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木豆

    《全国中草药汇编》:木豆拼音注音Mù Dòu别名

    豆蓉、山豆根、扭豆、三叶豆、野黄豆

    来源

    豆科木豆属植物木豆Cajanus cajan (L.)Millsp.[C. flavus DC.],以入药。秋冬采,洗净切段晒干。

    性味

    辛、涩,平。

    功能主治

    利湿消肿,散瘀止痛。用于黄疸型肝炎,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瘀血肿痛,便血,衄血。

    用法用量

    3~5钱,水煎服。

    备注

    (1)福建地区误以种子作赤小豆用。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木豆拼音注音Mù Dòu别名

    豆蓉(《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观音豆(《泉州本草》),树豆(《广西药植名录》)。

    出处

    《中药鉴定参考资料》

    来源

    为豆科植物木豆种子。7~8月采收。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砂地、旷地、丛林中或林边。分布四川,广东,广西、台湾等地。

    原形态

    矮灌木,高1~3米,多分枝。小枝柔弱,有纵沟纹,被灰色柔毛。托叶小;小叶3枚,卵状披针形,长5~10厘米,宽2~3厘米,先端锐尖,全缘,两面均有毛,下面并有不明显腺点。总状花序,腋生;萼钟形,萼齿5,披针形;花冠黄红色,长约1.8厘米,旗瓣背面有紫褐色纵线纹;雄蕊(9十1)2组;花柱细长线形,基部有短柔毛,柱头单、一。荚果长5~8厘米,阔至1厘米,先端渐尖,密被黄色短柔毛;种子3~5粒,近圆形,种皮暗红色,有时有褐色斑点。花期4月(广州)。

    性味

    《泉州本草》:"甘微酸,性温,无毒。"

    功能主治

    《泉州本草》:"清热解毒,补中益气,利水消食,排痈肿,止血止痢。治心虚,水肿,血淋,痔血,痈疽肿毒,痢疾,脚气。"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改研末。外用:研末调敷。

    复方

    ①治肝肾水肿:木豆、苡仁各五铰。合煎汤服,每日二次。忌食盐。

    ②治血淋:木豆、车前子各三钱,合煎汤服。

    ③治痔疮下血:木豆浸酒一宿,取出,焙干研末,泡酒服,每次三钱。

    ④治痈疽初起:木豆,研末泡酒服,每次三钱;并以末合香蕉肉捣敷患处。(选方出《泉州本草》)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木豆拼音注音Mù Dòu别名

    观音豆、大木豆、树豆、三叶豆、花螺树豆、扭豆、野黄豆

    英文名Pigeonpea出处

    出自《中药鉴定参考资料》

    来源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木豆的种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janus cajan(L.)Millisp.[Cytisus cajan L.]

    采收和储藏:春、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剥取种子,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00-1600m的山坡、砂地、丛林中或林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原形态

    木豆 直立矮灌木,高1-3m,全体灰绿色。多分枝,小枝条弱,有纵沟纹,被灰色柔毛。三出复叶,互生;托叶小;叶柄长约2cm,向上渐短;叶片卵状披针形,长5-10cm,宽1-3.5cm,先端锐尖,全缘,两面均被毛,下面具有不明显腺点。总状花序腋生,具梗;花蝶形;萼钟形,萼齿5,内外生短柔毛并有腺点;花冠红黄色,长约1.8cm,旗瓣背面有紫褐色条纹,基部有丝状短爪,爪顶有一对弯钩状附属体;雄蕊10,二体;心皮1,花柱细长线形,基部有短柔毛,柱头渐尖,密被黄色短柔毛。荚果条形,长4-7cm,两侧扁压,有长喙,果瓣于种子间具凹入的斜槽纹。种子3-6粒,近圆形,种皮暗红色,有时有褐色斑点,种脐侧生。花期2-11月,果期3-4月及9-10月。

    性状

    种子呈为扁球形,直径4-6cm,表面暗红色,种脐长圆形,白色,显着突起;质坚硬,内有两片肥厚子叶。气微,味淡,嚼之有豆腥气。

    化学成分

    种子含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和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γ-谷氨酰-5-甲基半胱氨酸(γ-glutamyl-5-methylcysteine),胰蛋白酶抑制剂(trypsininhibitor),糜蛋白酶抑制剂(chymotrypsin inhibitor)。种芽含木豆异黄酮(cajanin),木豆异黄烷酮醇(cajand)。此外,叶中还含3-羟基-5-甲氧基茋-2-羧酸(3-hydroxy-5-methoxystibene-2-carboxylic acid)。

    药理作用

    其水浸剂对絮状表皮癣菌有抑制作用(体外试验)。

    炮制

    拣净杂质,加工备用。

    归经

    肝;脾经

    性味

    辛、涩;平;无毒

    功能主治

    利湿,消肿,散瘀,止血。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衄血,便血,疮疖肿毒,产后恶露不尽,水肿,黄疸型肝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或研末。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各家论述

    《泉州本草》:清热解毒,补中益气,利水消食,排痈肿,止血止痢。治心虚,水肿,血淋,痔血,痈疽仲毒,痢疾,脚气。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Cì Pú Tɑo别名山葡萄来源葡萄科刺葡萄Vitis davidii (Roman.)Foex,以根入药。生境分布中南和西南地区。功能主治祛风湿,利小便。主治慢性关节炎,跌打损伤。用法用量鲜根4两,水煎或泡酒服。摘录《全国中草药汇......
  • 拼音注音Cì Pú Tɑo Gēn来源药材基源:为葡萄科植物刺葡萄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itis davidii(Roman.)Foex.[Spinovitisdavidii Roman.;Vitisarmata Dielset Gi......
  • 《中药大辞典》:刺蒺藜拼音注音Cì Jí Lí别名茨(《诗经》),蒺藜(《毛诗传》),蒺藜子、旁通、屉人、止行、豺羽、升推(《本经》),即藜(《别录》),白蒺藜(《药性论》),杜蒺藜(《圣惠方》),休羽(《纲目》),旱草(《本草经解》),三......
  • 拼音注音Cì Pénɡ Huā别名铁海棠、番鬼刺、万年刺、虎刺来源为大戟科植物铁海棠Euphorbia milii Ch.des Moulins的茎叶。全年可采,晒干或鲜用。生境分布多栽培于庭圃。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贵州。原形态多年生肉......
  • 拼音注音Cì Liǎo别名廊茵、急解素、蛇不钻、猫舌草、红火老鸦酸草来源蓼科蓼属植物刺蓼Polygonum senticosum (Meisn.)Franch. et Sav.,以全草入药。夏秋采集,除去泥土晒干。性味酸、微辛,平。功能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