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沉香阿魏丸

    《痧胀玉衡》卷下:沉香阿魏丸别名

    石一、九号坎象方

    处方

    五灵脂1两,广皮1两,青皮7钱,天仙子7钱,姜黄7钱,蓬术7钱,三棱7钱,枳壳6钱,白豆仁5钱,乌药5钱,木香2钱,沉香2钱,阿魏1钱。

    制法

    水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

    痧气壅,血阻,昏迷不醒,偏身沉重,不能转侧。

    用法用量

    石一(《痧书》卷下)、九号坎象方(《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一)。

    摘录《痧胀玉衡》卷下《圣济总录》卷五十五:沉香阿魏丸处方

    沉香(锉)、木香、丁香、荜澄茄、茴香子(炒)、青橘皮(汤浸,去白,焙)、干姜(炮)、陈橘皮(汤浸,去白,焙)、槟榔(锉)、阿魏(醋和面裹煨熟,去面,研)各等分。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樱桃大,研丹砂为衣。

    功能主治

    胃心痛,腹胁虚胀,胸膈不利,痰逆不思食,呕吐酸水。

    用法用量

    每服1丸,细嚼,炒生姜盐汤或温酒送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五十五《圣济总录》卷四十五:沉香阿魏丸处方

    沉香3分,木香3分,芎半两,当归(锉,焙)半两,蓬莪术(炮)半两,陈橘皮(去白,焙)半两,延胡索半两,槟榔(锉)半两,吴茱萸(醋浸1宿,炒)半两,益智仁半两,桂(去粗皮)半两,白术半两,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干姜(炮)半两,草豆蔻(去皮)半两,阿魏1两半(瓷器中醋浸1宿,生绢滤去砂,入面煮糊)。

    制法

    上药捣罗十五味为细末,用阿魏糊为丸,如梧桐子大,丹砂为衣。

    功能主治

    脾胃冷热气不和,食毒,脾胃中宿积。

    用法用量

    每服5-7丸,以生姜、橘皮汤送下;血气,以温酒醋汤送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四十五《圣济总录》卷五十二:沉香阿魏丸处方

    沉香(锉)半两,阿魏(研)半两,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研)半两,槟榔(锉)半两,蓬莪术(炮,锉)半两,青橘皮(去白,米醋炙)1分,吴茱萸(醋炒)1分,青木香1分,茴香子(炒)1分,硇砂3两(细研,汤泡,纸滤取清,入银石器内煎成霜,研入药)。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肾脏风虚劳气,奔冲闷乱。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炒生姜盐汤送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五十二
更多中药材
  • 处方党参1两5钱,白术(炒)1两5钱,鹿角1两5钱,当归1两5钱,香附1两5钱,川芎1两,附子(炙)1两,独活1两,干姜1两,川椒1两,杜仲1两,鳖甲1两,荜茇1两,草果仁1两,白芍1两,生耆1两5钱。制法用麻油3斤,将药炸枯,去滓,再熬至......
  • 处方黄耆(炙)3钱,人参1钱,肉桂5分,丁香3分,甘草(炙)5分。功能主治大壮气血,固其腠理。主痘症虚寒,腠理不密,卫气虚,起胀时痘上有小孔,不黑不白,名曰讧痘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医林纂要》卷九......
  • 处方黄耆8分,白术8分(炒),白芍8分(炒),沙参8分,当归6分,丹皮8分,白茯苓8分,熟地2钱,车前子8分。功能主治小儿肾疳,由肝脾失调,加之先天肾水不足而成。体多瘦弱,目昏神倦,或凉或热,或时时伤风。用法用量水煎服。兼服六味地黄丸。摘录......
  • 《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保元寒降汤处方生山药30克 野台参15克 生赭石25克(轧细)知母18克 大生地18克 生杭芍12克 牛蒡子12克(炒捣)三七6克(细轧,药汁送服)功能主治主吐血过多,气分虚甚,喘促咳逆,血脱而气亦将脱,其脉上盛下虚......
  • 处方人参、黄耆(炙)、甘草(炙)、茯苓、升麻、甲片(炮)。功能主治痘疹元气虚弱,不能运毒,斑痕不化,不能起脓成浆。用法用量生姜为引,酒煎服。若见点时白头如(疒咅),元气虚弱,色不红活者,去山甲,加当归、红花。各家论述方中参、耆、炙草以补元气......