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土荆皮

    《中国药典》:土荆皮拼音注音Tǔ Jīnɡ Pí来源

    本品为松科植物金钱松Pseudolarix kaempferi Gord. 的干燥根皮近根树皮。夏季剥取,晒干。

    性状

    本品根皮呈不规则的长条状,扭曲而稍卷,大小不一,厚2~5mm。外表面灰黄色,粗糙,有皱纹及灰白色横向皮孔,粗皮常呈鳞片状剥落,剥落处红棕色。内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平坦,有细致的纵向纹理。质韧,折断面呈裂片状,可层层剥

    离。气微,味苦而涩。树皮呈板片状,厚约至8mm,粗皮较厚,外表面龟裂状,内表面较粗糙。

    贮藏

    置干燥处。

    炮制

    洗净,略润,切丝,晒干。

    鉴别

    本品粉末淡棕色或棕红色。石细胞多,类长方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分枝状,直径30~96μm,含黄棕色块状物。筛胞大多成束,直径20~40μm,侧壁上有多数椭圆形筛域。黏液细胞类圆形,直径100~300μm 。树脂细胞纵向连接成管状,含红棕色至黄棕色树脂状物,有的埋有草酸钙方晶。木栓细胞壁稍厚,有的木化,并有纹孔。

    归经

    归肺、脾经。

    性味

    辛,温;有毒。

    功能主治

    杀虫,止痒。用于疥癣瘙痒。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醋或酒浸涂擦,或研末调涂患处。

    摘录《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土荆皮拼音注音Tǔ Jīnɡ Pí别名

    土槿皮(《中药通报》3(4):156,1957),荆树皮(《中国药植志》),金钱松皮(《药材学》)。

    出处

    《药材资料汇编》

    来源

    为松科植物金钱松树皮根皮。秋末剥取树皮或根皮、晒干。

    生境分布

    喜生于多阳光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广东等地多有栽培。产浙江、安徽、江苏等地。

    原形态

    金钱松,又名:金松、水树、金叶松。

    落叶乔木,高20~40米。茎干直立,枝轮生平展;长枝有纵纹细裂,叶散生其上,短枝有轮纹密生,叶簇生其上,作辐射状.叶线形,长约3~7厘米,宽1~2毫米,先端尖,基部渐狭,至秋后叶变金黄色。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为荣荑状,下垂,黄色,数个或数十个聚生在小枝顶端,基部包有无数倒卵状楔形之膜质鳞片;雌花单生于有叶之短枝顶端,由多数螺旋状排列的鳞片组成。球果卵形,直立,长约5~7.5厘米,径约3~6厘米,鳞片木质,广卵形至卵状披针形,先端微凹或钝头,基部心脏形,成热后脱落,苞片披针形,长6~7毫米,先端长尖,中部突起。种子每鳞2个,长8毫米,富油脂,有膜质长翅,与鳞片等长或梢短。花期4~5月。果期10~11月。

    性状

    ①根皮呈不规则的长条块片状,长短大小不一,扭曲而稍卷,厚约3~6毫米。外表面粗糙有皱纹及横向灰白色皮孔。木栓灰黄色,常呈鳞片状剥落,显出红棕色皮部。内表面红棕色或黄白色,较平坦,有纵向纹理。质脆,易断,断面红褐色,外皮颗粒性,内皮纤维性。气微弱,味苦而涩。

    ②树皮大多呈条状或片状,厚约1厘米,外表暗棕色,作龟裂状,外皮甚厚;内表面较根皮为祖糙。以形大、黄褐色、有纤维质而无栓皮者为佳。

    化学成分

    含土槿皮酸、酚性成分、鞣质及色素。

    性味

    《药材资料汇编》:"辛,温,有毒。"

    功能主治

    杀虫,止痒。用于疥癣瘙痒。《药材资料汇编》:"治癣疥。"

