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榆白皮

    《中药大辞典》:榆白皮拼音注音Yú Bái Pí出处

    《药性论》·《本经》原作榆皮

    来源

    为榆科植物榆树树皮或根皮的韧皮部。春季或8~9月间割下老枝条,立即剥取内皮晒干。

    生境分布

    生于河堤、田埂和路边;山麓、沙地上亦有生长。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原形态

    榆树(陶弘景),又名:粉(《诗经》),白榆(《毛诗传》),白枌(《尔雅》),零榆(《本经》),枌榆(《尔雅》郭璞注),榆钱树(《救荒本草》),钻天榆,钱榆、家榆。

    落叶乔木,高达90米。树皮暗灰褐色,粗糙,有纵沟裂;小枝柔软,有毛,谈灰黄色。单叶互生;倒卵形、椭圆状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2~8厘米,宽2~2.5厘米。先端锐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楔形,边缘通常单锯齿,上面暗绿色,无毛,下面幼时有短柔毛,老时仅脉腋有白色茸毛;叶柄长2~8毫米,有毛;托叶披针形,长1厘米,有毛。花先叶开放,簇生,有短梗;花萼4~5裂;雄蕊4~5,花药紫色;子房扁平,花柱2。翅果倒卵形或近圆形,光滑,先端有缺口。种子位于中央,与缺口相接,长1~1.5厘米。花期3~4月。果期4~6月。

    本植物的叶(榆叶)、花(榆花)、果实或种子(榆荚仁)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化学成分

    含β-谷甾醇、植物甾醇、豆甾醇等多种甾醇类及鞣质、树胶、脂肪油。

    归经

    ①《纲目》:"手足太阳、手阳明经。"

    ②《本草求真》:"入胃,大、小肠。"

    性味

    甘,平。

    ①《本经》:"味甘,平。"

    ②《别录》:"无毒。"

    ③《医林纂要》:"甘,寒。"

    注意

    胃气虚寒者慎服。

    功能主治

    利水,通淋,消肿。治小便不通,淋浊,水肿,痈疽发背,丹毒,疥癣。

    ①《本经》:"主大小便不通,利水道,除邪气。"

    ②《别录》:"主肠胃邪热气,消肿,疗小儿头疮痂疕。"

    ③《药性论》:"主利五淋,治不眠,疗齁。焙杵为末,每日朝夜用水五合,末二钱,煎如胶服。"

    ④孟诜:"主暴患赤肿,以皮三两捣,和三年醋滓封之,日六、七易,亦治女人妒乳肿。"

    ⑤《日华子本草》:"通经脉。涎,敷癣。"

    ⑥《纲目》:"利窍,渗湿热,行津液,消痈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钱;或研末。外用:煎水洗、捣敷或研末调敷。

    复方

    ①治小便出血,水道中涩痛:榆白皮(锉)三两,冬葵子一合,滑石二两,石韦(去毛)、瞿麦(用穗)、生干地黄各-两。上六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六分,去滓,入笔头灰半钱匕,搅匀,食前温服。(《圣济总录》榆白皮汤)

    ②治妊娠小便不利:葵子一升,榆白皮一把(切)。上二味,以水五升,煮五沸,服一升,日三。(《千金方》)

    ③治虚劳尿白浊:榆白皮,切,二斤,水二斗,煮取五升,分五服。(《千金方》)

    ④治身体暴肿满:榆皮捣屑,随多少,杂米作粥食,小便利。(《备急方》)

    ⑤治堕胎后,下血不止:榆白皮(刮净,锉碎)、当归(切,焙)各半两。上二味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生姜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服。(《圣济总录》榆白皮煮散)

    ⑥治赤流肿丹毒:榆根白皮作末,鸡子白和敷之。(《千金方》)

    ⑦治风热肿毒,项生瘰疬:榆白皮(锉)、槐白皮(锉),赤小豆、大麦面、桑白皮(锉)、川朴硝、皂荚(去黑皮,涂酥炙微黄焦,去子),以上各半两。捣细罗为散,用鸡子清和如膏,旧布上摊可依肿大小贴之,干即易之。(《圣惠方》榆白皮散)

    ⑧治痈疽发背:榆根白皮,切,清水洗,捣极烂,和香油敷之,留头出气,燥则以苦茶频润,不粘更换新者,将愈,以桑叶捣烂随大小贴之,口合乃止。(《救急方》)

