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盐麸叶

    《中药大辞典》:盐麸叶拼音注音Yán Fū Yè出处

    《开宝本草》

    来源

    为漆树科植物盐肤木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盐麸子"条。

    化学成分

    含槲皮甙、没食子酸甲酯、并没食子酸。

    性味

    ①《本草求原》:"酸咸,寒。"

    ②《陆川本草》:"性凉,味酸。"

    功能主治

    化痰止咳,收敛,解毒。治痰嗽,便血,血痢,盗汗,疮疡。

    ①《本草求原》:"除痰饮咳嗽,生津止渴,解热毒、酒毒,喉痹,下血,血痢,功同五倍。"

    ②《贵州民间方药集》:"强心壮脑。"

    ③《陆川本草》:"收敛,解毒。治盗汗,蛇咬或蜈蚣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鲜者1~2两。外用:捣敷或捣汁涂。

    复方

    ①治蛀节疽、五掌疽、对口疮:盐肤本鲜叶或树枝的二重皮适量,糯米饭少许,杵烂涂患处。(《闽东本草》)

    ②治蜂螫伤:盐肤叶捣烂,绞汁擦伤处。(《湖南药物志》)

    ③治痛风:盐肤叶捣烂,桐油炒热,布包揉痛处。(《湖南药物志》)

    ④治目中星翳:新鲜盐肤木叶,折断,有乳浆样白汁流出,盛于小磁杯内,用灯芯蘸药汁点患处(一天点二次)。点后闭目十分钟,稍有刺痛感。(《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⑤治骨折,毒蛇咬伤:盐酸树鲜叶捣烂敷患部。(《云南中草药选》)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盐麸叶拼音注音Yán Fū Yè英文名Leaf of Chinese Sumac出处

    出自《开宝本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漆树科植物盐肤木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hus chinensis Mill.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随采随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50-2300m的石灰山灌丛、疏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全国各地。

    原形态

    盐肤木,落叶小乔木或灌木,高2-10m。小枝棕褐色,被锈色柔毛,具圆形小皮孔。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叶轴及柄常有翅;小叶5-13,小叶无柄;小叶纸质,多形,常为卵形或椭圆状卵形或长圆形,长6-12cm,宽3-7cm。先端急尖,基部圆形,边缘具粗锯齿或近无毛,叶背被锈色柔毛。圆锥花序宽大,顶生,多分枝,雄花序长30-40cm,雌花序较短,密被锈色柔毛;花小,杂性,黄白色;雄花花萼裂片卵形,长约1mm,花瓣倒卵形状长圆形,长约2mm,开花时外卷,雄蕊伸出,花丝线形,花药卵形;雌花花萼裂片较短,长约0.6mm,花瓣椭圆状卵形,长约1.6mm;花盘无毛;子房卵形,长约1mm,密被白色微柔毛;花柱3,柱头头状。核果球形,略压扁,径约4-5mm,被具节柔毛和腺毛,成熟时红色,果核径3-4mm。花期8-9月,果期10月。

    化学成分

    含槲皮甙(Quercitrin)、没食子酸甲酯(Methlgallate)、并没食子酸(Ellagic acid),3,25-环氧模绕醇酸(semimoronic acid),盐肤木酸(semialatic acid0。

    性味

    味酸、微苦、性凉

    功能主治

    止咳;止血;收敛;解毒。主痰嗽;便血;血痢,盗汗;痈疽;疮疡;湿疹;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鲜品捣烂敷;或捣汁涂。

    复方

    ①治蛀节疽、五掌疽、对口疮:盐肤木鲜叶或树枝的二重皮适量,糯米饭少许,杵烂涂患处。(《闽东本草》)②治蜂螫伤:盐肤叶捣烂,绞汁搽伤处。(《湖南药物志》)③治痛风:盐肤叶捣烂,桐油炒热,布包揉痛处。(《湖南药物志》)④治目中星翳:新鲜盐肤木叶,折断,有乳浆样白汁流出,盛于小磁杯内,用灯芯蘸药汁点患处(一天点二次)。点后闭目十分钟,稍有刺痛感。(《江西民间草药验方》)⑤治骨折,毒蛇咬伤:盐酸树鲜叶捣烂敷患部。(《云南中草药选》)

    各家论述

    1.《本草求原》:除痰饮咳嗽,生津止渴,解热毒、酒毒,喉痹,下血,血痢,功同五倍。

    2.《贵州民间方药集》:强心壮脑。

    3.《陆川本草》: 收敛,解毒。治盗汗,蛇咬或蜈蚣伤。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中药大辞典》:常春藤子拼音注音Chánɡ Chūn Ténɡ Zǐ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五加科植物常春藤的果实。秋后采集。性味《本草拾遗》:“甘,温,无毒。“功能主治《本草拾遗》:“主风血羸者,腹内诸冷血闭,强腰脚,变白。“用法用量内服:......
  • 拼音注音Cǎi Bān Sānɡ Lè Cǎo别名花叶叶、小花草、花花草出处《红河中草药》来源为野牡丹科植物彩斑桑勒革的全株。夏、秋采。洗净,鲜用或晒干。生境分布生于红河州南部热带半山坡的疏林草丛中。原形态直立草本。茎圆柱形,基部木质,被棕......
  • 《中药大辞典》:慈乌拼音注音Cí Wū出处《纲目》来源为鸦科动物寒鸦的肉。生境分布栖于山区及平原的田野间,好群栖。主食农作物的种子,亦吃昆虫。分布几遍全国,但南方较少。原形态寒鸦(《嘉佑本草》),又名:乌、鸒(《诗经》),鹎鶋(《尔雅》),......
  • 《中药大辞典》:慈乌胆拼音注音Cí Wū Dǎn别名乌鸦胆(《纲目拾遗》)出处《纲目拾遗》来源为鸦科动物寒鸦的胆。功能主治《纲目拾遗》:“明日开瞽,功胜空青,点青盲最验。解藤黄毒。“复方治烂弦风眼及翳障:乌鸦胆点之。(王玷桂《不药良方》)摘......
  • 《中药大辞典》:慈姑拼音注音Cí Gū别名茨菇(《药性论》),白地栗(《本草图经》),慈菇(《滇南本草》)。出处《纲目》来源为泽泻科植物慈姑的球茎。生境分布生沼泽中。各地均有分布。原形态慈姑,又名:藉姑、水萍(《别录》),槎牙(《唐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