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樝子

    《中药大辞典》:樝子拼音注音Zhā Zǐ别名

    和圆子(《雷公炮炙论》),西南木瓜(《中药志》)。

    出处

    《本草经集注》

    来源

    为蔷薇科植物木桃果实。果熟时采摘,纵剖为两半或数片,晒干或烘干。

    生境分布

    分布湖北、四川、陕西、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

    原形态

    木桃(《埤雅》),又名:狭叶木瓜。

    灌木,高达3米。枝棕褐色,有明显皮孔,多刺。单叶,具柄,叶椭圆状披针形以至披针形,长3~11厘米,宽1~3.3厘米,先端尖,基部阔楔形至近圆形,边缘有腺状锐尖细密锯齿,嫩叶下面中脉被有棕色短柔毛。花数朵簇生,与叶同时或先叶开放;花萼5,近于长圆形,全缘,直立,紫红色;花瓣5,近圆形;雄蕊多数,花药背着;雌蕊1,子房下位,5室,花柱5,分离,下部稍连合,基部密被白色柔毛。梨果。圆锥状卵形至卵圆形,色微黄,味酸。种子呈三角形,扁平,两头尖,暗褐色,光滑。花期3~4月。果期9~10月。

    性状

    干燥果实略呈椭圆形,长约5~9厘米,直径约3~5厘米。顶端有凹窝,下端较窄,有凹入的果柄痕。多纵剖为卵状半球形,表面棕红色至暗红色,微有光泽,有不规则深皱纹。纵剖面中心有凹隙,赤褐色,平滑光泽,边缘成沟槽,赤黄色,颗粒性,有时可见子房隔壁和略呈三角形的种子。质坚实。气微香,味酸涩。以个大、色棕红者为佳。

    性味

    酸涩,平。

    ①《雷公炮炙论》:"味涩微酸。"

    ②孟诜:"平。"

    注意

    ①《雷公炮炙论》:"伤人气。"

    ②孟诜:"损齿及筋,不可食。"

    功能主治

    治吐泻转筋,恶心泛酸,痢疾。

    ①《本草经集注》:"断痢。"

    ②孟诜:"主霍乱转筋,煮汁食之。"

    ③《本草拾遗》:"去恶心酸咽,止酒痰黄水。"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樝子拼音注音Zhā Zǐ别名

    和圆子、樝、西南木瓜、木挑、狭叶木瓜、木瓜海棠。

    英文名Japanese Floweringquince出处

    出自《本草经集注》;1.《雷公炮炙论》:和圆子,色微黄,蒂核粗,子小圆。

    2.孟诜:樝子,与木瓜功稍等,余无有益人处,江外常为果食。

    3.《本草拾遗》:樝子,小于榅桲而相似,北土无之,中都有。

    4.《纲目》:木瓜酸香而性脆,木桃酢涩而多渣,故谓之樝。《雷公炮炙论》和圆子即此也。樝子乃木瓜之酢涩者,小于木瓜,色微黄,蒂核皆粗,核中之子小圆也。按王祯《农书》云,樝似小梨,西川唐邓间多

    来源

    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毛叶木瓜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haenomeles cathayensis(Hemsl.) Schneid.[Pyrus cathayensis Hemsl.;Chaenomeles lagenaria(Loisel.) Koidz.var. cathayensis(Hemsl.) Rehd.;C.lagenaria var.(Loisel.)Koidz.wilsonii Rehd.]

    采收和储藏:9-10月采摘成熟的果实。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900-2500m的山坡、林边、道旁。

    资源分布:分布西南及陕西、甘肃、江西、福建、湖北、广西等地。

    原形态

    毛叶木瓜 落叶灌木至小乔木,高达2-6m。枝条直立,具短枝刺;小枝圆柱形,微屈曲,无毛,紫褐色,有疏生浅棕色皮孔,单叶,互生;叶柄,长约1cm,有毛或无毛;叶片椭圆形、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长5-11cm,宽2-4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至阔楔形,边缘有芒状细尖锯齿,幼时上面无毛,下面密被褐色绒毛,以后脱落近无毛。花先开放,2-3朵簇生于二年生枝上,花梗短粗或近于无梗;花直径2-4cm;萼筒钟状,萼片直立;花瓣倒卵形或近圆形,长10-15mm,宽8-15mm,淡红色或白色;雄蕊45-50,长约花瓣之半;花柱5,基部合生,下半部被柔毛或绵毛,柱头头状。梨果卵球形或近圆柱形,先端有突起,长8-12cm,直径6-7cm,黄色有红晕,芳香。花期3-5月,果期9-10月。

    性状

    1.果实卵球形或近圆柱形,长6-10cm,直径5-6cm,多纵剖为2-4瓣。表面棕色至棕黑色,有多数不规则皱纹。果肉较薄,厚约0.5cm,棕红色。中央凹陷,每室有种子20-30粒,多数脱落,红棕色,扁平三角形。气微,味酸涩。

    归经

    脾;胃;大肠经

    性味

    酸涩;平

    注意

    1.《雷公炮炙论》:伤人气。

    2.孟诜:损齿及筋,不可食。

    功能主治

    和胃化湿,舒筋活络。主呕吐腹泻,腰膝酸痛,脚气肿痛,腓肠肌痉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

    各家论述

    1.《本草经集注》:断痢。

    2.孟诜:主霍乱转筋,煮汁食之。

    3.《本草拾遗》:去恶心酸咽,止酒痰黄水。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Bàn Xià Qǔ出处《韩氏医通》来源为半夏加面粉、姜汁等制成的曲剂。性状本品成长方形块状,长约3.5厘米,宽约2厘米,厚约1厘米。质硬,色白。上面印有品名,底面平滑。性味《饮片新参》:“苦辛,平。“注意《饮片新参》:“内热烦渴者......
  • 《中药大辞典》:半截叶拼音注音Bàn Jié Yè别名锅铲叶、金边莲(《云南中草药选》),半节叶、半节观音(《云南思茅中草药选》),牙喃坝(傣名)。出处《云南中草药》来源为西番莲科植物镰叶西番莲的全草。全年可采。晒干。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路边......
  • 拼音注音Bàn Bǎ Sǎn别名搜山虎、虎爪搜山虎、箐鸡尾、野蕨菜来源蕨类水龙骨科扇蕨属植物扇蕨Neocheiropteris palmatopedata (Baker)Christ,以根状茎入药。四季可采,去毛,晒干。性味甘、微苦、涩,凉......
  • 《全国中草药汇编》:半拉子别名见风干来源榛科鹅耳枥属植物千金榆Carpinus cordata Blume.,以果穗入药。秋季采,晒干。性味甘、淡,平。功能主治健胃消食。用于胸腹胀满,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用法用量3~5钱。备注(1)华鹅耳枥......
  • 拼音注音Bàn Zhī Lián别名松叶牡丹(《植物学大辞典》),金丝杜鹃(《中国植物图鉴》),佛甲草、打砍不死、万年草(《南宁市药物志》)。出处《江西民间草药》来源为马齿苋科植物大花马齿苋的全草。6~9月采取。生境分布各地均有栽培。原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