    ⑨治外伤性出血:榆树韧皮,放在75%的酒精中浸泡七天,取出阴干,研细末外用。(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⑩治火灼烂疮:榆白皮熟捣封之。(《千金髓方》)

    ⑾治烧、烫伤:榆树皮10克,太黄10克,酸枣树皮10克。用75%酒精浸泡48小时过滤,取滤液。用时清洁创面,用喷雾法向患部喷撒。(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⑿治小儿白秃疮:榆白皮捣末,醋和涂之。(《子母秘录》)

    各家论述

    《纲目》:"榆皮、榆叶,性皆滑利下降,故人小便不通,五淋肿满,喘嗽不眠,经脉胎产诸证宜之。本草十剂云,滑可去着,冬葵子、榆白皮之属,盖亦取其利窍,渗湿热,消留着有形之物尔。气盛而壅者宜之。若胃寒而虚者,久服渗利,恐泄真气。"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榆白皮拼音注音Yú Bái Pí别名

    榆皮、榆根白皮、榆树皮

    出处

    出自《药性论》;本经;1.陶弘景:(榆白皮) 即今榆树剥取皮,刮去上赤皮,亦可临时用之。

    2.《纲目》:按王安石《字说》云:杨藩俞柔,故谓之榆;其粉则有分之之道,故谓之扮;其荚飘零,故曰零榆。

    来源

    药材基源:为榆科植物榆树的树皮、根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Ulmus pumila L.

    采收和储藏:春、秋季采收根皮;春季或8-9月间割下老枝条,立即剥取内皮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河堤、田埂和路边;山麓、沙地上亦有生长。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及西藏等地,长江以南多系栽培。

    原形态

    落叶乔木,树干端直,高达20m。树皮暗灰褐色,粗糙,有纵沟裂;小枝柔软,有毛,浅灰黄色。叶互生,纸质;叶柄长2-10m,有毛;托叶早落;叶片倒卵形、椭圆状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2-8cm,宽1.2-2.5cm,先端锐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楔形,上面暗绿色,无毛,下面幼时有短毛,老时仅脉腋有毛,边缘具单锯齿;侧脉明显,9-18对。花先叶开放,簇年成聚伞花序,生于去年枝的叶腋;花被针形,4-5裂;雄蕊与花被同数,花药紫色;子房扁平,1室,花柱2。翅果近圆形或倒卵形,长1-1.5cm,宽0.8-1.2cm,光滑,先端有缺口,种子位于翅果中央,与缺口相接;果柄长约2mm。花期3-4月,果期4-6月。

    性状

    性状鉴别 本品呈板片状或浅槽状,长短不一,厚3-7mm。外表面浅黄白色或灰白色,较平坦,皮孔横生,嫩皮较明显,有不规则的纵向浅裂纹,偶有残存的灰褐色粗灰;内表面黄棕色,具细密的纵棱纹。质柔韧,纤维性。气微,味稍淡,有粘性。

    化学成分

    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等多种甾醇类;及鞣质、树胶、脂肪油。

    药理作用

    抗菌作用 榆白皮制成的药粉50mg/ml对甲、乙型链球菌有抑菌作用,100mg/ml对白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伤寒杆菌有抑菌作用,200mg/ml对大肠杆菌、结核杆菌有抑菌作用。

    归经

    肺;脾;膀胱经

    性味

    甘;性微寒

    注意

    脾胃虚寒者慎服

    功能主治

    利水通淋;祛痰;消肿解毒。主小便不利;淋浊;带下;咳喘痰多;失眠;内外出血,难产胎死不下;痈疬;秃疮;疥癣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研末。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或研末调敷。

