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牛耳大黄

    《全国中草药汇编》:牛耳大黄拼音注音Niú ěr Dài Huánɡ别名

    土大黄、牛舌头叶、金不换

    来源

    为蓼科酸模属植物牛耳酸模Rumex nepalensis Spreng.,以根、叶入药。秋季采集,分别晒干备用。

    性味

    苦、酸,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通便,杀虫。用于肺结核咳血,急性肝炎,痢疾,便秘,功能性子宫出血,痔疮出血,痈疖疮疡;外用治腮腺炎,神经性皮炎,疥癣,烧伤,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0.3~1两;外用适量。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牛耳大黄拼音注音Niú ěr Dài Huánɡ别名

    土大黄(《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四季菜根(《四川中药志》),火风棠(《重庆草药》),羊蹄根(《吉林中草药》)。

    出处

    《草木便方》

    来源

    为蓼科植物皱叶酸模。4~5月采。

    生境分布

    生于沟边湿地、河岸及水甸子旁。分布广西、台湾、福建、四川、青海、甘肃、陕西、山西、山东、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地。

    原形态

    皱叶酸模,又名:羊蹄草(《天宝本草》),皱叶羊蹄。

    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根肥厚,黄色,有酸味。茎直立,通常不分枝,具浅槽。叶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12~28厘米,宽2~4.5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渐狭,边缘有波状皱褶,两面无毛;托叶鞘膜质,管状,常破裂。花多数,聚生于叶腋,或形成短的总状花序,合成一狭长的圆锥花序;花被6,两轮,宿存;雄蕊6;柱头3,画笔状,瘦果三校形,棱锐,长2毫米,褐色有光泽;果被阔卵形,先端钝,全缘或具不明显的齿,长宽均3~4毫米,有一卵形瘤状突起。花果期6~8月。

    药理作用

    抗肿瘤作用:小鼠大腿肌肉接种肉瘤-37后6天,1次皮下注射皱叶酸模根的醇提取物,6~48小时后取肿瘤检查,可见到药物对肿瘤的伤害作用;其酸性提取物效力可更强。

    归经

    入心、肝、大肠经。

    ①《闽东本草》:"入脾经。"

    ②《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入心,肝,大肠经。"

    性味

    苦,寒。

    ①《草木便方》:"苦。"

    ②《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苦,寒。"

    ③《陕甘宁青中草药选》:"酸苦,寒,有小毒。"

    注意

    《四川中药志》:"脾虚泄泻者忌用。"

    功能主治

    清热凉血,化痰止咳,通便杀虫。治急性肝炎,慢性气管炎,吐血,血崩,血小板减少性紫瘢。大便燥结,痢疾,疥癣。秃疮,疔,疖。

    ①《草木便方》:"活血,补精,壮力。能走表。捣烂合稠靛缸水,搽疥癣秃癞。"

    ②《四川中药志》:"解毒,清热,消疮癣。治大便燥结。"

    ③《重庆草药》:"清火,解毒,清血热,利便。治吐血诸症。酒炒能调气敛血,治红崩。"

    ④《闽东本草》:"除热,杀虫,排脓拔毒。治白秃疮,癣,疔,疖。"

    ⑤《齐齐哈尔中草药》:"治出血性紫斑,血小板减少和内出血。"

    ⑥《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清热凉血,润肠通便。治急性肝炎,经闭腹胀,无名肿毒。"

    ⑦《陕甘宁青中草药选》:"清热解毒,消炎退肿,止血。"

    用法用量

    内服:0.6~1两。外用:捣敷,磨汁涂或煎水洗。

    复方

    ①治干性癣和湿性癣:土大黄根汁六钱,米醋六钱,枯矾末一钱五分,调匀蘸擦患部。(《闽东本草》)

    ②治疥疮:牛耳大黄四两,老君须二两。炖猪筒子骨服。(《重床草药》)

    ③治吐血:鲜牛耳大黄,炖杀口肉服。(《重庆草药》)

    ④治血小板减少性紫瘢:羊蹄五钱。水煎分两次服,每日一剂。(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⑤治崩漏,胃溃疡出血,血小板减少症:土大黄三钱。水煎服,或土大黄、乌贼骨各半,为末。每次冲服一钱。(《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⑥治痢疾:土大黄五钱。水煎服。(《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⑦治淋症:羊蹄五钱,蝉蜕3个。水煎,日二服。(《吉林中草药》)

