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蜘蛛

    《全国中草药汇编》:蜘蛛拼音注音Zhī Zhū别名

    圆蛛、大腹圆网蛛、檐蛛、癞癞蛛、到麻[蒙名]

    来源

    节肢动物门蛛形纲圆蛛科大腹圆网蛛Aranea ventricosa (L. Koch);A. angulata,以全虫入药。夏、秋二季,捕捉后活用或用酒喷死或用开水烫死,晒干后备用。

    生境分布

    全国各地。

    性味

    甘、微苦,微寒。

    功能主治

    消炎,解毒,疗疮消瘰。主治瘰疬,疔疮,蜂蝎蛰伤。

    治鼻瘜肉:蜘蛛、红糖各适量,共捣烂,涂鼻瘜肉上。

    慢性睾丸炎,疝气:蜘蛛(新瓦焙黄)研粉,肉桂各1钱,每次0.5~1克,开水送服,日服2~3次。

    小儿疳积:活蜘蛛1个,鸡蛋1个顶端打一小洞塞入蜘蛛,棉纸封固,再用黄泥包围,放入炭火中烧熟去泥,先服蜘蛛,后服鸡蛋,每3天服一个。

    淋巴结核:活蜘蛛、活蜈蚣各数只,菜油浸泡20余天,外擦患处。

    癣:活蜘蛛压破,涂患处。

    狐臭:活蜘蛛数只,黄泥包,烧存性去泥研粉,加入密陀僧或轻粉适量,扑擦腋部,每日2~3次。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蜘蛛拼音注音Zhī Zhū别名

    次蟗、蛛蝥(《尔雅》),蠾蝓、蝳蜍(《方言》),网工(《广雅》),缀蝥(《尔雅》郭璞注),社公(《方言》郭璞解),蚰蟱(《别录》),网虫、扁蛛(《现代实用中药》),圆蛛、癞癞蛛、蛛蛛、到麻(《吉林中草药》)。

    出处

    《本草经集注》

    来源

    为圆网蛛科动物大腹圆网蛛等的全虫。夏、秋间捕捉,入沸水烫死,取出,晒干或烘干。

    生境分布

    大部地区均有分布。

    原形态

    体圆形或椭圆形,头胸部被有背甲1枚,无分节状态。口小,适于吮吸;单眼4对,位于头胸部背面的前端参差排列。下有附肢6对;第1对为钳角,似大颚,呈单螯状,内通毒腺;第2对为脚须,似触角,在雄性则末端膨大成交配器;其它4对均为步足,各由7节组成,其跗节末端有钩爪2枚,中间丛生细毛,有吸附作用。腹部圆大而软,与头胸部相连处,缢缩成细腰;前腹面中央有生殖孔,并有生殖板覆盖;其两侧有肺囊的气孔1对;后腹面有时有气管的气孔1对或台而为一;腹面后端有肛门;其前方有疣状的小突起3对,即纺锤突,尖端有孔,内通纺绩腺,能分泌一种粘液,凝结成丝而结网。

    大多营单独生活,夜间则活跃,通常结网于树间、檐下、屋角等处,兜捕其他小虫为食,也吃其他蜘蛛。

    本动物的蜕壳(蜘蛛蜕壳)、网丝(蜘蛛网)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炮制

    ①《雷公炮炙论》:"凡用(蜘蛛)去头足了,研如膏,投入药中用。"

    ②《长沙药解》:"炒枯存性研细用。"

    归经

    《长沙药解》:"入足厥阴肝经。"

    性味

    苦,寒,有毒。

    ①《别录》:"微寒。"

    ②《日华子本草》:"冷,无毒。"

    ③《品汇精要》:"性微寒,有毒。"

    注意

    《日华子本草》:"畏蔓青、雄黄。"

