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麋肉

    《中药大辞典》:麋肉拼音注音Mí Ròu出处

    《本草经集注》

    来源

    为鹿科动物麋鹿

    性味

    ①《食性本草》:"大热。"

    ②《饮膳正要》:"味甘,温,无毒。"

    注意

    ①陶弘景:"不可合虾及生菜、梅、李果实食之,皆病人。"

    ②《随息居饮食谱》:"诸外感病忌之。"

    功能主治

    益气,强筋。治虚劳不足,腰脚软弱。

    ①孟诜:"益气补中,治腰脚。"

    ②《嘉佑本草》:"补五藏不足气。"

    ③《医林纂要》:"补肾益精,健骨充髓。略同鹿肉。"

    ④《随息居饮食谱》:"补虚弱,益气力,强筋骨,调血脉,治产后风虚。"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麋肉拼音注音Mí Ròu英文名David's deer出处

    出自《本草经集注》

    来源

    药材基源:为鹿科动物麋鹿的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laphurus davidianus Milne- Edwards

    采收和储藏:捕杀后,剥去皮,取肉,鲜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食物主要为草及水生植物。

    资源分布:本种属我国特产种,清代已饲养于北京南苑,无野生,后被运至英国,我国绝迹。80年代末期由英国政府归还于我国,现饲养于北京和江苏两地,为国家一给保持动物。以草和水生植物为食。每年两次换角,夏角6-7月生长,11-12月脱落,此后生出1对冬角,翌年3月后落角。

    原形态

    麋鹿,属于麋与驯鹿之间,大小和欧洲的赤鹿相近,体长约2m,高约1m余。雄者重约200kg,雌者约100kg。尾长约70cm。头似马而非马,角似鹿而非鹿,身似驴而非驴,蹄似牛而非牛,故曰“四不象”。雄者具角,雌者无。角的主枝叉分为前后2枝,前概再分岐成二叉,后枝长而直,不再分叉。四肢粗大,主蹄宽大能分开,侧蹄显着。毛色淡褐,背部稍浓,腹部较浅,鼻孔上方有一白色斜纹。冬季毛长而蓬,显棕赤色,幼兽有白色斑点,生后3月始消失。

    归经

    脾;肾经

    性味

    味甘;性温

    注意

    外感热病者禁服。

    功能主治

    补中气;益肾精;强筋骨;调血脉。主虚劳不足;腰脚软弱;产后风虚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适量。

    各家论述

    1.孟诜:益气补中,治腰脚。

    2.《嘉桔本草》:补五藏不足气。

    3.《医林纂要》:补肾益精,健骨充髓。略同鹿肉。

    4.《随息居饮食谱》:补虚弱,益气力,强筋骨,调血脉,治产后风虚。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Bái Sū别名野苏麻、白苏子、玉苏子、苏梗来源为唇形科紫苏属植物白苏Perilla frutescens (L.) Britt.,以叶、嫩枝、主茎(苏梗)和果实(白苏子或玉苏子)入药。夏季采叶或嫩枝,7~8月间果实成熟时割取全草或......
  • 《中药大辞典》:白苏叶拼音注音Bái Sū Yè别名荏叶(《别录》)。出处《本草图经》来源唇形科植物白苏的叶片,夏、秋采叶,置通风处阴干。或连嫩茎采取,切成小段,晒干。化学成分叶含挥发油,主为紫苏酮。归经《本草汇言》:“入手、足太阴经。“性......
  • 《中药大辞典》:白苏子拼音注音Bái Sū Zǐ别名荏子(《别录》),玉苏子(《中药志》)。出处《饮片新参》来源为唇形科植物白苏的果实。生境分布野生于路旁,亦有栽培者。自河北至长江流域及南方各地均有分布。产江苏、河北、山东、湖北、四川、贵州......
  • 拼音注音Bái Sū Zǐ Yóu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白苏子果实压榨出的脂肪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erilla frutescens(L.)Britt.生境分布生态环境:全国多有栽培,少有逸为野生。资源分布:分布于河北至长江流域以......
  • 《中药大辞典》:白苏梗拼音注音Bái Sū Gěnɡ出处《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来源为唇形科植物白苏的茎。秋季果实成熟时,割取老茎,除去果实及枝叶,晒干。生境分布产江苏、安徽、四川、云南等地。性状干燥的茎,叶片大多脱落,常带有果穗。茎圆角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