    临床应用

    治疗慢性气管炎:可使症状、体征明显好转,同时能增进食欲、改善睡眠、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对预防感冒也一定作用。对于血中白细胞总数偏高、肺纹理增粗、轻度肺气肿者,治疗后亦有明显改善。①用羊蹄根煎剂及丸剂(30%羊蹄根煎液,日服3次,每次30毫升;羊蹄根干品研粉,炼蜜为丸,每丸含干粉3克,日服3次,每次1粒)治疗314例,以10天为一疗程,用药2~21个疗程不等。结果近期控制9例(2.8%),显效56例(17.8%),好转198例(63%),无效51例(16.3%)。又曾应用3个不同的复方:㈠羊蹄根50克,双花10克,水煎分2次服;㈡羊蹄根、满山红、黄芩各5钱,水煎加糖分两次服;㈢羊蹄根、穿山龙、黄芩,按3:2:1的比例,水煎浓缩成原生药量的1.5倍,日服2次,每次30~60毫升。3个复方各治疗数十例至上百例,有效率较单方煎剂略高。上列单方或复方煎剂,个别病例在服药初期曾出现头晕及轻度腹泻等副作用,数日后均自行消失;长期服用亦未见不良反应。②从羊蹄根中提取有效成分总蒽醌,每次120毫克,日服3次,治疗50例,服药10天,显效10例,好转8例,2例中途停药。服药过程中未见副作用。

    备注

    此外,同属植物尼泊尔酸模在四川亦作牛耳大黄用。参见"羊蹄"条。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牛耳大黄拼音注音Niú ěr Dài Huánɡ别名

    土大黄、四季菜根、牛耳大黄根、火风棠、羊蹄根、羊蹄、牛舌片

    出处

    出自《草木便方》

    来源

    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皱叶酸模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umex crispusl L.

    采收和储藏:4~5月采其根,洗净,晒干或鲜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沟边湿地,河岸及水甸子旁。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青海、福建、台湾、广西、贵州等地。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50-100cm。根肥厚,黄色,有酸味。茎直立,通常不分枝,具浅槽。叶互生;托叶鞘膜质,管状,常破裂;叶片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12-18cm,宽2-4.5cm,先端短渐尖,基部渐狭,边缘有波状皱褶,两面无毛。花多数聚生于叶腋,或形成短的总状花序,合成一狭长的圆锥花序;花被片6,2轮,宿存;雄蕊6;柱头3,画笔状。瘦果三棱形,有锐棱,长2mm,褐色有光泽。花果期6-8月。

    栽培

    栽培要点 喜冷凉湿润气候。土壤以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宜。用种子或分株繁殖。种子春播。分株于9~10月结合采收,切取附带隐芽的根头作为繁殖材料,按穴距27~30cm分株栽培。

    性状

    性状鉴别 根呈不规则圆锥状条形,长10-20cm,粗达2.5cm,单根或于中段有数个分枝。根头顶端具干枯的茎基,其周围可见多数片状棕色的干枯叶基。表面棕色至深棕色,有不规则纵皱纹及多数近圆形的须根痕。质硬,断面黄棕色,纤维性。

    气微,味苦。

    化学成分

    牛耳大黄根及根茎含游离蒽配类成分0.57%,结合型蒽醌1.27%,并含较多酸模素(musizin);游离蒽醌中有大黄素(emodin)[1],大黄酚(chryso-phanol)。还含有大黄酚甙(chryso-phanein),1,8-二羟基-3-甲基-9-蒽酮(1,8-dihydroxy-3-methyl-9-an-throne)[2,3],矢车菊素cyanidin),右旋儿茶酚(catechin),左旋表儿茶酚(epicatechin)[4];种子中含植物血凝素lectin)[5]。