    功能主治

    祛风,消肿,解毒。治狐疝偏坠,中风口歪,小儿慢惊、口噤,疳积;疔肿,瘰疬,疮疡,蜈蚣、蜂、蝎螫伤。

    ①《别录》:"主大人小儿癀。""疗小儿大腹丁奚三年不能行者。"

    ②陶弘景:"蜂及蜈蚣螫人,取置肉上,则能吸毒。又以断疟及干呕、霍乱。"

    ③《唐本草》:"主蛇毒,温疟,霍乱,止呕逆。"

    ④《日华子本草》:"斑蜘蛛治疟疾,疔肿。"

    ⑤《本草图经》:"蛇啮者涂其汁,小儿腹疳者,烧熟啖之。"

    ⑥《纲目》:"主口歪,脱肛,疔肿,胡臭,齿匿。"

    ⑦《长沙药解》:"破瘀消肿。"

    ⑧《本草求原》:"治红云血癣。"

    ⑨《吉林中草药》:"治瘰疬,疔疮,蜂、蝎螫伤。"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外用:焙干研末撒、捣汁涂或调敷。

    复方

    ①治阴狐疝气,偏有大小,时时上下:蜘蛛十四枚(熬焦),桂枝半两。共为散。取八分之一匕,饮和服,日再服。蜜丸亦可。(《金匮要略》蜘蛛散)

    ②治中风口歪僻:蜘蛛摩其偏急颊车上,候视正即止。亦可向火摩之。(《千金方》)

    ③治小儿慢脾风,初起寒热如疟,面黄肌瘦,啼声如猫吼:蜘蛛去头足,专用肚,火焙研末,每二分,配朱砂一分,共三分,为周岁内一次量,一岁以上者加倍,以白芥子煎汤送服。(《泉州本草》)

    ④初生儿口噤不开,不收乳:干蜘蛛一个(去足,口),新竹沥浸一宿,炙焦为末,干蝎梢七个(为末),腻粉一钱,同研匀,每服一字,乳汁调,时时滴儿口中。(《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立圣散)

    ⑤治疔毒:蜘蛛(去头),和乌糖捣烂贴患处。和酸饭粒及食盐捣贴亦可。(《泉州本草》)

    ⑥治瘰疬,无问有头无头:大蜘蛛五枚。晒干,细研,以酥调如血脂,每日两度贴之。(《圣惠方》)

    ⑦治颏下结核:大蜘蛛不拘多少。好酒浸过,同研烂,澄去滓,临卧时服之。(《医林集要》)

    ⑧治鼠瘘肿核痛,已有疮口出脓水者:蜘蛛二七枚。烧,敷之良。(《千金方》)

    ⑨治背疮:蜘蛛杵烂,醋和,先挑疮四畔令出血,根稍露,用药敷,干即易。(《千金方》)

    ⑩治走马牙疳,出血作臭:蜘蛛一枚,铜绿半钱,麝香少许。杵匀擦之。(《仁斋宜指方》)

    ⑾治聤耳出脓:蜘蛛一个,胭脂胚子半钱,麝香一字。为末。用鹅翎吹之。(《纲目》)

    ⑿治便毒初起:大黑蜘蛛一枚。研烂,热酒一碗,搅服,不退再服。(《寿域神方》)

    ⒀治吹奶疼痛:蜘蛛一枚。面裹烧存性,为末。酒服。(《纲目》)

    ⒁治恶疮:蜘蛛晒干,研末,入轻粉,麻油调涂。(《仁斋直指方》)

    ⒂治鼻息肉:蜘蛛、红糖适量。共捣烂,涂鼻息肉上。(《吉林中草药》)

    ⒃治蝎蟹人:蜘蛛研汁,敷之。(《广利方》)

    ⒄治卒脱肛:烧蜘蛛为灰末,敷肛。(《普济方》)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蜘蛛拼音注音Zhī Zhū别名

