

    用法用量

    内服:浸酒,根、茎:0.4~1钱。外用:研末撒布。

    复方

    治风湿麻木:露蕊乌头根配麻黄、黄芪,泡酒服。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露蕊乌头拼音注音Lù Ruǐ Wū Tóu别名

    罗砧巴

    英文名Root of Nakedstamen Monkshood出处

    出自《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

    来源

    药材基源:为毛茛科植物露蕊乌头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conitum gymnandrum Maxim.[A.gymnandrum Maxim.f.leucanthum W.T.Wang.]

    采收和储藏:6-8月花盛开期采挖全草,去净泥土、枯叶,切段,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500-3800m的山地草坡、田边草地或河边沙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甘肃南部、青海、四川西部、西藏。

    原形态

    露蕊乌头,一年生草本,高25-100cm,直根圆柱形,长5-14cm。茎直立,被短柔毛,下部有时无毛,有分枝。叶互生;基生叶1-6枚,与最下部茎生叶通常在开花时枯萎;下部叶柄长4-7cm,具狭鞘;叶片宽卵形或三角状卵形,长3.5-6.4cm,宽4-5cm,3全裂,全裂片二至三回深裂,末回裂片狭卵形或狭披针形,上面被短伏毛,下面脉上疏被长柔毛或变无毛。总状花序有6-16朵花;基部苞片叶状,上部苞片披针形或线形;花梗长1-9cm;小苞片生花梗上部或顶部,线形;花两性,两侧对称;萼片5,花瓣状,蓝紫色,外面疏被柔毛,上萼片船形,高约1.8cm,爪长约1.4cm,侧萼片长1.5-1.8cm,疏被缘毛;距短,头状,疏被短毛;雄蕊多数,花丝被短毛;心皮6-13,有柔毛。蓇葖果,长0.8-1.2cm。种子倒卵球形,长约1.5mm,密生横狭翅。花期6-8月,果期7-9月。

    化学成分

    根含盐酸阿替新(atisine HCl),塔拉胺(talatisamine),露乌碱(gymnaconitine),甲基露乌碱(methyl gymnaconitine)。

    归经

    肺;脾;肾经

    性味

    辛;温;有毒

    注意

    孕妇慎服。

    功能主治

    祛风湿;温中祛寒;止痛;杀虫。主风湿麻木;关节痛;麻风;胃痛及感冒;流感发烧;肠道寄生虫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3g。外用:适量,研末撒布。

    复方

    治风湿麻木:露蕊乌头根配麻黄。黄芪,泡酒服。

    临床应用

    根:治关节疼痛。花:治麻风。叶:内服驱虫;碾未撒布,治疥癣。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ān ( Cǎo Lǘ )别名庵(艹闾)草、庵 (艹闾)篙、淹 (艹闾)、覆(艹闾)、臭篙、庵蒿英文名all-grass of keiske Wormwood出处出自《神农本草经》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庵(艹闾)的全草。拉丁植物动......
  • 拼音注音ān ( Cǎo Lǘ ) Zǐ英文名fruit of keiske Wormwood出处出自《神农本草经》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庵(艹闾)的果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temisia keiskeana Miq.采收和储藏:冬......
  • 拼音注音ān Mó Lè别名余甘子(《临海异物志》),余甘(《唐本草》),庵摩落迦果(《纲目》),望果(《中国树木分类学》),油甘子(《广州植物志》),牛甘子(《南宁市药物春》),橄揽子(《四川中药志》),喉甘子、鱼木果(《广西药植名录》)......
  • 拼音注音ān Lǘ别名庵芦(《本草经集注》),庵闾草(《千金翼方》),庵闾蒿(《广利方》),淹茼(《履巉岩本草》),覆闾(《纲目》),臭蒿(《药材资料汇编》)。出处《本经》来源为菊科植物庵闾的全草。8~9月割取全草晒干。生境分布生于林下、山......
  • 拼音注音ān Lǘ Zǐ出处《本经》来源为菊科植物庵闾的果实。植物形态详“庵闾“条。冬季采收。归经《纲目》:“入足厥阴经。“性味苦辛,温。①《本经》:“味苦,微寒。“②《吴普本草》:“苦,小温,无毒。“③李当之《药录》:“温。“④《本草经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