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斩龙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斩龙草拼音注音Zhǎn Lónɡ Cǎo别名

    大蓬蒿、额河千里光

    来源

    菊科千里光属植物羽叶千里光Senecio argunensis Trucz.,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性味

    微苦,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用于毒蛇咬伤,蝎、蜂蛰伤,疮疖肿毒,湿疹,皮炎,急性结膜炎,咽炎。

    用法用量

    3~5钱;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或煎水熏洗。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斩龙草拼音注音Zhǎn Lónɡ Cǎo别名

    千里光(《新疆中草药手册》)。

    出处

    《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

    来源

    为菊科植物羽叶千里光带根全草。夏季采收。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荒草地、林边,喜阴湿地。分布我国东北以至华南等地。

    原形态

    羽叶千里光,又名:阿贡千里光。

    多年生草本,高60~120厘米。根多数呈细索状,弯曲。茎直立,单生或丛生,有纵细纹,无毛或于先端稍有白色细毛,上部多分枝。叶上面深绿色,下面色较淡;基部叶有柄,卵状椭圆形,边缘具圆钝或尖锐锯齿,花后脱落;中部叶无柄,椭圆形,长8~10厘米,宽4~6厘米,羽状深裂,裂片边缘缺刻状或齿裂,先端尖;上部叶椭圆状披针形至线形,边缘作不规则的羽裂或不裂。头状花序多数,排列成伞房状,总苞半球形,基部有多数线形小苞;苞片长椭圆形,边缘膜质;舌状花冠黄色,长7~10毫米;管状花长约6毫米,裂片长约1毫米。瘦果椭圆形,平滑。

    归经

    《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入心经。"

    性味

    苦,寒,有毒。

    ①《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微苦,寒。"

    ②《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苦,寒,有小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治痢疾,瘰疬,急性结膜炎,咽喉炎,痈肿疮疖,湿疹,皮炎。

    ①《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治蛇、蝎、蜂咬螫伤。"

    ②《新疆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去腐生肌,清肝明目。治急性结膜炎,咽喉炎,疮疖痈肿,湿疹,皮炎,毒蛇咬伤。"

    ③《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清热解毒。治目赤肿痛,瘰疬,痒疹,腹痛下痢。"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复方

    ①治痈疮红肿,淋巴结核:羽叶千里光配薄荷,小毛茛捣敷。(《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

    ②治急性结膜炎,咽喉炎:羽叶千里光五钱。水煎服。(《新疆中草药手册》)

    ③治赤痢腹痛:羽叶千里光配鼠曲草,煎汤服。(《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

    ④治蛇、蝎、蜂咬螫伤:斩龙草茎、根二至三两,水煎服;另以鲜斩龙草嫩枝叶二至四两,捣敷患处。(《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斩龙草拼音注音Zhǎn Lónɡ Cǎo别名

    千里光、大蓬蒿

    英文名Herb of Argun Groundsel出处

    出自《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羽叶千里光的根及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enecio argunensis urcz.

    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收,洗净钱用或扎成把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草地、山坡、林缘、溪岸、喜,喜阴湿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原形态

    羽叶千里光 多年生草本,高60-150cm。柱根缩短,须根多事细索状,并有歪斜的地下茎。地上茎直立,单生或丛生,有纵细纹,无毛或于先端有白色细毛,上部多分枝,向外展开。基生叶成莲座状,花后脱落,有柄,卵状椭圆形,边缘具圆钝或尖锐锯齿,无毛或仅沿中脉处有毛;中部叶无柄,椭圆形,长6-10cm,宽3-6cm,羽状深裂,裂片约6对,条形,全缘或有1-2小裂片或齿,先端尖或钝,上面近无毛,下面色浅而被疏蛛丝状毛;上部叶小,椭圆状披针形至条形,边缘作不规则的羽裂或不裂。头状花序多数,排列成复伞房状;梗细长,有细条形苞叶;总苞片近钟状,长约5-6mm,外面有条形苞片;总苞片1层,约13个,条形,先端尖,边缘膜质,背面被蛛丝状毛;舌状花10余个,黄色,舌片条形;筒状花多数;缘花舌状,1层,雌性,长7-10mm,先端具不明显齿裂;盘花管状,多层,两性,长约6mm,先端5裂。瘦果,椭圆形,有纵沟;冠毛白色,长约5mm。

