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蛇含

    《全国中草药汇编》:蛇含拼音注音Shé Hán别名

    五匹风、五爪龙

    来源

    蔷薇科委陵菜属植物蛇含Potentilla kleiniana Wight et Arn.,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收,鲜用或晒干。

    性味

    苦,微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止咳化痰。用于外感咳嗽,百日咳,咽喉肿痛,小儿高热惊风,疟疾,痢疾;外用治腮腺炎,乳腺炎,毒蛇咬伤,带状疱疹,疔疮,痔疮,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0.3~1两;外用适量,鲜全草捣烂敷或取汁搽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蛇含拼音注音Shé Hán别名

    蛇衔(《本经》),威蛇(《日华子本草》),小龙牙(《斗门方》),紫背龙牙(《本草图经》),紫背草(《仁斋直指方》),蛇包五披风(《植物名实图考》),五匹风(《草木便方》),五皮风、地五甲、五爪龙(《分类草药性》),地五加、五爪虎、五叶莓(《贵州民间方药集》),地五爪、五虎下山(《江西民间草药》),五爪风、五星草、五虎草(《湖南药物志》),五爪金龙、五叶蛇莓(《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出处

    《本经》

    来源

    为蔷薇科植物蛇含全草带根全草。夏季采收。

    生境分布

    生长于山坡或湿地。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原形态

    蛇含,又名:蛇含委陵菜。

    多年生草本。主根短,侧根如须状丛生。茎多数,细长,略匍匐,具疏生的绢状毛。基生叶具长柄,茎生叶较小,柄短;掌状复叶;小叶3~5,椭圆形或狭倒卵形,长2~4厘米,宽0.5~1.7厘米,先端浑圆或钝尖,基部楔形,边缘上部有粗锯齿,下部全缘,上面近于无毛,下面脉间有绢状毛;托叶阔披针形,基部与叶柄结合。花小,成顶生的圆锥状聚伞花序;萼片5,卵状披针形,副萼5,近线形,背面均有少许毛;花瓣5,黄色,倒心脏形,先端稍凹;雄蕊多数;雌蕊多数,着生于花托上。瘦果有纵皱,无毛。花期4~5月。

    性味

    苦辛,凉。

    ①《本经》:"味苦,微寒。"

    ②《本草图经》:"味辛甘,无毒。"

    ③《草木便方》:"甘,平。"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治惊痫高热,疟疾,咳嗽,喉痛,湿痹,痈疽癣疮,丹毒,痒疹,蛇、虫咬伤。

    ①《本经》:"主惊痫,寒热邪气,除热,金疮,疽痔,鼠瘘恶疮,头疡。"

    ②《别录》:"疗心腹邪气,腹痛,湿痹。"

    ③《药性论》:"能治丹疹,小儿寒热。"

    ④《本草拾遗》:"主蛇咬。"

    ⑤《日华子本草》:"能治蛇虫蜂虺所伤及眼赤,止血,熁风疹痈肿。"

    ⑥《本草图经》:"治咽喉中痛,含咽之。"

    ⑦《植物名实图考》:"治咳嗽。"

    ⑧《草木便方》:"发汗解肌。治风痰咳嗽,惊痫,洗眼消毒。"

    ⑨《分类草药性》:"治咳嗽,风寒湿气,跌打损伤。"

    ⑩《湖南药物志》:"治疯狗咬伤,脚背痛,痢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钱,鲜者1~2两。外用:煎水洗,捣敷或煎水含漱。

    复方

    ①治小儿惊风:㈠五皮风四钱,土升麻三钱,辰砂草二钱,银花藤二钱,土瓜根二钱。煎水服。㈡五成风三钱,全虫一个,僵虫一个,朱砂五分。各药研成细末,混合成散剂,开水吞服。(《贵阳民间药草》)