    用法用量

    外用:浸酒涂擦或研末调敷。

    复方

    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土荆皮一两,蛇床子一两,百部根一两,五倍子八钱,密陀僧六钱,轻粉二钱。共研细末备用。先以皂角煎水洗患处,再以元醋调药粉呈糊状,涂敷患部,上盖一层油纸,以保持药物潮润,每日换一次,直至痊愈。对病程短病情不太严重或散漫的患者,可用纱布包药糊,日擦数次,取得同样效果。(《中华皮肤科杂志》11(6):374,1965)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土荆皮拼音注音Tǔ Jīnɡ Pí别名

    罗汉松皮、土槿皮、荆树皮、金钱松皮。

    出处

    出自《药材资料汇编》

    来源

    药材基源:为松科植物金钱松的根皮及近根树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seudolarix amailis(Nelson) Rehd.[Larix amabilis Nelson;Pseudolarix kaempferi(Lindl.)Gord.]

    采收和储藏:春、秋两季采挖,剥取根皮,除支外粗皮,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1500m的山地针、阔叶树混交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多为栽培。

    原形态

    乔木,高达40m胸围达1.5m.树干直,树皮灰褐色,粗糙,不规则鳞片状开裂。一年生枝淡红褐色或淡红黄色,有光泽,老枝及短枝呈灰色或暗灰色。叶线形,柔软,扁平,长2-5.5cm,宽1.5-4mm,先端锐尖或尖,上面绿色,中脉稍明显,下面蓝绿色,中脉明显,每边有5-14条气孔线,长枝上叶辐射伸展,短枝上叶簇生。雄球花黄色,圆柱状,下垂;雌球花紫红色,直立,椭圆形,长约1.3cm,有短梗。球果卵圆形或倒卵圆形,长6-7.5cm,径4-5cm,熟时淡红褐色;中部种鳞卵状披针形,长2.8-3.5cm,两侧耳状,先端钝有凹缺,脊上密生短柔毛;苞鳞长约种鳞的1/4-1/3,卵状披针形,边缘有细齿。种子卵圆形,白色,种翅三角状披针形,淡黄色或淡褐黄色,有光泽。花期4-5月,果熟期10-11月上旬。

    性状

    1.性状鉴别 根皮呈不规则的长条状或稍扭曲而卷成槽状,长短及宽度不一,厚2-5mm,外表面粗糙,深灰棕色,具纵横皱纹,并有横向灰白色皮孔,栓皮常呈鳞片状剥落。内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平坦,有细致的纵向纹理。质坚韧,折断面裂片状。树皮呈板片状,栓皮较厚,外表面龟裂状,内表面较粗糙。气微,味苦涩。以片大而整齐、黄褐色者为佳。

    2.显微鉴别 根皮横切面:木栓细胞常脱落。栓内层约3列细胞,含棕色物。皮层和韧皮部散在石细胞、树脂细胞及多数粘液细胞。韧皮部荆皮部筛胞成群散在,外侧筛胞颓废;射线细胞1列,常弯曲。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3.粉末特征:检棕红色。①石细胞大多成群,类方形、类长方形或不规则分枝状,直径30-100μm,壁厚达34μm,层纹微波状,孔沟极细密,大多含黄棕色块状物。②筛胞直径16-40μm,侧壁有多数椭圆形筛域,排列成网状。粘液细胞类圆形,直径100-300μm。长达360μm。③树脂细胞纵向连接成管状,含红棕色至黄棕色树脂状物,有的埋有草酸钙方晶。④木栓细胞棕色,壁稍厚,有的木化,并可见细小圆纹孔。

    毒性

    土荆甲酸和乙酸对小鼠1次iv的LD50及95%置信限分别为486(430-548)mg/kg和423(404-442)mg/kg,对小鼠ip的LD50为397(347-453)mg/kg和316(285-351)mg/kg,小鼠iv后出现痉挛,头颈部强直,5分钟左右痉挛缓解,呈无力弛缓状态,张口呼吸等中毒症状,3小时后逐渐恢复,死亡多在24小时内。

