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野猪脂

    《中药大辞典》:野猪脂拼音注音Yě Zhū Zhī别名

    野猪膏(孟诜)。

    出处

    《食疗本草》

    来源

    为猪科动物野猪脂肪

    原形态

    动物形态详"野猪肉"条。

    功能主治

    ①《食疗本草》:"主妇人无乳。"

    ②《日华子本草》:"悦色,并除风肿毒疮、疥癣。"

    复方

    令妇人多乳:野猪膏炼令精细,以二匙和一盏酒服,日三服。(《孟诜方》)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野猪脂拼音注音Yě Zhū Zhī别名

    野猪膏

    英文名Wild boar fat出处

    出自《食疗本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猪科动物野猪的脂肪。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us scrofa Linnaeus

    采收和储藏:捕杀后,取血置容器内,鲜用或煮成块,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多栖息于灌木丛、较潮湿的草地或混交林、阔叶林中晨昏或夜间活动;性极凶猛;一般成群活动。杂食性,植物根茎、野果、动物尸体及各种昆虫均食,亦盗食农作物。

    资源分布:分布几乎遍及全国。

    原形态

    野猪,形似家猪。体长红1.5m,体重约150kg,最大雄猪可达250kg。其头部较宽大,吻部十分突出,呈圆锥形,末端具裸露的软骨垫。雄猪犬齿特别发达,上下犬齿皆向上翘,称为獠牙,露出唇外,雌猪獠牙不发达。耳直立,四肢较短,尾细小。身体被刚硬的针毛,背脊鬃毛显着,这些毛的尖端大多分叉。一般为棕黑色,面颊、胸部杂有灰白、污白色毛。幼猪躯体呈淡黄褐色,背部有6条淡黄色纵纹,俗称“花猪”。

    归经

    肺;脾;胃经

    性味

    味甘;咸;性平

    功能主治

    解毒;和胃。主中毒性肝脏损害;胃溃疡;胃痉挛

    用法用量

    内服:煮成块,晒干,研细末,3-6g。

    复方

    令妇人多乳:野猪膏炼令精细,以二匙和一盏酒服,日三服。(《孟诜方》)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中药大辞典》:巴豆壳拼音注音Bā Dòu Ké别名巴豆皮(《宣明论》)。出处《纲目》来源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种皮。植物形态详“巴豆“条。功能主治①《纲目》:“消积滞,止泻痢。“②《本草再新》:“杀虫,败毒。破瘰疬痰核。“复方治泻痢:巴豆皮、......
  • 《中药大辞典》:巴豆树根拼音注音Bā Dòu Shù Gēn别名大叶双眼龙根、挡蛇剑、独行千里(《岭南草药志》)。出处《纲目》来源大戟科植物巴豆的根茎,植物形态详“巴豆“条。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性味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辛,......
  • 《中药大辞典》:巴豆油拼音注音Bā Dòu Yóu出处《纲目》来源为大戟科植物巴豆种仁中的脂肪油。植物形态详“巴豆“条。性状为黄色或黄褐色液体,有粘稠性,透明,微具萤光。有辛灼的香气。性味辛,热,有毒。功能主治①《纲目》:“治中风痰厥,气厥......
  • 拼音注音Bā Dòu Shuānɡ英文名SEMEN CROTONIS PULVERATUM来源本品为巴豆的炮制加工品。性状本品为粒度均匀、疏松的淡黄色粉末,显油性。贮藏置阴凉干燥处。炮制取净巴豆仁,照制霜法(附录Ⅱ D)制霜,或取仁碾细后,......
  • 《中药大辞典》:布朗耳蕨拼音注音Bù Lǎnɡ ěr Jué别名睬甲哈乌(藏名)出处《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来源为鳞毛蕨种植物布朗耳蕨的全草。8~9月采挖,切段,晒干。生境分布生于高寒林下阴湿地及岩石缝中。分布陕西、四川、云南等地。原形态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