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野茶子

    《中药大辞典》:野茶子拼音注音Yě Chá Zǐ出处

    《四川滞洪药志》

    来源

    为山茶科植物钝叶柃果实

    生境分布

    生于低山区的林中。分布湖北、湖南、贵州、四川等地。

    原形态

    小灌木,高1~2米。小枝较粗糙。叶互生,革质,叶形变化很大,披针形、长椭圆形、椭圆形或倒卵形,长1.5~5.5厘米,先端钝或浑圆或微凹,基部楔形,近全缘或上半部略有细齿,两面光滑无毛。花小,单性,雌雄异株,腋生,通常成束生于短的花序梗上;萼片5,近圆形;花瓣5;雄蕊10;子房3室,花柱顶端3浅裂。浆果直径约3毫米,紫红色,顶端有1残留的花柱。花期3~4月。

    性味

    性凉,味苦涩,无毒。

    功能主治

    止渴,醒脑。治暑热口渴,小便不利,肠炎泻痢及头昏目眩。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

    复方

    治肠炎泻痢:野茶子、马齿苋、板蓝根、山石榴、仙鹤草。水煎服。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野茶子拼音注音Yě Chá Zǐ英文名Fruit of Obtuseleaf Eurya出处

    出自《四川中药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山茶科植物钝叶柃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urya obtusifolia H.T.Chang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收,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低山区的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原形态

    钝叶柃 小灌木,高1-2m。小枝较粗壮。单叶互生,叶柄短;叶革质,形状变化很大,披针形、长椭圆形、卵状椭圆形或倒卵形,长1.5-5.5cm,先端钝或浑圆,微凹或微缺,基部楔形,边缘近全缘或上半部略有细锯齿,两面光滑无毛。花小,单性,腋生,通常成束生于短的花梗上;萼片5,覆瓦状排列;花瓣5;白色,基部稍连合;雄蕊10;子房上位,3室,花柱先端3浅裂。核果状浆果,直径约3mm,紫红色,先端有1残存的花柱。花期3-4月。

    性状

    性状鉴别 果实呈不规则的球形,直径约2mm。表面紫红色或暗红色,皱缩,先端有残存花柱,有的基部可见花萼和果柄。气香,味微苦。

    归经

    大肠经

    性味

    凉;苦;涩

    功能主治

    清热目渴;利尿;提神。主暑热烦渴;小便不利;泻痢;神疲眩晕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

    复方

    治肠炎泻痢:野茶子、马齿苋、板蓝根、山石榴、仙鹤草。水煎服。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Chēnɡ Rǔ出处《开宝本草》来源为柽柳科植物柽柳、桧柽柳或多枝柽柳的树脂。功能主治合质汗药,治金疮。摘录《中药大辞典》......
  • 《中药大辞典》:柽柳拼音注音Chēnɡ Liǔ别名柽(《诗经》),河柳(《毛诗传》),殷柽(《尔稚》郑玄注),雨师(陆玑《诗疏》),赤杨(崔豹《古今注》),人柳(《三辅旧事》),赤柽(《日华子本草》),三春柳(《开宝本草》),春柳(《本草图......
  • 拼音注音Chēnɡ Liǔ Huā出处《岭南采药录》来源为柽柳科植物柽柳、桧柽柳或多枝柽柳的花。功能主治治中风,又清热毒,发麻疹。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摘录《中药大辞典》......
  • 《中药大辞典》:椿叶拼音注音Chūn Yè别名椿木叶(《唐本草》),春尖叶(《重庆草药》)。出处《纲目》来源为楝科植物香椿的叶。化学成分叶含胡萝卜素及维生素B、C。性味苦,平。①《唐本草》:“味苦,有毒。“②《医林纂要》:“甘苦辛,平。“注......
  • 拼音注音Chūn Shù Huā别名椿花、椿芽树花、春尖花。来源药材基源:为楝科植物香椿Toona sinensis(A.Juss.)Roem.的花。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oona sinensis(A.Juss.)Roem.[Cedr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