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参麦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参麦汤处方

    人参9克 干麦冬(带心)12克 生山药18克 清半夏6克 牛蒡子(炒,捣)9克 苏子(炒,捣)6克 生杭芍9克 甘草4.5克

    功能主治

    主阴分亏损已久,渐至肺虚有痰,咳嗽劳喘,或肺有结核者。

    备注

    方中人参补肺,而有肺热还伤肺之虞,有麦冬以佐之,则转能退热。麦冬润肺,而有咳嗽忌用之说,有半夏以佐之,则转能止嗽。山药收涩,能助人参以补气,其粘润,能助麦冬以滋液,虽多服久服,或有壅滞,而牛蒡子之滑利,实又可以相济。且牛蒡子能降肺气之逆,半夏能降胃气、冲气之逆,苏子与人参同用,又能降逆气之因虚而逆,平其逆气,则喘与嗽不治自愈。肺金虚损,不能镇肝木,则肝火恒恣横而上逆,故用芍药以敛戢其火。且芍药与甘草同用,甘苦化合,味近人参,即功近人参,而又为补肺之品。

    摘录《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五:参麦汤处方

    麻黄根、牡蛎、浮小麦、黄耆、人参、麦冬、川芎、赤芍、生地、当归、甘草、陈皮、香附、防风、丹皮、葱白。

    功能主治

    产后阴虚于内,阳气独盛于外,汗出不止者。

    各家论述

    汗多亡阳,卫败也;血去亡阴,荣竭也。产后去血多,已亡阴矣,加于汗出不止,重亡其阳,是阴阳俱失,荣卫两伤。治宜峻补其血,血盛则阳有所附,阴阳和则阳自能卫于外,阴自能敛于内,汗不止而自止矣。人参、麦冬安神养血,配四物,丹皮使阴不内虚,麻根、牡蛎、小麦、黄耆止汗固表,配人参、甘草使阳不至独盛、防风、葱白佐黄耆而行表,陈皮、香附佐人参而益气。汗止而阴血自固,阴血生而阳有所附,又何亡阳之虑哉?

    摘录《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五《衷中参西》上册:参麦汤处方

    人参3钱,干麦冬(带心)4钱,生山药6钱,清半夏2钱,牛蒡子(炒,捣)3钱,苏子(炒,捣)3钱,生杭芍3钱,甘草1钱半。

    功能主治

    阴分亏损已久,浸至肺虚有痰,咳嗽劳喘,或兼肺有结核者。

    各家论述

    人参为补肺之主药,而有肺热还伤肺之虞,有麦冬以佐之,则转能退热;麦冬为润肺之要品,而有咳嗽忌用之说,有半夏以佐之,则转能止嗽;至于山药,其收涩也,能助人参以补气,其粘润也,能助麦冬以滋液,虽多服久服,或有壅滞,而牛蒡子之滑利,实又可以相济;且牛蒡子能降肺气之逆,半夏能降胃气、冲气之逆;苏子与人参同用,又能降逆气之因虚而逆,平其逆气,则喘与嗽不治自愈矣。用白芍者,因肝为肺之对宫,肺金虚损,不能清肃下行以镇肝木,则肝火恒恣横而上逆,故加芍药以敛戢其火,且芍药与甘草同用,甘苦化合,味近人参,即功近人参,而又为补肺之品也。

    摘录《衷中参西》上册
更多中药材
  • 处方黄耆(炙)3钱,人参1钱,肉桂5分,丁香3分,甘草(炙)5分。功能主治大壮气血,固其腠理。主痘症虚寒,腠理不密,卫气虚,起胀时痘上有小孔,不黑不白,名曰讧痘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医林纂要》卷九......
  • 处方黄耆8分,白术8分(炒),白芍8分(炒),沙参8分,当归6分,丹皮8分,白茯苓8分,熟地2钱,车前子8分。功能主治小儿肾疳,由肝脾失调,加之先天肾水不足而成。体多瘦弱,目昏神倦,或凉或热,或时时伤风。用法用量水煎服。兼服六味地黄丸。摘录......
  • 《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保元寒降汤处方生山药30克 野台参15克 生赭石25克(轧细)知母18克 大生地18克 生杭芍12克 牛蒡子12克(炒捣)三七6克(细轧,药汁送服)功能主治主吐血过多,气分虚甚,喘促咳逆,血脱而气亦将脱,其脉上盛下虚......
  • 处方人参、黄耆(炙)、甘草(炙)、茯苓、升麻、甲片(炮)。功能主治痘疹元气虚弱,不能运毒,斑痕不化,不能起脓成浆。用法用量生姜为引,酒煎服。若见点时白头如(疒咅),元气虚弱,色不红活者,去山甲,加当归、红花。各家论述方中参、耆、炙草以补元气......
  • 处方黄耆、当归、僵蚕、白芍(炒)、防风、丹皮、桔梗、陈皮、甘草、糯米。功能主治小儿痘疹火症,在六七八九日,曾用凉血解毒之药,毒气稍退,颜色少淡者。摘录《幼科直言》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