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桑霜

    《中药大辞典》:桑霜拼音注音Sānɡ Shuānɡ别名

    木硇(《本草经疏》)。

    出处

    《纲目》

    来源

    桑柴灰汁经过滤、蒸发后所得的结晶状物。

    功能主治

    ①《纲目》:"治噎食积块。"

    ②《本草经疏》:"钻筋透骨,敷痈疽,拔疔,引诸散毒药攻毒。"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桑霜拼音注音Sānɡ Shuānɡ别名

    木硇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本草经疏》:桑霜,即(桑柴)灰汁以桑皮绵纸衬淘箩底,用滚水淋下,磁器盛之,重汤煮干。得丹砂、雄黄、乳香、没药、牛黄、龙脑香、红白药子、白及、白敛敷一切肿毒,止痛,追毒。得铁锈、蟾酥可拔疔。

    来源

    药材基源:为桑科植物桑的柴灰汁经过滤,取滤液蒸发所得的结晶状物。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orus alba L.

    采收和储藏:取桑柴灰,用热水浸泡,适当搅拌,静置,取上清液过滤,滤液再经加热蒸干,收取干燥的结晶状物,装入瓶(罐)中,加盖。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丘陵、山坡、村旁、田野等外,多为人工栽培。

    资源分布:分布于全国各地。

    原形态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3-15m。树皮灰白色,有条状浅裂;根皮黄棕色或红黄色,纤维性强。单叶互生;叶柄长l-2.5cm;叶片卵形或宽卵形,长5-20cm,宽4-10cm,先端锐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近心形,边缘有粗锯齿或圆齿,有时有不规则的分裂,上面无毛,有光泽,下面脉上有短毛,腋间有毛,基出脉3条与细脉交织成网状,背面较明显;托叶披针形,早落。花单性,雌雄异株;雌、雄花序均排列成穗状葇荑花序,腋生;雌花序长l-2cm,被毛,总花梗长5-10mm;雄花序长1-2.5cm,下垂,略被细毛;雄花具花被片4,雄蕊4,中央有不育的雌蕊;雌花具花被片4,基部合生,柱头2裂。瘦果,多数密集成一卵圆形或长圆形的聚合果,长l-2.5cm,初时绿色,成熟后变肉质、黑紫色或红色。种子小。花期4-5月,果期5-6月。

    性状

    性状鉴别 呈结晶块状物,棕褐色,半透明或不透明,质脆。气微,味微苦、咸。

    性味

    甘;性凉

    功能主治

    解毒消肿;散积。主痈疽疔疮;噎食积块

    用法用量

    内服:3-6g,冲烊入汤剂。外用:适量,涂敷。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中药大辞典》:半枫荷根拼音注音Bàn Fēnɡ Hé Gēn出处《岭南采药录》来源为梧桐科植物翻白叶树的根。全年可采,切片,晒干。生境分布生于砂质土山坡、平原、丘陵地疏林或密林中。分布广东、广西、福建、台湾。产广东、广西。原形态翻白叶树,......
  • 《全国中草药汇编》:半柱花别名出泡草、白泡草来源爵床科半柱花Hemigraphis procumbens (Lour.) Merr.,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广西。性味微辛,凉。功能主治凉血解毒,消肿止痛。痢疾:全草3~5钱,水煎服。跌打肿痛:......
  • 《全国中草药汇编》:半蒴苣苔别名山白菜、天目降龙草来源苦苣苔科半蒴苣苔Hemiboea henryi Clarke,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陕西、甘肃、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功能主治清热利湿。主治湿热黄疸。用法用......
  • 拼音注音Bàn Biān Shān来源药材基源:为荨麻科植物条叶楼梯草带根茎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latostema sublineare W.T.Wang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切段,鲜用或晒干。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
  • 《全国中草药汇编》:半边旗拼音注音Bàn Biān Qí别名半边蕨、单片锯、半边牙、半边梳、半边风药来源为凤尾蕨科凤尾蕨属植物半边旗Pteris semipinnata L.,以全草入药。四季可采,洗净鲜用或晒干。性味苦、辛,凉。功能主治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