    性状

    性状鉴别 根茎两侧和下面生多数共同棕以或红棕色细根,根直径约1mm,质脆易断。茎圆柱形,直径0.3-0.6cm。上部多分枝;表面黄色,具明显纵条纹,宇航局被蛛丝状毛;质硬而脆,折断面见髓部大,白色。叶片多皱缩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椭圆形,羽状分裂,背面具短毛或蛛丝状毛。头状花序呈伞状排列,总序梗细长,花黄以或黄棕色。瘦果圆柱形,冠毛污白以,长约5mm。气微,味微苦。

    以叶多、色绿、老梗少者为佳。

    化学成分

    地上部分含千里光宁碱(senecionine),全缘干里光碱(integerrimine),千里光菲灵碱(seneciphylline),奥氏千里光碱(otosenine),芝麻菜叶千里光碱(erucifoline),21-羟基全缘千里光碱(21-hydroxyintegerrimine)[1]。千里光宁碱N-氧化物(senecionine N-oxide),千里光菲灵碱 N-氧化物(seneciphyllinm N-oxide)等生物碱。

    性味

    味微苦;性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清肝明目。主痢疾;咖啡肿痛;目赤;痈肿疮疖;瘰疬;湿疹;疥癣;毒蛇咬伤;蝎蜂螫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鲜品30-60g,大剂可用至9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汤熏洗。

    各家论述

    1.《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治蛇、蝎、蜂咬螫伤。

    2.《新疆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去腐生肌,清肝明目。治急性结膜炎,咽喉炎,疮疖痈肿,湿疹、皮炎,毒蛇咬伤。

    3.《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清热解毒。治目赤肿痛,瘰疬,痒疹,腹痛下痢。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中药大辞典》:慈姑拼音注音Cí Gū别名茨菇(《药性论》),白地栗(《本草图经》),慈菇(《滇南本草》)。出处《纲目》来源为泽泻科植物慈姑的球茎。生境分布生沼泽中。各地均有分布。原形态慈姑,又名:藉姑、水萍(《别录》),槎牙(《唐本草》)......
  • 《中药大辞典》:慈姑叶拼音注音Cí Gū Yè出处《纲目》来源为泽泻科植物慈姑的叶片。性味①《本草图经》:“味甘微苦,寒,无毒。“②《重庆草药》:“(全株)辛辣,有小毒。“功能主治消肿,解毒。治疮肿,丹毒,恶疮。①《日华子本草》:“研敷蛇虫......
  • 《中药大辞典》:慈姑花拼音注音Cí Gū Huā出处《福建民间草药》来源为泽泻利植物慈姑的花。功能主治《中国医学大辞典》:“明目,去湿。治一切疗肿痔漏。““祛湿之功,同于茵陈。“用法用量治一切疔疮:慈姑花适量。用冷开水洗净,捣敷患处。孕妇忌......
  • 拼音注音Cí Zhú别名甜慈、酒米慈、钓鱼慈、丛竹来源禾本科慈竹Sinocalamus affinis (Rendle) McClure,以竹芯、竹叶、竹根(根状茎)入药。生境分布陕西、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性味苦、甘,微寒。......
  • 《中药大辞典》:慈竹叶拼音注音Cí Zhú Yè出处《草木便方》来源为禾本科植物慈竹的叶或卷而未放的嫩叶(慈竹叶)。 全年可采。摘下嫩叶,晒干或鲜用。生境分布生于平地或低丘。分布四川、贵州、湖南、湖北、陕西。产四川、贵州等地。原形态慈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