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撮风散

    《直指小儿方》卷一:撮风散处方

    赤脚螟蚣半条(炙)钓藤7.5克 朱砂 直僵蚕(焙)血蝎梢各3克 麝香0.25克

    制法

    上药为末。

    功能主治

    熄风,除痰,止痉。主初生儿心脾有热,兼痞风邪,致患撮口,症见口撮如囊,不能吮乳,舌强唇膏,面青目黄,手足抽搐,甚或神昏者。现用于新生儿破伤风,角弓反张,手足搐搦者。

    用法用量

    每服0.25克,用竹沥调下。

    摘录《直指小儿方》卷一《普济方》卷三六○:撮风散处方

    赤脚蜈蚣半条(炙),白僵蚕7个,朱砂1钱,麝香1字(上4味别研),川乌(炮)1钱,半夏(姜制)1钱,南星(姜制)1钱,钩藤1钱,天麻(炮)1钱,荆芥穗1钱(同研和前药)。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小儿脐风,撮口风。

    用法用量

    用猪乳,或竹沥,或用东引槐枝10根,各5寸,入火煨出津液,拭去灰,于乌驴乳或猪乳内浸,以槐枝点药滴入口中。

    摘录《普济方》卷三六○《直指小儿》卷一:撮风散处方

    赤脚蜈蚣半条(炙),钩藤1分,朱砂1钱,直僵蚕(焙)1钱,蝎梢1钱,麝1字。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小儿撮口。

    用法用量

    每服1字,用竹沥调下。

    摘录《直指小儿》卷一宋·《仁斋直指方》:撮风散组成

    炙蜈蚣半条、钩藤(7.5克)、朱砂(3克)、僵蚕(3克)、蝎尾(3克)、麝香(0.3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每服0.3克,每日3次,竹沥汁调下。

    功效

    熄风镇痉。

    主治

    主治小儿口撮口如囊,吮乳不得,舌强唇青,手足抽搐,舌淡红,脉弦者。

    临床应用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破伤风、小儿脐风、高热抽搐、惊厥、三叉神经痛等病症。

    1.小儿破伤风:加味撮风散治疗7例新生儿破伤风,主要症状:啼哭、低热、口噤、抽搐、口吐白沫、面唇青或赤、鼻阻、口眦生眵、额皱、眼睑深锁等特有的苦笑面容。结果:5例痊愈,1例好转,1例死亡。(《江苏中医》1965年第2期)

    2.三又神经痛:菊花茶调散合撮风散加减治疗三叉神经痛39例。结果:显效12例,良好16例,改善11例。(《山东中医杂志》1992年第2期)

    方解

    本方主要用于治疗肝风内动四肢抽搐、惊厥等症。临床应用以口撮如囊、舌强唇青、脉弦紧为辨证要点。方中,竹沥清热化痰、镇痉利窍,有治破伤风之效。《广利方》:“治金疮中风,口噤欲死。竹沥半大升,微微暖服之二”虫类药较多,可能对胃肠功能薄弱者易产生腹胀、腹痛、恶心等症状。

    方歌

    撮风散自直指方,蜈蚣钩藤与朱砂,僵蚕蝎尾并麝香,小儿脐风用之强。

    摘录宋·《仁斋直指方》
更多中药材
  • 处方益母草2两,砂仁2钱,陈皮1钱,益智仁3钱(去皮),当归4钱(弱者多用),大枳壳1两,甘草6分,白芍药4钱。功能主治胎前误食热毒之物,伤胎不顺,妇人九个月胎,欲产期忽然肚痛,先行其水,儿不降生者。用法用量《女科旨要》有柴胡二钱、苏叶五钱......
  • 处方光明砂1两(研细,水飞过),腻粉1分,金箔40片,牛黄1分,龙脑1分,麝1分,水银1两(煮枣肉研令星尽)。制法上为末,入水银重研令匀,用粟米饭为丸,如麻子大。功能主治小儿天钓,四肢抽掣,眼目戴上,精神恍惚,皮肤干燥,身体似火,夜卧不安,......
  • 《兰室秘藏》卷下:保生救苦散处方生寒水石、大黄(火煨)、黄柏(油炒)各等分。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火烧,或热油烙,及脱肌肉者。用法用量用油调涂,或干用此药涂之。其痛立止。摘录《兰室秘藏》卷下《兰室秘藏》卷下:保生救苦散别名保生救苦丹处方生寒......
  • 《赤水玄珠》卷二十八:保生散处方紫河车1具(焙,为末),龟版(酥炙)5钱(一方有鹿茸5钱)。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痘证气血俱虚,灰白色,不灌脓回浆者。用法用量每服5-7分或1钱,气虚者,保元汤送下;血虚,芎、归、紫草煎汤送下。摘录《赤水玄珠》......
  • 处方当归、川芎、白芍、人参、白术、甘草、陈皮、神曲、麦芽、紫苏、诃子、枳壳。功能主治安胎益气,令子紧小无病。主滑胎。摘录《古今医鉴》卷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