    ②治温疟、发高烧、咳嗽:五匹风五钱,白蔹二钱,紫苏三钱。加水煎汤,于发疟前两小时服用,每日一剂,连服三剂。(《贵州民间方药集》)

    ③治疟疾:蛇含五至七株(以无毛茎细者为好),泡开水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④治伤风咳嗽:五皮风、排风藤。煎水服。

    ⑤治百日咳:五皮风五钱,生姜三片。煎水服。

    ⑥治麻疹后热咳:五成风、白蜡花、枇杷花各三钱。研末,加蜂蜜蒸服。(④方以下出《贵阳民间药草》)

    ⑦治风湿麻木:五匹风、生姜。熬水洗患处。(《贵州草药》)

    ⑧治痈肿,偏头痛:蛇含全草捣汁搽,或捣烂敷患处。(《湖南药物志》)

    ⑨治金疮:蛇含草捣烂敷之。(《肘后方》)

    ⑩治赤疹:蛇含草捣令极烂,敷之。(《古今录验方》)

    ⑾治蛇咬伤:五爪龙、山棕子各三两,一条边一两。上药一半煮汤,一半杵烂敷伤口。(《闽东本草》)

    ⑿治蜈蚣螫人,蛇含草挼敷之。(《斗门方》)

    ⒀治身面恶癣:紫背草入生矾研,敷二、三次。(《仁斋直指方》)

    ⒁治角膜溃疡:鲜蛇含全草三株。洗净,捣烂,敷患眼眉弓,一至二日换药一次。(《浙扛民间常用草药》)

    ⒂治雷公藤中毒:鲜蛇含全草二至四两,鲜构树枝梢(连叶)七、八枝。捣烂取汁,加鸭蛋清四只混匀,灌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⒃产后泻痢用蛇含极一反,浓煎服下。

    ⒄刀伤出血。用蛇含草捣烂敷伤处。

    ⒅身面恶癣。用蛇含草加生矾研敷。

    ⒆蜈蚣、蝎伤用蛇含划揉碎敷伤处。

    ⒇痈肿瘀血、产后积血等。作蛇含、大黄、附子、芍药、大戟、细辛、独活,黄芩、当归,莽草、蜀椒各一两,薤白十四枚,共研为末,在夺酒中泡一夜,加猪油二斤熬成膏收存,用时每服一弹丸大的经量,温酒送下。一天服两次。病在体外,则用膏敷涂。此方名"蛇含膏"。

    临床应用

    治疗肠梗阻:取鲜蛇含全株4两,捣烂绞汁,冲入等量童便,稍加热,缓缓服下。冬季用干品,每次2两作煎剂,冲等量童便内服,同样有效。服药后如有剧烈呕吐吐出药液时,应补足服药量;采取小量多次服药方法,一般第2次服药即不呕吐。临床试治数例,均在24小时内见效。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蛇含拼音注音Shé Hán别名

    蛇衔、威蛇、小龙牙、紫背龙牙、紫背草、蛇含草、蛇包五披风、五匹风、五皮风、地五甲、五爪龙、地五加、五爪虎、五叶莓、地五爪、五虎下山、五爪风、五星草、五虎草、五爪金龙、五叶蛇莓、狗脚迹

    英文名Herb of Klein cinquefoil出处

    出自《神农本草经》。

    1.《名医别录》:蛇含生益州山谷。八月采,阴干。

    2. 陶弘景:蛇衔有两种,并生石上,当用细叶黄花者,处处有之。亦生黄土地,不必皆 生石上也。

    3.《纲目》:蛇含,草也,其叶似龙牙而小,背紫色,故俗名小龙牙,又名紫背龙牙; 苏颂《图经》重出紫背龙牙,今并为一。此二种:细叶者名蛇衔,大叶者名龙衔,亦入疮膏用。

    来源

    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蛇含委陵菜的带根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tentilla kleiniana Wight et Arn.