    次蠹、蛛蝥、蠾 螋、蝳蜍、网工、蝃蝥、社公、网虫、扁蛛、圆蛛、癞癞蛛、蛛蛛、

    英文名Spider出处

    1.出自《雷公炮炙论》:凡使(蜘蛛),勿用五色者,兼大身上有刺毛生者,薄小者,并不堪用。凡欲用,有网,身小尻大,腹内有苍黄脓者真也。

    2.陶弘景:蜘蛛类数十种,《尔雅》止载七、八种尔。今此用悬网状如鱼罾者,有赤斑者俗名络新妇,亦用之。其余杂种,并不入药,3.《本草衍义》:蜘蛛品亦多,皆有毒,《经》不言用是何种。今人多用人家檐角、篱头、陋巷之间,空中作圆网,大腹,深灰色者。遗尿着人作疮癣。

    来源

    药材基源:为圆蛛科动物大腹圆蛛的全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anea ventricosa (L. Koch)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捕捉,入沸水烫死,晒干或烘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多栖息于屋檐、墙角和树间,结车轮状网,傍晚及夜间活动,以昆虫为食。

    资源分布:遍布于我国各地,是最常见的蜘蛛。

    原形态

    大腹圆蛛,雌性体长约30mm,雄性约15mm。头胸部短于腹部,皆黑褐色。头胸部梨形,扁平,有小白毛,8眼分聚于3归丘,前缘中央眼丘上有4眼,两侧眼丘各2眼。螯肢强壮,有7枚小齿。步足强大,多刺,肯深色环带。腹部近圆表而较大,肩部隆起,背面中央有清晰的叶状斑带,沿中线有8对细小圆斑。腹部有1对白斑。生殖大厣黑色,呈舌状体,纺缍形。

    性状

    性状鉴别,全体呈圆形或椭圆形,头胸部赤褐色,边缘黑色。腹部黄褐色,有明显的黑色叶状斑纹,有2对黑以的肌斑。腹部前端中央有黄以或红色斑点,腹部下面灰黄色。纺器黑褐色。步足黄褐色或黑褐色,有赤褐色或黑褐色环纹,附肢6对,常残缺。体轻,质脆。气微,味微苦、咸。

    炮制

    《雷公炮炙论》:“凡用,去头,足了,研如膏,投入药中用。”《圣惠方》:“去足及口,炙令焦,细研。”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

    归经

    肝经

    性味

    味苦;性寒;有毒

    注意

    1.《本草衍义》:“蜘蛛遗尿着人作疮癣。”2.《纲目》:“被蜘蛛咬,腹大如孕妇。饮羊乳数日而平。””

    功能主治

    祛风;消肿;解毒;散结。主狐疝偏坠,中风口;小儿慢惊;口噤;疳积;喉风肿闭;牙疳;聤耳;痈肿疔毒;瘰疬;恶疮;痔漏;脱肛;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0.3-1g;浸酒或入丸、散。不入汤剂。外用:适量,捣敷、绞汁涂;研末撒或调敷。

