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头发七

    《全国中草药汇编》:头发七拼音注音Tóu Fɑ Qī别名

    黑丝草

    来源

    地衣类松萝科发属植物亚洲树发Alectoria asiatica Du Rietz,以叶状体入药。四季可采,去杂质,晒干。

    性味

    淡,平。

    功能主治

    滋补肝肾,收敛止汗。用于头晕,洗净,肾虚体弱,遗精,盗汗;外用治黄水疮。

    用法用量

    2~3钱;外用适量,研粉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头发七拼音注音Tóu Fɑ Qī别名

    黑丝草

    出处

    《陕西中草药》

    来源

    为松萝科植物亚洲树发丝状体。全年可采,去净杂质,晒干。

    生境分布

    寄生于高山松树等枯木上。分布陕西、四川等地。

    原形态

    寄生地衣植物。全体呈细丝状,黄褐色或淡棕黑色,长可达20厘米,基部着生于大树枯木上,悬垂向下。侧枝甚多,细而短,枝上生盘状子器,另一端紧贴于其它侧枝上。粉芽和针芽均缺。

    性味

    淡,平。

    功能主治

    滋阴补肾,利水消肿,明目。治肾虚体弱,头痛,头晕,心悸,遗精,盗汗,淋症,水肿,黄水疮,目疾。

    复方

    ①治头晕目眩:头发七、瑞苓草,羌活、藁本各三钱,石花五钱,水煎服。

    ②治淋病:头发七五钱,八月瓜四钱,茱苓草三钱,水煎服,黄酒为引。

    ③治黄水疮:头发七、雄黄、白矾各适量,研成细粉,撒布患处。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头发七拼音注音Tóu Fɑ Qī别名

    黑丝草、人头七、黑丝带

    出处

    出自《陕西中草药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松萝科植物亚洲树发、双色树发、树发、沟树发的地衣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Alectoria asatica Du Rietz [Bryo-ria asiatica(Du Rietz)Brodo er Hawksw.]2.Alecto-ria bicolor(Ehrh.)Nyl.[Bryoria bicolor (Ehrh.)Brodo et Hawksw.]3.Alectoria jubata(L.)Ach.4.Alectoria sulcata Nyl.[Sulcaria sulcata(Levl.)Bystr.ex Brodo er Hawksw.]

    采收和储藏:全年可采,去净杂质,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于多种阔叶树或云杉的枝干上。

    2.生于多种树的枝干上。

    3.生于针叶树的树干或树枝上。

    4.生于树枝干。

    资源分布:1.分布于东北及陕西、甘肃、台湾、湖北、四川等地。

    2.分布于黑龙江、内蒙古、陕西、甘肃、台湾、云南等地。

    3.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陕西、甘肃、台湾、云南等地。

    4.分布于陕西、安微、台湾、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原形态

    1.具粉芽,子囊盘侧生于分枝上,圆盘形。

    2.全体具两种色泽,灰绿色为初期嫩枝色泽,老后则呈赭褐色,枝尖呈灰绿色。枝上端具芽堆,呈颗泣状。

    3.无假杯点,有时有白色粉芽;髓部白色,疏松,遇5%-10%氢氧化钾溶液微呈红色。

    4.枝体基部明显扁平,而顶端则为圆柱形,有显着纵条沟;枝表灰白色、灰褐色,顶端黑褐色或暗褐色,平滑,无粉芽和假杯点。子囊盘顶部侧生,圆盘状,直径3-8mm。盘面淡褐色,有灰白色粉霜,缘部有缘毛。

    化学成分

    亚洲树发的地衣丝状体含松萝酸(usnic acid).沟树发的地衣丝状体含绿树发酸(virensic acid),赤星衣酸乙酯(ethyl haematommate),瑞藏酸(rhizoniacid),赤星衣酸(haematommic acid).

    归经

    肝;肾;膀胱经

    性味

    淡;性平

    功能主治

    滋肾养肝;涩精止汗;利水消肿;收湿敛疮。。主肾虚体弱;头目眩晕;心悸;遗精;盗汗;淋症;水肿;黄水疮

    用法用量

    内服:水煎,9-15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撒布。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中药大辞典》:刺瓜米草拼音注音Cì Guā Mǐ Cǎo别名刺梭罗出处《贵州草药》来源为百合科植物刺瓜米草的根。全年可采。生境分布生于阴山岩缝。分布云南、贵州等地。原形态灌木,茎枝均具针刺。叶互生,硬革质,有柄,叶片长椭圆形,长1.2~2......
  • 拼音注音Cì Gài Cǎo别名大刺盖出处《四川常用中草药》来源为菊科植物罗平蓟的根。秋季采根,晒干。生境分布生于路旁草丛中向阳处。分布四川等地。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达1.5米。根粗壮,须根白色。茎直立,具明显纵棱槽,疏生卷曲的细柔毛。叶互......
  • 《全国中草药汇编》:刺石榴拼音注音Cì Shí Liu别名山石榴来源蔷薇科蔷薇属植物峨眉蔷薇Rosa omeiensis Rolfe,以果入药。果成熟时采,去果柄及宿萼,晒干。性味微酸、苦,平。功能主治止血,止痢。用于吐血,衄血,崩漏,白带......
  • 拼音注音Cì Zhú Yè来源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车简竹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ambusa sinospinosa Mc Clure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随采随用。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河流两岸或村落附近。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南、西......
  • 《中药大辞典》:刺竹笋拼音注音Cì Zhú Sǔn别名芳竹笋(《岭南采药录》)出处《纲目》来源为禾本科植物箣竹的苗。生境分布通常栽培于向阳山坡或河流沿岸之较高处。分布广东、广西、贵州、四川等地。原形态箣竹(赞宁《笋谱》),又名:竻竹、答黎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