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鳟鱼

    《中药大辞典》:鳟鱼拼音注音Zūn Yú别名

    鮅(《尔雅》),赤眼鱼(《说文》),红目鳟(《脊椎动物分类学》)。

    出处

    《纲目》

    来源

    为鲤科动物赤眼鳟

    生境分布

    除西北、西南外,南北各江河湖泊中均有分布。

    原形态

    体长,略呈圆筒状,后段稍侧扁,腹部圆。体长约30厘米。头呈圆锥形,吻钝。口端位,口裂突,呈弧形。唇厚,上颌两侧有2对不明显的短须。下咽齿3行,顶端钩状。眼大。鳞圆形,侧线鳞43~48。背鳍Ⅲ7~8,无硬刺,起点与腹鳍相对,臀鳍Ⅲ7~8。体背深黑色,腹部浅黄,体侧及背部鳞片基部各有一黑色的斑块,组成体侧的纵列条纹,眼上半部有一块红斑。背鳍深灰色,尾鳍后缘呈黑色,其他各鳍灰白。

    生活于江河湖泊中,一般栖息于流速较慢的水中。

    性味

    ①《七卷食经》:"味酸,热。"

    ②《纲目》:"甘,温,无毒。"

    注意

    ①《七卷食经》:"多食发疮。"

    ②《纲目》:"多食动风热,发疥癣。"

    功能主治

    《纲目》:"暖胃和中。"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鳟鱼拼音注音Zūn Yú别名

    鮅、赤眼鱼、红目鳟、红眼棒、红眼鱼、醉角眼、野草鱼

    英文名Trout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纲目》:鳟鱼,处处有之。状似鍕而小,赤脉贯瞳,身圆而长,鳞细于鲜,青质赤章。好食螺蚌,善于遁网。

    来源

    药材基源:为鲤科动物赤眼鳟的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qualiobarbus curriculus (Richardson)

    采收和储藏:常年均可捕捞,捕后,除去鳞片及骨脏,洗净鲜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栖息于江河流速较缓的水域或湖泊。为杂食性鱼类。

    资源分布:北起黑龙江,南至广东,西自四川,东到江浙一带的江河与湖泊,均有分布。

    原形态

    赤眼鳟,体长,略呈圆筒状,后段稍侧扁,腹部圆,外形似草鱼。头呈圆锥形,吻钝,口端位,口端位,呈弧形。上颌两侧有两对短小的须,下咽齿呈圆形,侧线鳞45(6-7)/(3-V)48。背鳍3,7-8,无硬刺。胸鳍1,14-15。臀鳍3,7-8。体背深灰色,腹部淡黄色。体侧及背部每一鳞片基部有黑色斑,组成体侧的纵列条纹。背鳍深灰色,尾鳍后缘黑色,其他各鳍灰白。

    归经

    胃经

    性味

    味甘;性温

    注意

    患疮疡疥癣者慎服。

    功能主治

    暖胃和中;止泻。主反胃吐食;脾胃虚寒泄泻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100-200g。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Báo Xuě Huǒ Rónɡ Cǎo别名火艾、小毛香、薄雪草来源菊科薄雪火绒草Leontopodium japonicum Miq.,以花入药。生境分布陕西、甘肃、安徽、河南、湖北。性味微甘,淡。功能主治止咳。主治咳嗽。用法用量......
  • 拼音注音Báo Xuě Cǎo别名小毛香、火绒草、小白头翁、小毛草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薄雪火绒草的花。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eontopodium japonicum Miq.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收,洗净,晾干。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
  • 拼音注音Bì Bàn来源药材基源:为荨麻科植物褐脉楼梯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latostema brunnelnerve W.T.Wang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晒干。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300m左右的石灰山山坡林下。资......
  • 《中药大辞典》:薜荔拼音注音Bì Lì别名木莲藤(《日华子本草》),辟萼(《质问本草》),石壁莲(《植物名汇》),木瓜藤、膨泡树、饼泡树、壁石虎、木壁莲(《中国树木分类学》),爬墙虎、风不动(《中国药植志》),彭蜂藤(《福建民间草药》),石......
  • 拼音注音Bì Lì Guǒ别名王不留行[广西、广东]、凉粉果、爬墙虎、木馒头、木莲、络石藤、风不动来源桑科榕属植物薜荔Ficus pumila L.,以花序托(俗称果实)入药。(其不育枝为络石藤一种,参阅“络石藤”项下)。花序托成熟后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