    复方

    ①治阴狐疝气,偏有大小,时时上下:蜘蛛十四枚(熬焦),桂枝半两。共为散。取八分之一匕,饮和服,日再服。蜜丸亦可。(《金匮要略》蜘蛛散)②治中风口歪僻:蜘蛛摩其偏急颊车上,候视正即止。亦可向火摩之。(《千金方》)③治小儿慢脾风,初起寒热如疟,面黄肌瘦,啼声如猫吼:蜘蛛去头足,专用肚,火焙研末,每二分,配朱砂一分,共三分,为周岁内一次量,一岁以上者加倍,以白芥子煎汤送服。(《泉州本草》)④初生儿口噤不开,不收乳:干蜘蛛一个(去足,口),新竹沥浸一宿,炙焦为末,干蝎梢七个(为末),腻粉一钱。同研匀,每服一字,乳汁调,时时滴儿口中。(《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立圣散)⑤治疔毒:蜘蛛(去头),和乌糖捣烂贴患处。和酸饭粒及食盐捣贴亦可。(《泉州本草》)⑥治瘰疬,无问有头无头:大蜘蛛五枚。晒干,细研,以酥调如面脂,每日两度贴之。(《圣惠方》)⑦治颏下结核:大蜘蛛不拘多少。好酒浸过,同研烂,澄去滓,临卧时服之。(《医林集要》)⑧治鼠瘘肿核痛,已有疮口出脓水者:蜘蛛二七枚。烧,敷之良。(《千金方》)⑨治背疮:蜘蛛杵烂,醋和,先挑疮四畔令出血,根稍露,用药敷,干即易。(《千金方》)⑩治走马牙疳,出血作臭:蜘蛛一枚,铜绿半钱,麝香少许。杵匀擦之。(《仁斋直指方》)(11)治盯耳出脓:蜘蛛一个,脑脂胚子半钱,麝香一字。为末。用鹅翎吹之。(《纲目》)(12)治便毒初起:大黑蜘蛛一枚。研烂,热酒一碗,搅服,不退再服。(《寿域神方》)(13)治吹奶疼痛:蜘蛛一枚。面裹烧存性,为末。酒服。(《纲目》)(14)治恶疮:蜘蛛晒干,研末,入轻粉,麻油调涂。(《仁斋直指方》)(15)治鼻息肉:蜘蛛、红糖适量。共捣烂,涂鼻息肉上。(《吉林中草药》)(16)治蝎螫人:蜘蛛研汁,敷之。(《广利方》)(17)治卒脱肛:烧蜘蛛为灰末,敷肛。(《普济方》)

    各家论述

    1.《别录》:主大人小儿溃。疗小儿大腹丁奚三年不能行者。

    2.陶弘景:蜂及蜈蚣螫人,取置肉上,则能吸毒。又以断疟及干呕、霍乱。

    3.《唐本草》:主蛇毒,温疟,霍乱,止呕逆。

    4.《日华子本草》:斑蜘蛛治疟疾,疔肿。

    5.《本草图经》:蛇啮者涂其汁;小儿腹疳者,烧熟啖。

    6.《纲目》:主口喝,脱肛,疔肿,胡臭。

    7.《长沙药解》:破瘀消肿。

    8.《本草求原》:治红云血癣。

    9.《吉林中草药》:治瘰疬,疔疮,蜂、蝎螫伤。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全国中草药汇编》:巴茅根别名大茅根来源禾本科芒属植物荻Miscanthus sacchariflorus (Maxim.) Benth., et Hook. f.,以根状茎入药。四季可采,晒干。性味甘,凉。功能主治清热,活血。用于妇女干血......
  • 《中国药典》:巴豆拼音注音Bā Dòu别名双眼龙、大叶双眼龙、江子、猛子树、八百力、芒子英文名FRUCTUS CROTONIS来源本品为大戟科植物巴豆Croton tiglium L。的干燥成熟果实,根及叶亦供药用。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堆置......
  • 《中药大辞典》:巴豆叶拼音注音Bā Dòu Yè别名双眼龙叶(《岭南采药录》),大叶双眼龙叶(《岭南草药志))。出处《南宁市药物志》来源大戟科植物巴豆的叶片,植物形态详“巴豆“条。功能主治治疟疾,疮癣,跌打损伤,蛇伤。①《岭南采药录):“治......
  • 《中药大辞典》:巴豆壳拼音注音Bā Dòu Ké别名巴豆皮(《宣明论》)。出处《纲目》来源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种皮。植物形态详“巴豆“条。功能主治①《纲目》:“消积滞,止泻痢。“②《本草再新》:“杀虫,败毒。破瘰疬痰核。“复方治泻痢:巴豆皮、......
  • 《中药大辞典》:巴豆树根拼音注音Bā Dòu Shù Gēn别名大叶双眼龙根、挡蛇剑、独行千里(《岭南草药志》)。出处《纲目》来源大戟科植物巴豆的根茎,植物形态详“巴豆“条。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性味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