    药理作用

    1.止咳、祛痰及平喘作用:根的水煎剂、去蛋白后水煎液给小鼠灌胃均有明显的止咳作用(氨水喷雾引咳法),但小鼠均有腹胀、腹泻、松毛的反应,从其中分离出的大黄素、大黄酚均有较明显的止咳作用,大黄素作用强于大黄酚,总蒽醌也有轻度止咳作用,大黄酸则无止咳作用。水煎液及去蛋白后水煎液有祛痰作用(小鼠酚红法),总蒽醌作用不明显。总蒽醌给豚鼠灌胃有较明显的平喘作用(组织胺喷雾法),但大黄素、大黄酸及大黄酚均无效。将大黄酚与提取上述成分后的残余部分混合给予豚鼠则有平喘作用。

    2.抑菌作用:从根中分离出的大黄酸、大黄素及大黄酚在试管内对甲型链球菌、肺炎球菌、流感杆菌及卡他球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全草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根酊剂在沙伯氏培养基上对犬小孢子霉菌有显着抑菌作用,最低有效浓度为1.56-3.12%。

    3.抗肿瘤作用:小鼠大腿肌肉接种肉瘤-37后6天,1次皮下注射皱叶酸模根的醇提取物,6-48小时后取肿瘤检查,可见到药物对肿瘤的伤害作用;其酸性提取物效力可更强。

    4.其他作用:根茎含大黄素等蒽醌衍化物,故有泻下作用;它含鞣质的量也相当高(3.62-6.42%),故有收敛作用;根与根茎还含维生素B1(达10.26ug/g),可作健胃、强壮剂。它还含一种刺激性物质,名Rumicin(分子式C14H10O4),可作发赤剂、消散剂,并能杀灭皮肤寄生虫;但可使动物(羊、马)发生皮炎及胃肠紊乱。

    归经

    心;肝;大肠经

    性味

    苦;性寒

    注意

    《四川中药志》:脾虚泄泻者忌用。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通便杀虫。主急慢性肝炎;肠炎;痢疾;慢性气管炎;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热结便秘;痈疽肿毒;疥癣;秃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场,10-15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搽。

    各家论述

    1.《草木便方》:活血,补精,壮力。能走表。捣烂合稠靛缸水,搽疥癣秃癞。

    2.《四川中药志》:解毒,清热,消疮癣。治大便燥结。

    3.《重庆草药》:清火,解毒,清血热,利便。治吐血诸症。酒炒能调气敛血,治红崩。

    4.《闽东本草》:除热,杀虫,排脓拔毒。治白秃疮,癣,疔,疖。

    5.《齐齐哈尔中草药》:治出血性紫斑,血小板减少和内出血。

    6.《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清热凉血,润肠通使。治急性肝炎,经闭腹胀,无名肿毒。

    7.《陕甘宁青中草药选》:清热解毒,消炎退肿,止血。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Cì Chá Měi Dēnɡ Mù别名皮胡椒。来源药材基源:为卫矛科植物广西刺茶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aytenus variabilis(Loes.)C.Y.Cheng f.inermis C.Y.Cheng et W.L......
  • 拼音注音Cì Méi Guǒ别名蔷薇果(东北)出处《黑龙江中药》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山刺玫的果实。果实在将成熟时摘下,立刻晒干,干后除去花萼,或把新鲜果实切成两半,除去果核,再行干燥。生境分布生于林缘开阔地及河岸边,山坡灌丛间及杂林中。分布黑龙......
  • 拼音注音Cì Méi Guǒ Gēn别名野玫瑰根(《吉林医药资料》(1):32,1971)出处《黑龙江常用中草药手册》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山刺玫的根。功能主治《黑龙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经血不止,刺莓果根六钱,水煎加鸡蛋同服。“临床应用防治细......
  • 拼音注音Cì Bō别名泼盘、托盘(《救荒本草》),空腹莲、空腹妙、饭包菠、雅早(《闽东本草》),饭消扭、地苗、田母,田角公(《浙江天目山药植志》)。出处《闽东本草》来源为蔷薇科植物蓬蘽的根或叶。春、夏之间采收,鲜用或晒干。生境分布生于山野、......
  • 拼音注音Cì Línɡ别名野菱(《纲目》)出处《纲目拾遗》来源为菱科植物野菱的果实。生境分布野生于水塘中或田沟内。分布长江流域。原形态一年生水生草本。浮生叶通常斜方形,或三角状菱形,长2~5厘米,宽2~7厘米,上面光滑,下面的主脉上略有长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