    土荆甲酸和乙酸对大鼠一次ig的LD50和治疗指数,安全指数:取体重234±31g的雌性大鼠110只,分成11组,每组10只,土荆甲酸和乙酸各为5和6组,剂量按等比级数给药,1次ig,观察1wk内大鼠的死亡数,按上法统计LD50。又取妊娠7d大鼠100只,分成10组,各组于妊娠d71次ig不同剂量的土荆甲酸和乙酸,给药后d6解剖,纪录未孕大鼠数,按上法计算抗早孕LD50和ED50、治疗指数和安全指数。

    土荆甲酸与乙酸母核相同,差别主要是七元环的C-7部位,前者连-甲基,若将甲基改为季羰甲基,则对大鼠、仓鼠的抗早孕作用和对大鼠的毒性都明显大于土荆甲酸。土荆乙酸无论对大鼠ig或对小鼠的iv、ip的毒性,皆明显大于土荆甲酸,毒性与抗早孕作用亦相应。

    化学成分

    根皮含土荆皮酸(pseudolaric acid)A、B、C、D、E,土荆皮酸C2即是去甲基土荆皮酸(demethylpseudolaric acid)B,土荆皮酸A-β-D-葡葡糖甙(pseudolaric acid A-β-D-glu-coside),土荆皮酸B-β-D-葡萄糖甙(pseudolaric acid B-β-D-gluco-side),金钱松呋喃酸(pseudolarifuroic),白桦脂酸(betulin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β-sitosterol-β-D-glucoside)。种子含土荆皮内酯(pseudolarolide)E、H,以及土荆皮内酯A、B、C、D、I。树轮中含铅、铁、钙、锰、锌五种无素。

    药理作用

    本品的有机酸、乙醇浸膏及苯浸膏,对我国常见的10种致病真菌均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其用量0.1-1mg/ml,对许兰黄癣菌、絮状表皮癣菌、铁锈色小芽孢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和白色念珠菌即有杀菌作用。抗菌作用以有机酸最强,乙醇浸膏次之,苯浸膏再次。电镜观察可见石膏样癣菌细胞结构变性,线粒体等细胞器消失,细胞膜明显皱缩,呈憩室样反折入胞浆内。

    1.抗真菌作用 取0.2cm的石膏样癣菌菌落移种于Sabourand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3wk后切直径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Bái Yǐnɡ Tái Cǎo来源药材基源:为莎草科植物白颖苔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rex rigescens(Franch.)V.Krecz.[C.stenophylla Wahlb.var.rigescens Fr......
  • 拼音注音Bái Fàn Shù别名鱼眼木、鹊饭树来源大戟科白饭树属植物白饭树Fluggea virosa (Roxb. ex Willd.)Baill.[F. microcarpa Bl.],以全株入药。随用随采,多鲜用。性味苦、微涩,凉。......
  • 拼音注音Bái Fàn Shù Yè出处《生草药性备要》来源为大戟科植物白饭树的枝叶。生境分布生于溪旁、路边、灌木丛中。分布广西、湖南,贵州,广东、台湾等地。原形态白饭树(《生草药性备要》),又名:金柑藤,鱼骨菜,白鱼眼、鱼眼木、白火炭、白......
  • 《中药大辞典》:白饭树根拼音注音Bái Fàn Shù Gēn别名薏米蕴(《岭南采药录》),鱼眼报(《南宁市药物志》)。出处《南宁市药物志》来源为大戟料植物白饭树的根,随时可采,洗净,切片,晒干。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白饭树叶“条。化学成分树皮......
  • 拼音注音Bái Fàn Dòu别名云藊豆、四季豆、龙爪豆(《植物名实图考》),唐豇、隐元豆(《植物学大辞典》),云豆、六月鲜、龙骨豆、二生豆、三生豆、唐豆(《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白豆、粉豆(《陆川本草》)。出处《陆川本草》来源为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