    采收和储藏:栽种后每年可收2次,在5月和9-10月挖取全草,抖净泥沙,拣去杂质,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3000m的田边、水旁、草甸及山坡草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辽宁、陕西、西藏等地。

    原形态

    蛇含委陵菜,一年生、二年生或多年生宿根草本。多须根;茎平卧,具匍匐茎,常于节处生根并发育出新植株,花茎被疏柔毛或开展长柔毛。基生叶为近于鸟足状5小叶;叶柄被疏柔毛或开展长柔毛。基生叶为近于鸟足状5小叶;叶柄被疏柔毛或开展长柔毛,小叶近无柄稀有短柄;托叶膜质,淡褐色,外被疏柔毛或脱落近无毛;小叶片倒卵形或长圆卵形,长0.5-4cm,宽0.4-2cm,先端圆钝,基部楔形,边缘有多数急尖或圆钝锯齿,两面被疏柔毛,有时上面脱少近无毛或下面沿脉被伏生长柔毛;下部茎生叶有5小叶,上部茎生叶有3小叶,与基生相似,唯叶柄较短,托叶草质,卵形至卵状披针形,全缘,稀有1-2齿,先端急尖或渐尖,外被疏长柔毛。花两性;聚伞花序密集枝顶如假伞形,花梗密被开展长柔秘,下有茎生叶如苞片状;花直径0.5-1cm;萼片5,三角卵圆形,先端急尖或渐尖,副萼片5,披针形或椭圆披针形,先端急尖或渐尖。,花时比萼片短,果时略长或近等长,外被疏长柔毛;花瓣5,倒卵形,先端微凹。,长于萼片,黄色;花柱近顶生。瘦果近圆形,一面稍平,直径约0.5mm,具皱纹。花、果期4-9月。

    栽培

    生特学特性,喜阳光充足、气候温和、较湿润的环境,适应性较强,在高山同、丘陵、平坝都可栽培。对土壤无严格选择,常野生在荒地、田边或路旁,以地势向阳、较肥沃、潮湿的夹砂土栽培较好。

    栽培技术,以分株繁殖为主。挖取老株匍匐茎上着生的新株作为种苗,每株都要带须根,春季2-3月或秋季9-10月栽种,以秋栽为好,按行窝距各20cm开窝,每窝栽苗2-3株,盖土压昆,并施稀薄人畜粪水。

    田间管理,栽后要及时淋水。秋季栽种的,当年12月中耕除草、追肥1次,以后每年要随时拔除杂草,并于5月和9-10月两次收获后,浅中耕、假定肥1次。肥料用人畜粪水或硫酸铵,连续采收3-4年后,需换地栽培。

    性状

    性状鉴别,全体长约40cm。根茎粗短,根多数,须状。茎细长,多分枝,被疏毛。叶掌状复叶;基生叶有5小叶,小叶倒卵形或倒披针形,长1-5cm,宽0.5-1.5cm,边缘具粗锯齿,上下表面均被毛,茎生叶有3-5小叶。花多,黄色。果实表面微有皱纹。气微,味苦、微涩。

    显微鉴别,叶表面观:上下表能上能下细胞垂周壁平直或微弯曲。气孔不定式或不等式。非腺毛微弯曲,长112-950μm,直径20μm。草酸钙簇晶直径28μm。

    化学成分

    全株含仙鹤草素(agrimoniin),蛇含鞣质(potentillin),长梗马铃素(pedunculagin)。

    归经

    肝;肺经

    性味

    味苦;性现寒

    功能主治

    清热定惊;截疟;止咳化痰;解毒活血。主高热惊风;疟疾;肺热咳嗽;百晶咳;痢疾;疮疖肿毒;咽喉肿痛;风火牙痛;带状疱疹;目赤肿痛;虫蛇咬伤;风湿麻木;跌打损伤;月经不调;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鲜品倍量。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或捣汁涂;或煎水含漱。

