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玉蜀黍根

    《中药大辞典》:玉蜀黍根拼音注音Yù Shǔ Shǔ Gēn别名

    抓地虎(《贵州民间方药集》)。

    出处

    《纲目》

    来源

    禾本科植物玉蜀黍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玉蜀黍"条。

    功能主治

    利尿,去瘀。治砂淋,吐血。

    ①《纲目》:"主治淋沥沙石,痛不可忍,煎汤频饮。"

    ②《岭南采药录》:"利小便。"

    ③《贵州民间方药集》:"解热毒,去瘀。"

    ④《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土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4两。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玉蜀黍根拼音注音Yù Shǔ Shǔ Gēn别名

    玉蜀黍、抓地虎

    英文名root of Indian Corn, root of Maize出处

    出自《纲目》。

    来源

    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玉蜀黍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Zea mays L.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挖,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全国各地广泛栽培。

    原形态

    玉蜀黍,高大的一年生栽培植物。秆粗壮,直立,高1-4m,通常不分枝,基部节处常有气生根。叶片宽大,线状披针形,边缘呈波状皱折,具强壮之中脉。在秆顶着生雄性开展的圆锥花序;雄花序的分枝三棱状,每节有2雄小穗,1无柄,1有短柄;每1雄小穗含2小花,颖片膜质,先端尖;外稃及内稃均透明膜质;在叶腋内抽出圆柱状的雌花序,雌花序外包有多数鞘状苞片,雌小穗密集成纵行排列于粗壮的穗轴上,颖片宽阔,先端圆形或微凹,外稃膜质透明。花、果期7-9月。

    化学成分

    根含芳甙Ⅱ和R-芳香甙Ⅲ。

    归经

    心;肾;膀胱经

    性味

    味甘;性平

    功能主治

    利尿通淋;祛瘀止血。主小便不利;水肿;砂淋;胃痛;吐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g。

    各家论述

    1.《纲目》:主治淋沥沙石,痛不可忍,煎汤频饮。

    2.《岭南采药录》:利小便。

    3.《贵州民间方药集》:解热毒,去瘀。

    4.《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吐血。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石英拼音注音Bái Shí Yīnɡ来源为一种块状的二氧化硅矿石。全年可采挖,拣选纯白色的供用。性状呈不规则的块状,多具棱角,大小不一。全体呈白色或乳白色,有的微带黄色。表面不平坦而光滑,有脂肪样光泽。质极坚硬,体重,......
  • 《中国药典》:白矾拼音注音Bái Fán别名明矾、矾石英文名ALUMEN来源本品为硫酸盐类矿物明矾石经加工提炼制成。性状本品呈不规则的块状或粒状。无色或淡黄白色,透明或半透明。表面略平滑或凹凸不平,具细密纵棱,有玻璃样光泽。质硬而脆。气微,......
  • 拼音注音Bái Lè Yuǎn别名白茨叶(《分类草药性》),白竻花叶(《福建中草药》)。出处《生草药性备要》来源为五加科植物白竻的嫩枝叶。全年可采。原形态植物形态详“刺三甲“条。性味《本草求原》:“苦辛,微寒。“功能主治治痈肿,疗疮,疥癞,......
  • 拼音注音Bái Lè Zhī Yè别名白茨叶、白勒远英文名Acanthopanox trifoliatus (L.)Merr.来源药材基源:为五加科植物白簕的嫩枝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canthopanax trifoliatus (L......
  • 拼音注音Bái Fěn Jué别名小蕨萁来源蕨类中国蕨科华北粉背蕨Aleuritopteris kuhnii (Milde)Ching,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东北、内蒙古、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河南、四川、贵州、云南。性味苦,寒。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