    复方

    ①治小便出血,水道中涩痛: 榆自皮(挫)三两,冬萎子一合,滑石二两,石韦(去毛)、翟麦(用穗)、生干地黄各一两。上六昧粗捣筛,每服五钱巴,水一盏半,煎至六分,去滓,八笔头灰半钱巴,搅匀,食前温服。 (《圣济总录》榆自皮汤)②治妊娠小便不利: 葵子一升,榆白皮一把(切)。上二味,以水五升,煮五沸,服升,日三。 (《千金方》)③治虚劳尿自浊: 榆白皮,切,二斤,水二斗,煮取五升,分五服。 (么千金方》)④治身体暴肿满: 榆皮捣屑,随多少,杂米作粥食,小便利。(《备急方》)⑤治堕胎后,下血不止: 榆白皮(刮净,挫酵)、当归(切、焙)各半两。上二味捣筛,每服三钱巴。水一盏,人生姜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服。 (《圣济总录》榆自皮煮散)⑥治赤流肿丹毒t 榆根白皮作末,鸡子白和敷之。(《千金方》)⑦治风热肿毒,项生瘦疡: 榆自皮(挫)、槐白皮(挫)、赤小豆、大麦面、桑自皮(挫)、川朴硝、皂荚(去黑皮,涂酥炙微黄焦,去子),以上各半两。捣细罗为散,用鸡于渭和如冒,旧布上摊可依肿大小贴之,干即易之。 (《圣惠方》榆白皮散)⑧治痈疽发背: 榆根自皮,切,清水洗,捣极烂,和香油敷之,留头出气,燥则以苦茶频润,不粘更换新者,将愈,以桑叶捣烂随大小贴之,口合乃止。 (《救急方》)⑨治外伤性出血: 榆树韧皮,放在75露的酒精中浸泡七天,取出阴干,研细末外用。 (徐外阳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⑩治火灼烂疮: 榆白皮熟捣封之。 (《干金髓方》)(11)治烧、烫伤: 榆树皮10克,大黄10克,酸枣树皮10克。用75怒酒精浸泡48小时过滤,取滤液。用时清洁创面,用喷雾法向患部喷撤。 (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12)治小儿白秃疮: 榆自皮捣末,醋和涂之。 (《于母秘录》j

    各家论述

    1.《纲目》:榆皮、榆叶,性皆滑利下降,故人小便不通,五淋肿满,喘嗽不眠,经脉胎产谐证宜之。本草十剂云,滑可去着,冬葵子、榆自皮之属,盖亦取其利窍,渗湿热, 消留着有形之物尔。气盛而壅者宜之。若胃寒而虚者,久服渗利,恐泄真气。

    2.《本经》:主大小便不通,利水道,除邪气。

    3.《别录》:主肠胃邪热气,消肿。

    4.《药性论》:主利五淋,治不眠。焙杵为末,每日朝夜用水五合,末二钱,煎如胶服。

    5.孟说:主暴患赤肿,以皮三两捣,和三年醋滓封之,日六、七易,亦治女人妒乳肿。

    6.《日华子本草》:通经脉。涎,敷癣。

    7.《纲目》:利窍,渗湿热,行津液,消痈肿。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Bì Lì Guǒ别名王不留行[广西、广东]、凉粉果、爬墙虎、木馒头、木莲、络石藤、风不动来源桑科榕属植物薜荔Ficus pumila L.,以花序托(俗称果实)入药。(其不育枝为络石藤一种,参阅“络石藤”项下)。花序托成熟后采摘,......
  • 《中药大辞典》:薜荔根拼音注音Bì Lì Gēn出处《福建中草药》来源为桑科植物薜荔的根。随时可采。晒干备用。性味苦,平。功能主治祛风除湿,舒筋通络。治头痛眩晕,关节风湿痛,产后风。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两。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
  • 拼音注音Bì Lì Zhī来源药材基源:为桑科植物薜荔的乳汁。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Ficus pumila L.采收和储藏:随时可采。割破茎皮,待乳汁流出后收集。也可取自叶中。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旷野树上或村边残墙破壁上或石灰岩山坡上。资......
  • 拼音注音Bànɡ别名圆蚌来源软体动物门瓣鳃纲蚌科圆蚌Anodonta pacifica (Heude),以肉、贝壳入药。生境分布四川。性味甘、咸,凉。功能主治肉:除湿,明目。主治崩漏,带下,痔疮肿痛。用量4~6两。壳:化痰消积。治反胃呕吐,......
  • 《中药大辞典》:蚌兰叶拼音注音Bànɡ Lán Yè别名红蚌兰叶(广东中药》Ⅱ)出处《广东中药》Ⅱ来源为鸭跖草科植物紫万年青的叶。春、秋均可采收,晒干或鲜用。生境分布多栽培供观赏。分布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原形态紫万年青,又名:紫蒀、紫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