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南蛇竻苗

    拼音注音Nán Shé Lè Miáo出处

    《南宁市药物志气》

    来源

    为豆科植物南蛇竻,夏、秋季采。

    性味

    《陆川本草》:"苦,寒。"

    注意

    非实热者忌服。

    功能主治

    泻热,去瘀解毒。治风热感冒,湿热痧气,跌打损伤,瘰疬,疮疡肿毒。

    ①《陆川本草》:"浑热解毒,去瘀积。治湿热痧气,跌打骨折。"

    ②《广西中药志》:"洗蛇癞,或加糯米捣烂,治小儿白泡疮。"

    ③《广西中草药》:"治疮疡肿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或捣汁。外用:捣敷。

    复方

    ①治外感风热:南蛇竻苗二两,捣烂,开水冲服。

    ②治瘰疬,痈肿:南蛇竻苗、龙眼叶、荔枝叶、桃树叶、首乌叶、蜜糖各适量。共捣烂,敷患处。

    ③治跌打骨折:南蛇竻苗、大驳骨、小驳骨各一两。共捣烂,用水或酒二两炒热,敷患处。(宜忌以下出《广西中草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
更多中药材
  • 《中药大辞典》:刺蒺藜拼音注音Cì Jí Lí别名茨(《诗经》),蒺藜(《毛诗传》),蒺藜子、旁通、屉人、止行、豺羽、升推(《本经》),即藜(《别录》),白蒺藜(《药性论》),杜蒺藜(《圣惠方》),休羽(《纲目》),旱草(《本草经解》),三......
  • 拼音注音Cì Pénɡ Huā别名铁海棠、番鬼刺、万年刺、虎刺来源为大戟科植物铁海棠Euphorbia milii Ch.des Moulins的茎叶。全年可采,晒干或鲜用。生境分布多栽培于庭圃。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贵州。原形态多年生肉......
  • 拼音注音Cì Liǎo别名廊茵、急解素、蛇不钻、猫舌草、红火老鸦酸草来源蓼科蓼属植物刺蓼Polygonum senticosum (Meisn.)Franch. et Sav.,以全草入药。夏秋采集,除去泥土晒干。性味酸、微辛,平。功能主治......
  • 《全国中草药汇编》:刺藜拼音注音Cì Lí别名红小扫帚苗、铁扫帚苗、鸡冠冠草、刺穗藜来源藜科藜属植物刺藜Chenopodium aristatum L.[Teloxys aristata (L.) Moq.],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收,洗净切段......
  • 拼音注音Cì Mò Línɡ Cǎo别名刺参(《西藏常用中草药》),降扯(《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出处《新医学杂志》9:31,1973来源为川续断科植物刺藦苓草的幼嫩全草。6~7月采收。同属植物水苏叶藦苓草的幼嫩全草,亦同等入药。生境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