    复方

    ①治小儿惊风: 一、五皮风四钱,土升麻三钱,辰砂草二钱,银花藤二钱,土瓜根二钱。煎水服。二、五皮风三钱,全虫一个,僵虫一个,朱砂五分。各药研成细末,混合 成散剂,开水吞服。(《贵阳民间药草》)②治温疟、发高烧、咳嗽: 五匹风五钱,白蔹二钱,紫苏三钱。加水煎汤,于发疟前两小 时服用,每日一剂,连服三剂。(《贵州民间方药集》)③治疟疾: 蛇含五至七株(以无毛茎细者为好),泡开水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④治伤风咳嗽: 五皮风、排风藤。煎水服。

    ⑤治百日咳: 五皮风五钱,生姜三片。煎水服。

    ⑥治麻疹后热咳: 五皮风、白蜡花、楷杷花各三钱。研末,加蜂蜜蒸服。(④方以下出《 贵阳民间药草》)⑦治风湿麻木: 五匹风、生姜。熬水洗患处。(《贵州草药》)⑧治痈肿,偏头痛: 蛇含全草捣汁搽,或捣烂敷患处。(《湖南药物志》)⑨治金疮: 蛇含草捣烂敷之。(《肘后方》)⑩治赤疹: 蛇含草捣令极烂,敷之。 (《古今录验方》)11.治蛇咬伤: 五爪龙、山棕子各三两,一条边一两。上药一半煮汤,一半粹烂敷伤口。 (《闽东本草》)12.治螟蚁螫人,蛇含草挼敷之。(《斗门方》)13.治身面恶癣: 紫背草入生矾研,敷二、三次。(《仁斋直指方》)14.治角膜溃疡: 鲜蛇含全草三株。洗净,捣烂,敷患眼眉弓,一至二日换药一次。(《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15.治雷公藤中毒:鲜蛇含全草二至四两,鲜构树枝梢(连叶)七、八枝。捣烂取汁,加鸭蛋清四只混匀,灌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临床应用

    治疗肠梗阻。取鲜蛇含全株4两,捣烂绞汁,冲入等量童便,稍加热,缓缓服下。冬季用干品,每次2两作煎剂,冲等量童便内服,同样有效。服药后如有剧烈呕吐吐出药液时,应补足服药量;采取小量多次服药方法,一般第2次服药即不呕吐。临床试治数例,均在24小时内见效。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Bái Pāo别名白泡儿、白草莓、白蒲草来源蔷薇科白藨Fragaria nilgeerensis Schlecht.,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云南。性味苦,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续筋接骨。治风热咳嗽,百日咳,口腔溃疡,血尿,泌尿系感染:......
  • 别名口蘑来源真菌类担子菌纲伞菌目伞菌科白蘑Tricholoma mongolicum Imai,以子实体入药。生境分布夏秋两季雨后,尤其在立秋前后大量地产生在草原上,形成“蘑菇圈”。分布于河北、内蒙古。性味甘,平。功能主治宣肠益气,散血热,......
  • 拼音注音Bái Là Shù Yè出处《贵州植药调查》来源木犀种植物白蜡树的树叶,详“白蜡树皮“条。性味辛,温。功能主治调经,止血生肌。复方①治经闭:白蜡树叶研末,用酒、水各半吞服,早晚各服一次,每次一钱,连服三天。②治刀伤:白蜡树叶捣烂外......
  • 拼音注音Bái Là Shù Pí出处李承祜《药用植物学》来源为木犀科植物白蜡树的树皮。春、秋采收,剥取树皮,晒干。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山谷、山沟、林下。分布河北、山西、河南、陕西、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湖北,四川、贵州、广东、云南等地。原......
  • 拼音注音Bái Là Huā出处贵州来源为木犀科植物白蜡树的花。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白蜡树皮“条。功能主治止咳,定喘。治咳嗽,哮喘。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5钱。复方治哮喘咳嗽:白蜡花二钱,枇杷花三钱。米汤泡冰糖煎服。摘录《中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